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 斑驳与繁华

晴天是个孩子

<h3><i style=""><b style=""><font color="#167efb">  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font></b></i></h3> <h3>  提及盛唐,映入很多人脑海的第一词汇兴许都是——诗歌国度;唐代的长安城对历代文人来说,是一个梦幻之地,似乎遥想不及。那么大唐盛世的长安城如何?定不会让你失望!曾经的十三朝古都,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诸色人物云集,风流文采与赫赫武威纵横交错。”在这里,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h3><h3> 上元灯节即元宵节,是唐朝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唐代长安实行宵禁制度,夜间会有金吾卫在街上巡逻。仅在元宵节当天,才会开放宵禁。届时长安城中家家挂起灯笼、大街上拔灯红筹、斗舞秀技,长安居民可以彻夜狂欢。这样的景象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围观,极易发生事故,《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就是从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而来。</h3> <h3>  读完《长安十二时辰》,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故事本身,也不是里面的气势恢宏、精妙绝伦的建筑,而是生活在长安城里的百姓,每个人物的爱恨情仇都如此细腻,有了他们,那繁华厚重的大唐一百零八坊里的烟火气跃然纸上,也唤醒了一座消逝已久的长安城。</h3> <h3><b><font color="#167efb">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font></b><br></h3> <h3>  若提起长安城里的黎明百姓,不得不说这位为了挽救长安孤身犯险的孤胆英雄——张小敬。</h3><h3> 一个曾经的西域兵,回长安又做了九年不良帅,后来为了给朋友复仇而沦为死囚犯,人称五尊阎罗——‘狠毒辣拗绝’。千钧一发之际,张小敬又成了长安城的救星。书的结局定格在了这样的画面:“一滴晶莹的泪水,从张小敬干涸已久的眼窝里流淌而出,这还是他来长安九年以来的第一次。”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他心目中一直放不下的,却是长安城里平凡如镶嵌在一百零八坊背景图中的百姓。回想起张小敬面对姚汝能质疑,他喃喃地讲诉到:大雁塔下的小沙弥、回鹘老头的毕罗饼、普济寺的雕胡饭、太常乐工、舞姬李十二、瞎眼阿婆——他们一个个都生活的如此简单、平凡,犹如沧海一粟,却因为平凡从不被长安城的繁华、喧闹所吞噬;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自己的梦想,认认真真地生活着。这,才触人心弦!</h3> <h3><i><font color="#010101">  “我在长安城当了九年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这样的百姓,每天听到看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达官贵人们来说,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这些事更是习以为常,但对我来说,这才是鲜活的、没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长安城。在他们身边,我才会感觉自己活着。”</font></i><br></h3> <h3>  为了使这样微不足道人能够过上习以为常的生活,守护他们成为张小敬发自内心的使命,也是张小敬引以为傲的地方。即便在最后他有很多机会去杀了那个导致他和战友们死的死、活着凄淡的君王。</h3><h3> 最终没有去刺杀他的原因还是担忧皇帝的死引起皇权相争国家动荡,使敌国趁虚而入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任何的灾难面前,首先遭殃的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百姓。</h3> <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b><br></h3> <h3>  捣衣声定,人亦入静了,长安城里的芸芸众生,他们没有名字,没有被一一记录在历史上,但并不代表这些人没有实实在在地活过。</h3> <h3><i>  大雁塔下——“那里有一个看塔的小沙弥,你给他半吊钱,就能偷偷攀到塔顶,看尽长安的牡丹。小沙弥攒下的钱从不乱用,总是偷偷地买来河鱼去喂慈恩寺边的小猫。