黔行七日谈

熊不熊

<h3>词云:</h3><h3>尽道黔南,去天五尺,望极神州,万里烟水。</h3><h3> —— 宋•黄庭坚</h3><h3>位于云贵高原的贵州,其远其高其险峻飘渺,由是词可见一斑。后人形容贵州,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文银之说。但今天的贵州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四通八达,高楼大厦林立,各族民众交融,风景名胜棋布……</h3><h3>按照计划,同学八老汉中的五老汉~超哥、连兄、亚军、绍东和我,不惧酷暑,不惧暑期高峰,于2019年8月18日,加入贵州旅游的滚滚人流中~黔行开始了!</h3> <h3><i><font color="#010101">一日谈:食难果腹。</font></i></h3><h3>到贵州旅游,是在去年游完甘南就确定好了的,为此还专门建立了微信群。经过一年的若干次群工作会议,在今年8月初,才最后确定了出行日期:8月18日。有些遗憾的是,龙哥在岗请不下假,高教授在美暂时回不来,黄兄看孙子脱不开身,八老汉缺了仨。</h3><h3>当天中午,连兄亚军从重庆乘高铁到达贵阳。下午,超哥绍东从沈阳我从大连飞抵贵阳,五老汉在贵阳火车站附近的扬帆国际大酒店聚齐。</h3><h3>贵州号称避暑圣地、凉都,但我敢肯定,说的不是贵阳。我们傍晚走出酒店,依然骄阳似火,似被蒸烤。</h3><h3>酒店附近有个大MALL,我们的地接兼司机小王说,这里有不少好吃的,晚饭可以在这里解决。的确,大MALL里人头攒动,熙来攘往,每层楼都有吃喝的店。亚军在网上搜了一下,说三楼有不少特色美食。上得三楼,但见食肆一般,酸香辣香甜香扑鼻而来,吆喝声碗碟声此起彼伏。我们选了一家看起来干干净净,人还不算太多,专做本地菜的餐厅。服务员不冷不热,拿来菜单自己在上面划挑就行。问有白酒吗?答曰没有。啤酒只有百威一种,12元一瓶。点的六个菜陆续上来,众人面面相觑,每个菜量只及东北的三分之一,一个糖醋排骨里,只有八小块排骨,还不够众老汉塞牙缝的呢。幸好来的路上吃了两顿飞机餐,我还不大饿,其他老汉都挺矜持,在互相谦让中,餐食一扫而光。最后一算账,小五百。只有八分饱的各位不免吐了吐舌头。</h3><h3>这才刚刚开始,黔行未卜啊。</h3> <h3>一年前就建好的群。可以说,黔行蓄谋已久。</h3> <h3>我们第一天就入住国际酒店,条件不错。</h3> <h3>装模作样点菜。其实看菜单时已经有点冒汗了。</h3> <h3>为了掩盖菜量问题,把点的啤酒都拿到台面上充数拍照。</h3> <h3>虽然食不果腹,但充满快乐。</h3> <h3>酒店旁有小吃一条街,人不少,但鲜见喝酒的。联想到我们刚吃过的那家饭店,感觉出名酒的大省有反差呀。</h3> <h3><i><font color="#010101">二日谈:人满为患</font></i></h3><h3>19号早7.30出发,前往距贵阳160公里的黄果树瀑布景区。</h3><h3>黄果树就是一种榕树,瀑布因所在地长了不少这样的树而得名。号称中国第一瀑。当年徐霞客到此形容说:“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其壮美令人叹为观止。</h3><h3>我已经是第三次到此。但此次遇盛水期,老远就能听到水的轰鸣声,近前更是被水势所震撼。更被震撼的,是围绕在瀑布周边花花绿绿的色块~人群。瀑布落下所产生的雾气,都遮不住穿戴鲜艳的人影。抬头四望,半山腰上排队等待过水帘洞的人,像一条彩带,捆住了郁郁葱葱的山峦……</h3><h3>出了瀑布又奔天星桥,依然是人挨人,人挤人。为什么此地叫天星桥?像贵州其他景区一样,就是大门上有几个字,或立个石碑写上国家五A景区,再无其他介绍。进了景区最先看到是人造盆景,再往里走,才是数生步,石生树等自然景观。数生步路窄人多,踟蹰难行,已经全无找到自己生日石的兴致。到石生树,我们必须从偏僻一些的路绕过去,否则根本走不动。还有一处景观没去,大家意见一致,赶紧逃离天星桥。</h3><h3>陡坡塘还去不?</h3><h3>也是瀑布!</h3><h3>那就算了。</h3><h3>比计划提前一个小时,我们走出黄果树景区~看到了美景,更领教了什么叫人满为患。</h3><h3><br></h3> <h3>好不容易找了个空档,五老汉在黄果树瀑布下合影。</h3> <h3>中午吃饭像战斗。景区大门外的德克士里站无虚位,必须挤进屋里排队购餐,再尽快狼吞虎咽吃完。否则,就可能被挤出餐厅外就餐了。