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翔昔归茶

李绍兴

<h3>  原临沧市委书记李国伟手书题词</h3> &nbsp; &nbsp; &nbsp;临翔昔归茶出产于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邦东村昔归自然村,是临翔区著名的地方名山头茶,属“临沧茶”名牌、品牌茶之一。史上有:“锡规、蛮麓、忙六、忙麓、邦东忙麓、邦东昔归、昔归忙麓”等茶名之称呼。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土壤和环境条件、茶种、加工制作工艺等因素,造就其茶香独特,汤色清亮淡黄而茶味十足,回甘深长持久等特点,史上几度享有盛名。本文将一一叙述。<br>  &nbsp; 一、地理位置、土壤和环境条件<br>&nbsp; &nbsp; &nbsp; 昔归茶山,隶属于临翔区邦东乡邦东行政村,距临沧城80余公里。是临沧大雪山(又称邦东大雪山)向东延伸至澜沧江的一部分。山脚便是澜沧江昔归古渡口(江东岸的普洱市称为嘎里渡口)。地处东经100˚24’11.91---29.44“ 、北纬23˚55’16.2-44.33“,东至澜沧江,西至昔归寨门,南至忙牙河,北至沙坝田箐,海拔介于740~1043.4米之间,土壤为冲积母质羊肝石风化而成的赤红壤土(当称居民称之为羊肝石土壌),偏酸性,砾壤、土夹石居多。森林植被茂盛,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常见乔木红椿、大叶榕、牛肋巴树、野生芒果等,同时古茶园内混生有野生仙茅、叶下珠等知名药材。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突出,年平均气温20.3℃。年积温6554.7℃(大于10℃的活动积温5968℃),常年平均日照时数2127.7小时。年均降雨量1225.35毫米,相对湿度达72.5%。属较典型的低纬度、低海拔、高温、高湿河流山川峡谷地带,古茶园山形面向东方,属早朝阳地块,且受澜沧江河谷影响,四季多云雾弥漫环绕。古茶园主要分布在半山一带森林之中。<br>&nbsp; &nbsp;&nbsp; 二、茶种和理化指标<br>&nbsp; &nbsp; &nbsp; 临翔昔归茶,茶种为典型的邦东黑大叶茶种。邦东黑大叶茶种标准于1987年12月15日,由云南省标准化研究所提出、云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负责起草标准,经云南省标准计量局批准,列为云南省“地方茶树品种”,从1988年7月1日起实施应用,标准代号为DB/5300B35009—87。<br>&nbsp; &nbsp; &nbsp; 邦东黑大叶茶种属于临翔区特有茶种之一。源于3000多年前,临翔先民“百濮系人、百越系人”,依靠采食和驯化野生茶种逐代演变而来。<br>&nbsp; &nbsp; &nbsp; 其茶种的演变历史事实依据是:其证一,从考古发现的老邦东街、昔归新石器遗址和遗物石器类型“砍砸器、刮削器、石锛、石斧”等分析,邦东、昔归一带人类居住活动的历史久远,为新石器时代;其证二,从临沧大雪山(邦东大雪山)现残留存活的上千年野生古茶(当地居民称为苦茶)群落也能证明其茶种的演变来历;其证三,临沧香竹箐3200年树龄的栽培型古树“茶王”足以证明临沧人类驯化种茶的历史悠远。<br>&nbsp; &nbsp; &nbsp; 临翔昔归茶内含物质其成分,据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临沧市茶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测定,一芽二叶晒青茶内含物质成分主要为:茶多酚35.4%、咖啡碱3.4%、水浸出物47.2%、游离氨基酸总量3.2%。<br>&nbsp; &nbsp; &nbsp; &nbsp; 三、临翔昔归茶的功效<br>&nbsp; &nbsp; &nbsp; 临翔昔归茶富含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等多种化合物质成分。其主要功效作用有:抗氧化、抗辐射、调血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醒脑提神、止痛、抗疲劳、养颜美容等。