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焦虑的家长

杨安平

<h3>2019年.9.4日&nbsp;&nbsp; 星期三</h3><h3> 又是一年开学季。幼儿园的小朋友怀着好奇走进小学校园,变成了一名小学生。父母们望着孩子的背影,充满期待和希望,可能也会有担心和焦虑。<br></h3><h3> 有很多年轻父母,在孩子上学前,都曾信誓旦旦地要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等到孩子上学以后,功课跟不上,考试垫底,老师因孩子的问题不断找家长的时候,就不淡定了。开始变得焦虑、沮丧、无助。他们关于教育的自信瞬时垮塌了。</h3><h3> 焦虑,似乎成了家有上学孩子的标配了。家长为什么焦虑?如何才能不焦虑呢?</h3><h3> 焦虑,是指向未来的恐惧,源于对孩子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源于不懂孩子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源于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引领自己的孩子。</h3><h3> 因为焦虑,家长就去跟风、攀比,看人家孩子报什么班也去报什么班,看人家学什么,也去学什么。家长们用这些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这正好催生了社会上的一些补习机构和各种培训班、特长班。</h3><h3> &nbsp;“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才开始学怎么玩。”这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育规律的不正常现象。</h3><h3> 中国父母的焦虑,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小学一年级和初中的家长格外焦虑。我也曾是其中一员,对父母的焦虑深有体会。儿子上初一的时候,严重不适应。小升初是一个转折点,需要孩子去适应。绝大部分同学都在暑假上过初小衔接班,儿子没上。开学后,儿子的学习一直稳居中游,这让他很挫败。从县城到青岛环境需要适应。他没有一个认识的同学,人际交往需要适应。我不理解他,虽然表面上没指责、批评他,但是难掩心中的失望、焦虑和无助。儿子经常头痛和肚子痛,这让我更加焦虑不堪。我陷入深深的焦虑、痛苦和无助中。我也刚刚调到新单位,也很不适应。我和孩子的情绪经常失控。那一年的生活,真的是不堪回首。</h3><h3>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改变,放低了对孩子的要求和过高的期望,开始接纳他、理解他、信任他,给予他更多切实有效的帮助。儿子开始慢慢进步了。</h3><h3> 其实,我要特别感谢儿子的老师。在初一那年的暑假,他的班主任杨老师和数学张老师来我们家家访。我感觉那次家访对儿子的帮助很大。他感觉老师能来家里家访,是相信他会有进步,而且愿意帮助他。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老师对他的鼓励,让他有了信心,看到了进步的希望。还有他的英语周老师也让我特别感动。因为儿子的小学六年和我在一个学校,因此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经常忘带作业和老师布置要带的东西。我们想了很多方法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英语周老师让他每天晚上写完作业装进书包后给老师发个短信,一直坚持了两个多月,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对他的老师,到现在一直都充满感激。</h3><h3> 父母和老师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要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要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信任他、支持他。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和鼓励。越是学习困难的孩子,越是有问题的孩子,越是需要老师和父母特别的关注和帮助,指责、抱怨和批评,只会适得其反。</h3><h3>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这是中国教育专家朱永新说的一段话。我特别认同。</h3><h3> 作为家长,我们有两个选择。是抱怨、焦虑、跟风和攀比?还是停止抱怨,通过自我学习和成长,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h3><h3> 世界上的事情有两种:一种是可以改变的,一种是不能改变的。对于能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它;对于不能改变的,我们就要学会去接受它。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区分清楚哪些是我们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这需要我们拥有一颗智慧之心。</h3><h3> 我们的孩子,没我们想象的那么优秀,将来都能成名成家;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绝大部分孩子最大的可能,是成为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h3><h3> 教育的本质是构建孩子健康的人格,开阔他的视野,让他见识更多人生的可能性,帮他发现他的天赋所在,然后让他选择他喜欢的生活,过好它。</h3><h3> 父母不是孩子人生的裁判和规划师,只是某段生命的引路人和陪伴者。你努力学习,你的孩子也会努力学习;你快乐了,你的孩子才能快乐;你幸福了,你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幸福。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h3><h3> 教育,从父母的自我学习和主动改变开始。行动是治愈焦虑的最好方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