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Guyue(字上图下为序)</p><p class="ql-block">执笔人胡国英</p><p class="ql-block">封面摄影:好友春姑提供</p><p class="ql-block">二0一九年九月.于深圳(</p> <h3>哈尔滨市第五中学(重建于二00五年)</h3> <h3>五中新校舍一角↓</h3> <h3>↓</h3> <h3>↓</h3> <p class="ql-block">这是六十年代我们学子佩戴的校徽。感谢学友(66届初3班董智明)的提供协助。↓</p> <p class="ql-block">这张来之不易的哈五中老教学楼(老照片)的外观是老五中史莲娣老师提供,转给陪伴我们半个多世纪的恩师宋世义老师,重见半个世纪前,我们读书留下青春的欢乐时光,曾经印下我们青春脚步的学府。使我们这莘莘学子,渴望己久之愿实現。在此感谢为此付出的老师和学友们!(老照片之一)↓</p> <p>这标注的哈五中蓝球馆,在六十年代它是多功能体育馆。(老照片之二)</p> <p>我们常路经的那条侧路一安广街。(老照片之三)</p> <p>(照片之四)我们五中附近的居民区,当时都是低矮的平房为多。</p> <p>冬令时节,母校园内的滑冰场,也是本校冬季体育赛事及冰上表演的场所。也是我们冬季体育课的场所。记得在下午自习课结束之时或午休,这校内冰场氛外活跃,伴着广播里播放的《溜冰圆午曲》《春之声》……美妙的旋律下,如燕穿梭的速滑男女生的身影,更引人入胜的是我校的花样女冠经常在这有精彩夺目的演绎。(校办公室提供此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班语种一(俄文)1966年毕业欢送下乡同学的合影照。(前第一排有班主任代玉辉老师和关文义,王蕴奇二位代表校领导出席。並还有两位高三三班两位师兄一金政奎,王克毫)↓</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66届三.三班于68年冬欢送五位男同学光荣入伍的部分同学合影。(当时我们多数同学尚末离开母校,真的是特殊年代的记忆)看!五位英俊青年一一己整装待发赴向祖国最需要的"战场"。(上往下数第二排还有四位高三的师兄,校友们认一认吧,他们都是谁?)↓</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同届66:语种(英文),初三.一班合影照。宋世义任本班主任(前排右三宋老师),前排左二女→迟少君老师,是本届三二班主任。同时也是我班的政治课教师,左三是教导主任:王蕴奇.校领导代表。↓(本片由宋世义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这是66届初三.四班毕业合影。主题是一革命青年志在四方。具有时代感的题词,把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引向祖国边疆和各岗位上。(第一排从右第三位,是初三.四班班主任徐凤云老师,同时任我们三班俄文课教师)↓(本片是由徐凤云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这是66届高三一班(语种一英文)在老校舍校园内毕业合影。(感谢师兄姜双成的大力协作提供珍贵之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66届高三三班(语种一俄文)毕业合影照。(感谢师姐欧阳立的协助提供珍贵之照)(这难得之照也是我们对口班师兄师姐们与我们情谊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高三三班师姐们珍贵的合影,令我记忆闸门大开。↓(此片欧阳立提供)</p> <p class="ql-block">66届高三.四班毕业合影一用毛泽东主席的话:”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感谢师哥李忠义提供珍贵之片)</p> <p class="ql-block">哈五中66届初,高中老照片(共计八个班,)憾事只缺高三二班和初三二班两个班未收集到。在此感谢师友们的辛勤努力将半个多世纪的老照片奉献此篇。</p><p class="ql-block">一一2021.4.修改。向师友们致礼!</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是上个世纪1963年恩师宋世义大学毕业到母校来任我们数学老师之照。(半个世纪的师生情一直跟随着我们班的同学们),留下永恒的师生情。