<br>&nbsp; &nbsp; &nbsp;四、临翔昔归茶的分类<br>&nbsp; &nbsp; &nbsp; &nbsp;临翔昔归茶按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br>&nbsp; &nbsp; &nbsp; &nbsp;按加工制作方式分为:纯手工茶、机制茶两种。<br>&nbsp; &nbsp; &nbsp; &nbsp;按树龄大小分为:单株茶、大树茶、小树茶、混采茶等类。<br>&nbsp; &nbsp; &nbsp; 按生产茶类分为:晒青茶、烘青茶、红茶,自2005年以后开始有白茶类产品生产。<br>&nbsp; &nbsp; &nbsp; 按紧压工艺及形状分为:传统手工制团茶(当地有居民称为饭团茶),现代精制生产加工有机制晒青砖、沱、饼、珠、柱型等。<br>&nbsp; &nbsp; &nbsp; &nbsp;&nbsp;<br> <h3>  《缅宁县志》相关昔归茶记载资料</h3> <h3>  老邦东街新石器遗物(徐俊声提供图片)</h3> <h3> 原临沧市市长刘明手书题词</h3> <h3>  笔者于2005年在昔归古茶园留影</h3> <h3> 2005年前的昔归旧事视频</h3> &nbsp; &nbsp; &nbsp; 五、加工工艺、品质特点<br>&nbsp; &nbsp; &nbsp; 传统晒青茶加工工艺:鲜叶采摘下树后,经2-3小时摊凉,在铁锅中手工煎炒刹青后,经手工揉捻成条,最后经日光晒干制成。<br>&nbsp; &nbsp; &nbsp;传统烘青茶加工工艺:鲜叶采摘下树后,经2-3小时摊凉,在铁锅中手工煎炒刹青后,以手工揉捻成条,最后将茶条撒放在竹制篾笼上,用炭火烘干制成。<br>&nbsp; &nbsp; &nbsp;传统红茶加工工艺:鲜叶采摘下树后,经萎凋、手工揉捻成条、发酵、后经晒干或烘干制成。<br>&nbsp; &nbsp; &nbsp; 白茶制作工艺:鲜叶经萎凋后,经晾干或烘干制成。<br>&nbsp; &nbsp; &nbsp; 传统手工制团茶加工工艺:以晒青干毛茶原料,在称重后,盛入白棉布口袋内,连同布袋一起放入木甑后待茶蒸软取出,用手工捏、压、揉收等手法收紧布袋使茶成团,最后制成茶沱晾干制成。<br>&nbsp; &nbsp; &nbsp;&nbsp;现代生产加工的临翔昔归茶,无论晒青茶、烘青茶、红茶、以及砖、饼、沱、珠、柱等压制茶,除少数保留一部分传统纯手工制作外,多数均采用机械制作替代。<br>&nbsp; &nbsp; &nbsp; 各茶类产品因加工工艺不同,所具特点也不尽相同。各茶类主要品质特点分述以下:<br>&nbsp; &nbsp; &nbsp;晒青茶:条索锋苗完整、肥状显毫、紧结、色泽黑润、汤色清亮淡黄、香气浓、滋味浓醇带甜、叶底嫩匀肥厚。<br>烘青茶:条索紧实、色泽墨绿、汤色黄绿尚亮、粟香、浓甜、滋味浓烈回甘、叶底肥壮嫩。<br>&nbsp; &nbsp; &nbsp;红茶:茶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滋味醇和鲜美,汤色红艳带金圈。<br>&nbsp; &nbsp; &nbsp;白茶:外形白绿,汤色黄亮,滋味鲜醇香甜。<br>&nbsp; &nbsp; &nbsp; &nbsp;六、临翔昔归茶发展历程<br>&nbsp; &nbsp; &nbsp; 临翔昔归茶的最早种植年代,因史料记载不全,难以考证。从昔归新石器遗址和遗物表明,昔归寨人类居住活动较早。以《临沧县志》和《临沧地区茶叶志》史料记载临沧有种茶历史上千年及昔归古茶树的树龄分析推算:临翔昔归茶的早期种植年代至今不少于300--500年以上(有待于进一步鉴定)。<br>&nbsp; &nbsp; &nbsp;1949年丘廷和手写稿《缅宁县志》中载述:“本县气候土质最宜种茶,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今忙麓山)、锡规(今昔归)尤特著,蛮鹿茶(忙麓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所惜者产量无多不能应外人之求”1993年出版的《临沧县志》记述:“较名贵的初制青茶是忙六茶(临翔昔归茶)和晓光山茶,忙六茶产于邦东乡忙六(今昔归)村,茶水的浓度高,清澈,经久耐泡,饮后爽口回味,惜面积小”。由此可见,昔归茶的知名度较高且由来已久。<br>&nbsp; &nbsp; &nbsp;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1年计划经济的集体化时代,临翔昔归茶全部上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并入大宗茶产品销售。