</h3> <h3>天星桥的人流扫了大家的游兴,不过树从石头缝里成长壮大,还是颇值得玩味的。</h3> <h3>天星桥游路设计忒坑人,少一个景观没看,你就需要走20分钟,绕一大圈,才会回到景区大巴乘车点。</h3> <h3>回来早了,就决定去甲秀楼看看。</h3><h3>甲秀楼建在贵阳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朝,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h3><h3><br></h3> <h3>甲秀楼夜景比白天美十倍。白天的甲秀楼淹没在四周的现代建筑群里了。</h3> <h3>在甲秀楼附近晚餐。吃了当地著名小吃丝娃娃~类似北方的春饼~薄饼包各种菜。菜可以无限量添加,薄饼有饺子皮大小,1.8元一张。</h3> <h3>到甲秀楼来回都是坐公交,两元一位。还记得到站叫纪念塔,问司机塔是纪念谁的,司机说就是一个站点。下车也没看到有塔。问一路人才知,那里原来有一个抗战胜利纪念塔,五几年就拆了。</h3> <h3><i><font color="#010101">三日谈:瑕不掩瑜</font></i></h3><h3>20号告别贵阳,带上行李,前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县。这里的大小七孔景区很有名。</h3><h3>跟国内其他景区一样,老远就有大门把你拦住,必须乘景区的所谓环保车,前往景点。我们到时,正赶上贵州省搞活动,到9月22号,贵州所有景区对六十岁以上老人免门票,但景区大巴一分不免。</h3><h3>大小七孔景区以水见长。有挂瀑,叠瀑,喷瀑,有潭,有渊,有塘。我们兴致勃勃沿水而行,去找小七孔。当我们有点筋疲力竭时,看到了小七孔~一座才有不到200年历史的七孔桥。虽然有点失望,但沿途水景已经令我这乐水的人流连忘返了。</h3><h3>继续前往大七孔景点要坐一段景区内大巴。大七孔可乘船游,问售票员离大七孔桥有多远,她说没有什么大七孔,只有一孔的天生桥。我们好生纳闷,既然叫大七孔怎么能没有呢?</h3><h3>船是作成木筏样的,载着我们朔河而上,两岸郁郁葱葱,隐约可见栈道。十分钟弃船上岸,沿水泥栈道走十几分钟,就见有大山挡路。山顶是平的,山体有一大空洞,有阳光从洞里射出。原来这就是天生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拿出手机想拍个全貌,可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很难尽收。</h3><h3>没有看到大七孔桥,看到了天生的一孔桥,不虚此行了。</h3><h3>问了一下度娘,说大七孔桥是清道光年间建的,离大小七孔景区还有十几里地哩。不知道贵州当局当年为景区起名时,为啥不叫小七孔景区和天生桥景区呢?</h3><h3><br></h3><h3><br></h3> <h3>前往荔波途中的休息站,居然有卖电子书的店面。</h3> <h3>这么有文化的休息站,五老汉要留下记忆。</h3> <h3>在景区外的荔波县驾欧镇住下后,一碗面条解决中午饭。</h3> <h3>一进小七孔景区就见到龙塘。</h3> <h3>这里的游客量还算正常,给我们从容拍照的机会。</h3> <h3>挂瀑。</h3> <h3>喷瀑。</h3> <h3>叠瀑。</h3> <h3>小七孔桥。</h3> <h3>天生桥。</h3> <h3>驾欧镇所住宾馆前。</h3> <h3>晚餐就在宾馆对面的苗家菜馆。天色将晚,小镇街上摆上的餐桌,陆陆续续就被游客填满了。</h3> <h3>我们也入乡随俗,坐在街边推杯换盏。</h3> <h3><i><font color="#010101">四日谈:盛名之下</font></i></h3><h3>西江千户苗寨是黔行必去之地。苗寨自称到过此地,其他苗寨可不去了。从图片上看,也的确让人感觉非去不可。等真的到了寨子大门,你立马就清楚这里不过是一个旅游景区而已。</h3><h3>21号从荔波到西江,不到200公里,中午在凯里打尖,顺道参观凯里民族文化园。凯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县级市,简称“凯”,别名苗岭明珠。“凯里”系苗语音译,意为“木佬人的田”,苗语称木佬人为“凯”,田为“里”。</h3><h3>经过一番翻山越岭,下午3点多钟,到达千户苗寨北大门。我们虽然不要门票,但还是要花每人20元,坐不到三分钟的公交车,到达老寨门。我们住的地方在老寨门外的半山腰上,五老汉连拖带拽,好不容易把行李挪到房间。