……“东市的阿罗约是个驯骆驼的好手,他的毕生梦想是在安邑坊置个产业,娶妻生子,彻底扎根在长安。长兴坊里住着一个姓薛的太常乐工,庐陵人,每到晴天无云的半夜,必去天津桥上吹笛子,只为用月光洗涤笛声,我替他遮过好几次犯夜禁的事。还有一个住在崇仁坊的舞姬,叫李十二,雄心勃勃想比肩当年公孙大娘。她练舞跳得脚跟磨烂,不得不用红绸裹住。盂兰盆节放河灯时,满河皆是烛光……”</i></h3> <h3>  那些角落里的人,怀揣梦想,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过每一天,时刻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善良与纯粹,长安城里因为有了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才熠熠生辉,这应该是可爱的吧,我喜欢。这些贴近我们生活的最能使人柔软,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庸碌世界中的沧海一粟,也是这样兢兢业业的做着工作,踏实、幸福地过每一天,默默地守护着心底的小愿望。</h3> <h1><i><font color="#ff8a00">  长安依旧在,四面乐声起。</font></i></h1><h3></h3> <h3><i><font color="#ff8a00">——去西安的回忆</font></i></h3> <h3>  去西安是我从大二始一直怀揣着的心愿。记得讲《四书》的程老师在课上多次讲到《史记》与古都西安的故事,讲到“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西安古都。</h3><h3> 或许因为我是文学院走出来的孩子,对古城古都有种难以名状的淡淡情怀。</h3><h3> 幸运,对生活报以期待,生活总会给我们制造一些不期而遇的小惊喜,因此,我热爱生活。</h3> <h3>  当街灯亮起时,素日里平静的长安城变得哗然,瞬间化身“网红”西安。玉壶光转,热闹的人群在灯光的海洋里穿梭涌动。</h3> <h3>  复苏了!小孩子在地灯上面踩来踩去,琴键被点亮,发出奇奇怪怪的变奏曲;路中央凳子上歇着一行行陌生的游客;穿着汉服唐装穿行在人群中的小姐姐小哥哥,一切都祥和……虽行走在今日的长安街道,仿佛融进来古人的诗里的错觉。<br></h3> <h3>  今西安,古长安,大唐有大唐的胸怀:海纳百川。</h3><h3>路旁弹琵琶的小姐姐;唱秦腔的戏曲家;拉大提琴的乐队;还有古玩银饰的卖家,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h3><h3> 走在这一路的灯火,一路笙歌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西安古城文化之厚重之包容。其包容中外人民游客、包容古今文化艺术…</h3> <h3>  有很多雕塑,是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的,每个雕塑都能带我们回想起历史的盛唐,一砖一瓦为我们穷尽大唐之文趣文味。</h3><h3><br></h3> <h3>厚重的文化底蕴,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也让这里的子民变得包容温暖</h3> <h3>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没有在六点半前爬上大雁塔,听当地人讲唐代许多文人纷纷登塔提词,大雁塔今日也流传着登塔“登科”的故事,祝福登塔人步步高升;《十二时辰》里张小敬也爱爬上大雁塔,尤其是谷雨前后,大雁塔上可以望尽整个长安的牡丹,看遍生活在长安城里的市井百姓。</h3><h3> 望有幸,再赴长安……</h3> <h3><b style=""><font color="#167efb">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font></b></h3> <h3>  长相思,在长安。古往今来,多少人的长安情怀沉淀在了无绪的思念里……我们在诗词里一寻便知。</h3> <h3>  最后,借用诗人杨牧的《长安》结束这段略显单薄的“怀长安”之旅。愿还您一个梦中安详的长安!</h3><h3>假使你生在长安,我来自偏远</h3><h3>秋天里西郊尽是红叶飘舞蔽天</h3><h3>很多失而复得的讯息在街坊传播</h3><h3>我相信一些,怀疑一些,假使</h3><h3>情况许可我犹豫</h3><h3>灯罩上始终点缀着陌生,好看的花</h3><h3>一朵一朵俯仰开落令人心疼叹息</h3><h3>然后消散于微凉的黄昏浮沉入巷底</h3><h3>那些是你的国度,温柔,脆弱,迷离</h3><h3>我以无比的自觉和少少</h3><h3>不安缓急前趋,穿过山河和州郡的界线</h3><h3>绕道强风霹雳的大旗</h3><h3>想象刺绣的手不意被金针</h3><h3>戳破,鲜血一滴染在新描的喜鹊左翼</h3><h3>帘幕垂垂摇着</h3><h3>苏醒的光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