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武乡光明剧团成立八十周年特稿之三

武戏山人

<h3> “赵树理是我师傅”</h3><h3><br></h3><h3> 文/高介云</h3><h3><br></h3><h3> 1942年夏,党派我到一个民间职业戏曲剧团“武乡县光明剧团”工作。</h3> <h3>  1943年秋末冬初的一天,我们剧团在东田镇演出。下午的戏还没开演,忽然一个高个子“面黄肌瘦”的人跑到戏台上,口口声声要找“小高”。当时剧团的鼓师郝国川正在“武场口”收拾东西,一看来人:头戴一顶破旧毡帽,身穿一件满身油垢的旧棉袍(大褂)。在当时当地,很少有人这样穿戴的,再加上他擅自上戏台,是犯“规矩”的,所以郝国川便满脸不高兴地抢白他:“我们这里没有叫小高的!”<br></h3><h3>  “小高不是你们团长吗?”</h3><h3>  “我们团长叫老高!”</h3><h3>  那人笑了起来,说:“我把他父亲———太行文联主任高沐鸿同志叫老高,他的儿子才十几岁,能叫他老高吗?”</h3><h3>  郝国川听这个人口气挺大,只好把他让在上场口鼓架旁坐下,便下台来找我了。等我和郝国川回到台上来,好家伙,那人正在“噼里啪啦”敲打二簧鼓(单皮鼓)呢!那个专心致志的样子,连我们到了他面前都没有看见。</h3><h3>  过去旧戏班有个规矩,二簧鼓是不能随便让人敲的,就是本戏班的演员都不行,何况外人呢。郝国川见那人敲他二簧鼓,当下大怒,脸红脖子粗地一把夺过那人手中的鼓箭子大喊起来:</h3><h3>  “你这人懂规矩吗?这是你们‘老斗’( 对外行不太恭敬的称呼)乱敲乱打的?”</h3> <h3>  那人也不理会,慢慢站起来,我一看,啊呀,这不是赵树理老师吗?赶紧制止了郝国川的嚷闹,上前握手道歉,老赵没有理会郝国川的嚷闹,握着我手笑着问我:“你这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让大家叫你老高呢?”</h3><h3>  我也不好意思,只好说:“没办法,谁叫我是个小头儿呢,大家不好意思叫我名字,胡乱叫就是了。”</h3><h3>  “那你爸爸来剧团看戏,他们怎么称呼你爸爸呢?”老赵问。</h3><h3>  我一时语塞。站在一旁的丑角演员韩二泉代我回答了:“这简单,再加一个老字,叫‘老老高’呗。”</h3><h3>  说完大家都笑了。这在当时是个笑话,但是后来我父亲几次来团,大家真的都叫他老老高,父亲也没在意就答应了。</h3><h3>  这时台上已围上来许多演员。我给大家介绍:“这就是老赵,著名大作家赵树理同志,我们演的《慈云观》《万象楼》《韩玉娘》《邺宫图》都是老赵编写的剧本,咱们现在排演的《小二黑结婚》就是根据老赵的小说改编的。”</h3><h3>  这时大家沸腾起来了,争着和老赵握手寒暄。鼓师郝国川在一旁非常尴尬,进退不是,想偷偷溜走,我一把把他拉住,拉到老赵面前,介绍说:“老赵可不是‘老斗’啊,他是个内行,上党戏的鼓板,打得好着呢,你该向老赵拜师傅呀!”</h3><h3>  因为武乡的地方戏———秧歌戏中,有时也穿插着演出上党戏(当地人叫大戏或南路戏),叫做“风搅雪。”所以以后老赵到剧团来,郝国川总是紧跟在老赵屁股后面,缠着老赵教他几手上党戏的“锣鼓经”。</h3><h3>  从此以后,郝国川的技艺,确有不小长进。而且他得空就向别人炫耀“赵树理是我师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