房间外就是个大露台,千户苗寨风光尽收眼底。当天是亚军兄生日,本来要在苗寨好好给他庆祝一下。但一看住地有这样一个大露台,于是决定庆生就在这里搞了。</h3><h3>趁着天还大亮,我们下山进入老寨门,向一号桥进发,要在那里乘车上山,看千户苗寨全景。沿途苗家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全部为木结构,但都是旅店或酒馆、土产店等,看不到住家。穿寨而过的白水河泛着绿光,有些微微发臭。浓浓的商业味道,已经将苗寨的原始气息熏染的所剩无几。</h3><h3>据官方介绍,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h3><h3>可能是我们走的不深看的不细,怎么说呢?在这个大看台上,我们只看到了徒有其表的苗族传统文化。</h3><h3><br></h3> <h3>凯里民族文化园里的侗族鼓楼。</h3> <h3>文化园里有酸汤长桌宴招待旅游团队。</h3> <h3>与酸汤宴的服务员侗族小阿妹合影。</h3> <h3>建在半山腰的旅店。仅有这样一条小路下山。</h3> <h3>苗寨里。</h3> <h3>苗族老阿妈在风雨桥上作女红。</h3> <h3>苗寨全景。</h3> <h3>路边摊购买庆生宴吃食。</h3> <h3>寨里购物一条街,但打眼看还是很有山寨感觉的。</h3> <h3>有再多的遗憾也要记下曾到此一游。</h3> <h3>在住地大露台上,边给亚军兄过生日,边观苗寨夜色。</h3> <h3><i><font color="#010101">五日谈:难忘古城</font></i></h3><h3>22号到达镇远古城的时候,是中午时分。镇远县隶属黔东南州,距离州府凯里市190公里,位于贵州省东部武陵山区,是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东界湖南新晃,南邻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市的石阡,是贵州省的东大门,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h3><h3>车子走在镇远县城的石板路上,两边的店铺一闪而过,忽然看到有门楼上书“和平村”。等到了我们住的旅店,心里还念念着那个和平村到底是咋回事。</h3><h3>我们住的旅店名叫江南苑,门脸不大但一派江南建筑风格。大堂里有小桥流水,房间里的摆设也是古香古色,很舒服。因为太阳高照,众人决定稍晚点再去逛古城。可我怎么也睡不着,跟同屋的连兄一说,两人起身,步行前往和平村一探究竟。途中还看到一段明代修筑的古城墙,以及夹在现代建筑中的古城门楼。</h3><h3>镇远古城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h3><h3>我们住地在舞阳河南岸,处在旧卫城的位置。下午三点,全体沿舞阳河南岸,由东向西,再向北过新大桥,到旧府城。舞阳河水清澈流缓,岸边的垂柳和建在水边的房子交相呼应,给古城平添雅致。旧府城一边建在石屛山上,一个个小巷望去,都是45•的石筑阶梯,我们的腿脚实在是难以登攀。据说许多古建筑和名人故居,都隐匿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小巷里。另一边建在河边,多是近现代建筑,不过旧码头不少,什么米码头盐码头,都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我们在一个老码头,坐上了人工摇撸的摆渡船,每人一元船费。连兄上船前把钱递给船老大,船老大努努嘴说,扔到那里就行。连兄把钱扔进船头的塑料篮里。古城人的纯朴由此可见一斑。</h3><h3>夜晚的古城异常靓丽,舞阳河两岸的山上、建筑灯光璀璨,城东的老大桥(又称祝圣桥)光怪陆离,河中游船如龙般逶迤穿梭,岸边的排档酒吧人声鼎沸,把古城装点的好似一幅清明上河图。众老汉不禁叹道,黔行到此不虚此行。</h3> <h3>我和连兄来到镇远古城和平村门口,时间是8月22日下午两点多。从住地走到这里大概二十多分钟。</h3><h3>和平村位于镇远卫城和平街南侧,坐南向北,为一组由高大土石围墙圈围起来的建筑群。原是晚清时期镇远总兵署衙门,民国初改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抗日战争时期是国民政府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日本反战作家鹿地垣等称之为“和平村”。