我也坚信恩师在五中半个世纪的长河中,他的青春热血灌浇了许许多多莘莘学子,他培育的五中学子们,在祖国各条战线上都会发出他们的光与热。(修改于2020.8.)↓</p> <p class="ql-block">编辑作者:胡国英(哈五中,一九六六届初三.三班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忆母校》</p><p class="ql-block">我是上个世纪1963年秋实现我的第一志願,考入哈尔滨市第五中学的。(应在1966年初中毕业离校,由于文革特殊的政治运动,滞留母校至1968年10月从母校走出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特殊的年代多待两年,情感更深一层。</p><p class="ql-block">我的母校位置,它坐落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安广街与安德街交叉路口上。当时它的周围几乎都是低矮的小平房,它就显得格外高大,壮观。它的色调並不明快显露,而是暗灰色。远远看上去可以说是建筑系列的欧式三层(没有民族风),r式或者确切地说乚形。据说是日本占领东北时,建造的。在楼房的整体中尤为突出的是临街那个“室内体育馆“狭窄高大的落地窗一排排格外显著。我们每天进出的大门是半孤形两扇,门的侧面有一棵不知多少年的老杨树,象哨兵似的日夜坚守在那里。门前没有围墙及围栏,好似大门永远敞开着,时刻迎接它的学子们……(一)</p><p class="ql-block">为了写这回忆录,我把五中元老宋世义老师给我的母校六十周年庆典文献《历程》和《校友录》详细品读几遍。今写此文也是添补一下空白。(如有不妥,敬请师友们斧正)</p><p class="ql-block">母校诞生于1946年,由新人民政府接管建立的,委托延安干部黄耘任首届五中校长。</p><p class="ql-block">追忆过去简史记载,母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是最辉煌时期,曾是哈市道里区的一所重点全日制中学。(当时全日制初高中一体的很少见)当时母校可谓人才荟翠,名师云集。省市劳动模范辈出,仅从任教的精英教师代号可以看出他们的才华和知识的渊博。如:高中仼教的教师“杨三角“马代数“活历史"孙荫堂“活地理"修嵩"等等在学子们的心中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在五中简史中永远闪耀的光辉一页。不幸的是文革中历经重创,浩劫的洗礼,元气大伤……(二)</p><p class="ql-block">回忆母校的学生时代,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历历在目,一年四季的文化生活都各有千秋。《春》</p><p class="ql-block">记得一九六四年的春游,全校组织去“大顶子山"。春游前的准备工作就丰富极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报名参加各项活动。“美术写生组;植物采集标本组,小动物昆虫标本组,诗歌散文创作组…"然后由课代表统计上报给班委,转给任教老师,活动中由各科教师带队指导活动。春游后,学校内的一楼至三楼走廊的墙璧上琳琅滿目的展现春游的成果,有同学们的诗歌,散文。有老师和同学们共同采集的植物标本,有美术爱好同学巧手绘画。记得那段课余-时间走廊里人流穿息不绝。《夏》</p><p class="ql-block">夏日里母校总会组织我们去母亲河几次"畅游松花江",我由于胆小怕水,一直没学会游泳,只穿泳衣在江边浅水里畅快地朴腾着。巜秋》</p><p class="ql-block">秋,收获的季节,我的母校每年都会组织全校同学到农村去帮农民秋收一周的劳动。</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我们班被分配到一个很贫穷落后的生产队,没住的地方,晚上我们女同学都挤到一间破旧的小学校教室里,有的门窗己损坏失修,夜间凉凉的秋风卷着枯叶都飘进室内,刚好我们与高中的对口班女同学同室,北方的秋夜冷风呼叫,高中的大姐姐们就用自已的被子把没窗的大洞给堵住,然后她们三三两两合用一个被子。她们还抢先睡在门窗下,为我们初中小同学遮风挡雨。这一幕至今我想起来还很感恩师姐们的情谊。(三)</p><p class="ql-block">说起这高初中至亲至爱的联谊,有说不完的事,道不完的情。这,就是我母校在我们那个时代办学的一大特色。(从我们入校至毕业三年中,初中部每学年四个班,高中部亦如此。