&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div><h3>  &nbsp;1982年包茶到户,至2002年,随着国家取消茶叶统购统销政策,加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有茶厂的改制(破产),昔归茶便开始由茶农自行销售,因其长期被退出市场体制,基本陷入无人问津的局势,一度处于低谷,昔归茶园出现严重的弃采、弃管现象。</h3><h3>&nbsp; &nbsp; &nbsp;2003年3月中旬,中共临沧地委书记李国伟深入邦东乡调研时,明确指示参加调研的县委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加强对传统临翔昔归茶展开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打造好临翔昔归茶这个品牌。</h3><h3>&nbsp; &nbsp; &nbsp;2003年3月下旬,县茶办指派李绍兴、陶永生深入昔归自然村,展开对昔归茶的科考调研工作。同年,在县志办徐永良、戴凤书的支持下,对昔归茶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并撰写出《昔归忙麓茶》。</h3><h3>&nbsp; &nbsp; &nbsp;2004年春季,县茶办在昔归自然村,组织举办茶叶生产、加工及相关知识培训。对临翔昔归茶的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及保管、加工工艺、市场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讲解和培训。</h3><h3>&nbsp; &nbsp; &nbsp; 2005年,由临翔区(2004年11月撤县设区)茶办创新办主办李绍兴主编的《临翔区茶文化选集》出版发行,将《忙麓茶》编入书中对外进行宣传。</h3><h3>&nbsp; &nbsp; &nbsp; 2006年3月,由区茶办、区广播电视局、云南电视台、邦东茶叶学会等单位共同组成的《走遍云南》专题片摄制组,一行8人深入昔归自然村拍摄《忙麓茶》《古道余香》《茶香临翔》等专题片,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同年5月,由区茶办创新办、区供销社牵头支持创办的“邦东昔归茶庄”,在临沧茶叶市场(万隆小区)开业,全力打造临翔昔归茶品牌。</h3><h3>&nbsp; &nbsp; &nbsp; &nbsp;2007年4月,临翔昔归茶在中国临沧首届“临茶印象”杯原生态晒青毛茶神农奖公开赛中获得“银奖”。</h3><h3> 2012年6月,临翔昔归茶在“首届云南民间斗茶大会”中荣获普洱生茶(新茶)组“茶王”称号。</h3>&nbsp; &nbsp; &nbsp; &nbsp;2015年6月,在临翔区委、区人民政府安排下,由区茶办牵头拍摄《昔归茶》专题片,在北京举办临翔昔归茶专场推介会。 <br>&nbsp; &nbsp; &nbsp; 2007-2016年,各级政府鼓励并扶持茶叶种植,期间新植茶园2100亩。<br>&nbsp; &nbsp; &nbsp; &nbsp;临翔昔归茶的发展,从2003年开始,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期,也是这一转折,给临翔人的昔归茶品牌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2003年起,临翔昔归茶再一次从深山中走出,渐渐被世人所熟知。<br>&nbsp; &nbsp; &nbsp; &nbsp; 七、各级党委政府对临翔昔归茶的重视和投入<br>&nbsp; &nbsp; &nbsp; 临翔昔归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历届县(区)委、政府、区直有关部门、当地乡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将昔归茶的发展和品牌打造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中,每年根据实际需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培训、茶园建设和改造、工艺改进、包装设计、品牌打造、对外宣传等方面的投入。