在华被俘日本士兵反战同盟也是从这里发起成立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在前往探究和平村途中,看到了这段明代修筑的镇远古城墙。</h3> <h3>夹在现代建筑群里的古城门楼。</h3> <h3>要去旧府城里的古民居看看,都要爬这样的台阶。</h3> <h3>码头邮局建于清代。这个邮筒有历史了。</h3> <h3>我们就是从这个码头坐上人工摆渡船回到南岸住地的。</h3> <h3>酸汤鱼是贵州名吃,可老汉里有人说吃过不好吃,所以一直没吃。到了镇远,感觉再不吃就没机会了,在我的极力建议下,晚餐终于点了当地名吃~红酸汤鱼。味道不错,鱼鲜嫩,汤微酸辣,配上豆芽小白菜,酸香可口。</h3> <h3>我们是当天傍晚来到古城老大桥~祝圣桥的。这座古桥位于镇远县城东,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建建停停,到崇祯年才最后建成。清时当地官员在桥的第3孔第4孔之间,建起有三层穿斗式三重檐八角攒尖青筒瓦顶的楼阁,名“魁星阁”,又称“状元楼”。</h3><h3>当地人在桥上休息乘凉,更多的是游客在这里拿出各种姿势拍照。</h3> <h3>祝圣桥南是石屏山北是中河山,山下有块石碑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这就是有“西南悬空寺”之称,为儒释道和谐相处的又一典范。建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说其是"洞",其实是从明朝初年开始,有人看中了中河山这块风水宝地,在山上建起了亭台楼阁。几十座靠崖连洞的古建筑都集中在中河山腰的狭长悬崖地带,祠庙、道观、学堂、会馆构成了"青龙洞古建筑群"。</h3><h3>因为管理人员下班了,我们没能进洞一观风采,为下次再来镇远留下口实。</h3> <h3>夜色中的镇远,美丽动人。</h3> <h3>第二天早餐,在旅店对面的小吃店解决~一碗牛肉粉。就餐条件嘛就是这个条件,牛肉粉绝对地道。8.30向铜仁进发。</h3> <h3><i><font color="#010101">六日谈:铜仁何来</font></i></h3><h3>到梵净山是此次黔行的最后一站。我前年爬过梵净山,但下山就直奔贵阳了,不知道她在贵州省辖市铜仁境内。这次是由南向北,所以在登山前,选择在铜仁住跸。</h3><h3>车快进入铜仁时,不知是哪位老汉自言自语道,为什么叫铜仁呢?这里产铜吗?我马上打开手机,去问度娘。</h3><h3>原来,铜仁原名铜人,相传元朝时有渔人在铜岩处潜入江底,得铜人三尊。元代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隶属思南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于今境地设铜仁、思南、石阡、乌罗4府,均隶属于由此而设置的贵州布政使司。明正统三年(1438年)废乌罗府,其大部并入铜仁府。铜仁由此得名。</h3><h3>呵呵,铜仁乃铜人也。而且,据说那仨铜人分别是儒释道的形象。</h3><h3>铜仁建城很早,现今在碧江区中南门附近还保有古城遗址。当地政府为吸引投资和游客,正在大规模拆建,恢复古城旧貌。</h3><h3>我们放下行李,就坐上公交车,前往古城。古城位于铜仁市中心地带,北靠山,东西南临水。总占地面积约占3.7万平方米,古民居建筑总面积约占2.6万平方米,是铜仁市仅存的足以反映古城风貌的原生历史街区,是铜仁市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古建筑以南北走向的中山路为纵轴线,分列于路的两侧,再以东西向的无数条巷道连成一体,望楼、宗祠、民居、店铺、巷道、城墙、码头渐次排开,建筑数量多,种类齐全。古城区内的民居大多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多数是明清时期留下的,各族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商业建筑格式在这里巧妙结合,黔东文化、中原文化、徽商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h3><h3>因为正在大拆大建,我们不得不在瓦砾中曲折前行,在穿过几处残垣断壁后,终于看到了飞檐灰瓦木墙的古建筑了。这些古建筑大多是近年修复的,真正的古建筑在这个城区里已经很难找到了。