2011年至今,区、乡两级政府已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699.67万元。<br><h3>&nbsp; &nbsp; &nbsp;八、临翔昔归茶在当地的经济地位作用</h3>&nbsp; &nbsp; &nbsp; 临翔昔归茶发展至今,已成为当地主导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有着重大贡献和作用。昔归自然村现有茶园面积2600余亩,全自然村548人,人均占有茶园面积4.74亩;其中:市级认定并挂牌保护的古树茶园有600亩。有茶叶初制所110个。仅2018年,年总产干茶量18吨,总产值5095万元,亩产值为1.96万元,平均销售价为2830.56元/千克(与2003年7元/千克相比,每千克销售价增加2823.56元,涨幅为403.36%)。昔归自然村茶农人均产值达到9.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58万元。昔归茶在全区茶叶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大幅度提升,已带动邦东乡成为临翔区首个茶叶产值超亿元乡镇,2018年全乡茶叶产值达30319.1万元,成为推动整个临翔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随着知名度的不断上升,同时还助推着全区旅游、运输、包装印刷、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的协同发展,促进着临翔经济的快速发展。<br><h3>&nbsp; &nbsp; &nbsp; 其传统手工晒青团茶制作工艺已被列入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3><br><br><br>撰稿单位:临翔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br>撰稿人:李绍兴 <br>修改校对:王军 <br><h3>审 核:陈庆勇</h3>参考资料:1、《缅宁县志》丘廷和主编<br>2、《临沧县志》武定云主编<br>3、《临沧地区茶叶志》周兴勇主编<br>4、《临翔区茶文化选集》李绍兴主编<br>5、《临翔区文史资料》第一辑(茶文化专集)陈志和主编<br><h3>6、《茶叶标准汇编》(一)临沧地区行政公署标准计量局主编</h3><h3>7、《临沧土壤》临沧地区、县土壤普查办主编</h3><h3>8、气象资料由临翔区气象台提供</h3>实地调查人:李绍兴、陶永生、赵家彩<br><h3>调査采访对象:昔归村民代表师尚明、王支良、刀正富 、刀正华、杨云聪、刀发林、王树林 </h3><h3>协助调查单位:中共邦东乡党委、邦东乡人民政府、昔归茶叶协会</h3></div> <h3> 昔归寨旧貌(2005年摄)</h3> <h3> 昔归茶马古道(2005年摄)</h3> <h3> 昔归茶马古渡(2005年摄)</h3> <h3>  昔归古茶园旧貌(2005年摄)</h3> <h3> 昔归古茶园旧貌(2005年摄)</h3> <h3> 昔归茶传统刹青(2005年)</h3> <h3> 昔归茶传统揉捻(2005年)</h3> <h3> 传统晒青茶晒干(2006年)</h3> <h3> 昔归茶传统烘干(2006年)</h3> <h3> 传统昔归团茶制作(2006年)</h3> <h3> 昔归渡口(2006年)</h3> <h3> 昔归古茶树代表(2019年)</h3> <h3> 科考测量(2019年)</h3> <h3>  昔归茶土壤代表(2019年)</h3> <h3>科考留影(2019年)左起:陶永生、李绍兴、赵家彩、师尚明</h3> <h3>  左起:陶永生、王支良、师尚明、李绍兴</h3> <h3> 昔归茶获奖证书(2007年)</h3> <h3> 昔归茶座谈会(2019年)</h3> <h3> 昔归茶座谈会(2019年)</h3> <h3> 邦东黑大叶茶种资料</h3> <h3>临沧大雪山现存活的野生型古茶树(2019年)</h3> <h3>  临沧大雪山野生型古茶树群落</h3> <h3> 临翔昔归茶视频资料</h3> <h3>临翔昔归茶科考的一天(2019年9月2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