据说,周围大拆,就是为尽可能多地恢复古城旧貌腾地方。</h3><h3>古城内游客很少,显得冷清。我们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逛完了。走进现代化的水泥森林里,不禁回头又望了一眼具有民族特色的铜仁古城。</h3><h3><br></h3> <h3>所住宾馆大堂内,放置着一台八米长的原木大桌,魁梧的老汉们在大桌前显得有些渺小。</h3> <h3>古城内许多建筑都挂着这样的牌牌~铜仁市历史建筑。</h3> <h3>有点徽派建筑风格的某家大院。</h3> <h3>寺院的一部分。</h3> <h3>古城小巷。</h3> <h3>逛完古城乘公交打道回府。</h3> <h3><i><font color="#010101">七日谈:飘渺仙山</font></i></h3><h3>五老汉里,只有我登过梵净山。那次登山是在深秋,天已微凉,游客不多。但我恐高,到了山顶也没怎么玩,就匆匆下山了。其他同伴都上了红云金顶。所以,我对梵净山印象不深。</h3><h3>这次再登梵净山,之前作了点功课。</h3><h3>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西南部)3县交界处,系武陵山脉主峰。</h3><h3>梵净山森林覆盖率95%,有植物20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31种,动物801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h3><h3>这么一座高大上的名山,我能再次光顾,实乃三生有幸啊。不过赶上旺季,虽然我们早早就到了山下,但我们的票是9.30才能进山的。眼看着一拨拨人排队等待进山,我们只好坐等规定时间的到来。时间到了,我们刷身份证入卡,然后随着人流到距大门100多米的地方再排队,等待分时放行。大概排了半个多小时,才上了进山的面包车。车在狭窄的盘山路上左摇右晃,走了二十分钟,到达缆车站。下了面包车再排队坐缆车。缆车沿着陡峭的山脊攀升,用时十几分钟。出了缆车站,面对的是相当于60层楼高的上山木梯道。超哥和亚军兄腿脚有病,登这么陡的山道,真为他们捏把汗。</h3><h3>我和连兄走在前面,中途歇了几气儿。等我们气喘吁吁爬到山顶,却见大雾袭来,老金顶新金顶都不见了。还好,等我俩站稳后,大雾飘然散去,蘑菇石,两座金顶和攀爬的人们清晰可见,我俩拿出手机拍个不停。</h3><h3>等超哥他们上了山顶,拍下各种美图,准备下山时,大雾再次包围了梵净山,雾珠打湿了下山的路……</h3><h3>梵净山的构造与她的四周很不同,她的四周都是由碳酸盐岩构成的喀斯特地貌,唯有她在八亿年前隆起时,由变质岩构成了她今天的模样。这也使梵净山经常烟雾缭绕,仙气十足。红云金顶就是因为傍晚时分,夕阳投射在缭绕的雾上,泛着红光而得名。</h3> <h3>山门前。</h3> <h3>上山的路就是这么狭窄崎岖,两车相会,必须互相礼让。</h3> <h3>缆车站排队等车。</h3> <h3>攀爬相当于六十层楼高的山梯途中。</h3> <h3>著名的蘑菇石。</h3> <h3>远眺老金顶。</h3> <h3>雾锁新金顶(又名红云金顶)。是不是有点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感觉。</h3> <h3>弥勒菩萨道场。</h3> <h3>25日早结束黔行,小王开车从铜仁把我们送到六十多公里外的湖南凤凰。</h3><h3>黔行留下的是美好,是知识,是意志,是精神……但也有些许缺憾</h3><h3>——贵州许多景区都上了人脸识别和身份证识别入门系统,看似先进,可景区内每到一个景点都要刷身份证,跟过去一票到底比,反倒不方便了。而且增加了游客丢失身份证的风险。老汉中就有人因此丢了身份证。</h3><h3>——景区内的摆渡车调度安排也显得凌乱,上客时也没有精确点数,经常出现游客上了车却因无座被迫下车的情况。长白山景区在这方面作的就好,一辆车坐多少人,卡口就安排好了,不会让游客在停靠站里乱窜上车。</h3><h3>——景区游玩线路设计也有不甚合理的,本来可以不走回头路的,可按景区设计,你就不得不颠三倒四地来回走。而且,导览图大多语焉不详,无法看懂。</h3><h3>——不仅贵州有这样的问题,景区的过度开发已经在损害自然和历史,更损害游客的游兴。</h3><h3>总之,一点缺憾无伤大雅,黔行可行。</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