当时高初中共计二十四个班,一对一对口(高一班对初一班,以此类推)传帮带。当时,在我的母校形成尊师互助传承良好的学风校风,传承优良的爱国情怀更是深扎我们那时学子心中。(在下文中可见)《冬》</p><p class="ql-block">入冬之后,在我的故乡母校也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浓浓。校园里,冰上运动场课间休息伴随着校广播里传出的世界名曲,(最常听到的《溜冰圆舞曲》),在优美的旋律下,可观赏到冰上表演的花样舞姿,也可观赏到速滑运动员那娇健如飞的身影。我们冬日的体育课,多数也在这冰场上学习初步的滑冰健身运动。</p><p class="ql-block">我母校的学生时代,在我们那时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这些文化生活多数都在我们的室内体育馆举办)就单说令我难忘的我们每学期经常举办的全校外语晚会吧。我们当时是四制式的编制,(从初一至高三,一二班为英文班,三四班为俄文班)所以外语晚会就丰盛。俄文班的对口剧,英文班的活报剧,不同语种的表演唱,小合唱…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中班英文活报剧《绞索套住美国佬》至今回忆起来,还回味无穷。(四)</p><p class="ql-block">我母校历年举办的"五四,一二九"学生爰国运动纪念日活动,是我们学校传承下来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动之一。记得一九六五年的"一.二九"纪念日的全校汇演,有两台节目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了,我还清楚的印在脑海里,那么今天就过过电影回顾一下。一台节目是"高三四班抗日流亡一松花江上"随着悲愤的乐曲,三三两两的流亡学生,无家可归的流浪…悲愤艰难地在舞台上倾心表演。暗色的灯光下他们控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家乡的罪行。虽都是同学自编自演,可很打动我们观者同学的心弦。我们热泪盈眶地全神看着。</p><p class="ql-block">再一台节目就是高三三班自编自演配乐诗舞表演毛泽东诗词《蝶恋花一答李淑一》清楚地记得有男生朗诵,有伴舞,兼有配乐。更令我难忘的有舞美布景:自制的灯光下大大的月亮,伴有桂树。那桂树是一棵大枯树枝,经同学加工用绿色纸剪成片的叶再粘上枯技上。当时还是不小的"工程"呢,课余午休时间和放学后我所班女生还参与用纸帮做树叶粘枝的紧张工作。演出的舞台上,简陋的舞美景,灯光下的大圆月和桂树下两旁"仙女"翩翩起舞和伴有深沉的诵读合谐的音乐,深深地扎在我们每个五中学子的心灵中。(五)</p><p class="ql-block">母校最热闹的节目就是一一每年岁未迎新年的全校同时进行的各班联欢晚会。同一天,同一时的庆祝活动,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彩带,气球等装饰,各班只是在教室的黑板上用彩色粉笔设计不同的喜庆图案。尽管那么简陋的晚会,可热闹非凡。各班都准备了自己表演节目,在本班展演,在其间,各班都抽选自己认为精彩的去各班交换汇演,尤其是对口班的互相交流慰问是必不可少的。互相交流表演,互相慰问祝福。虽室外寒风呼叫,弥漫的大雪纷飞,可室内歌声,笑声,掌声…不绝如缕充满整个教学楼内。更为感人的还有校领导教师们都分散到各班慰问,有的教师也会即兴唱上一首歌或用口琴演奏一曲,活跃着我们的迎新晚会。(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校的学习生活感觉在轻松中就完成学业。上午都是主科,下午两节一般都是副科。然后就是自习课。可别小看自习课,各科作业都是在自习中完成,睌自习至8点统一离校。晚自习自由度大,(可留,可回家)那时晚自习各教室里都灯火通明,多数同学都留下互相交流习题或自己阅读课外书籍。记得晚自习课,我们的年轻数学宋老师住校,他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来到我们班上为同学答疑。与我班同学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他仍是是慈祥的师长一样,心系着每一个同学。</p><p class="ql-block">再要说的是课上或自习课的运用一一"阅览读写"活动。我们的语文课除课上刘远亭老师丰富知识的传授,还培养我们自学汲取知识的技能,从初一开始,经常会利用下午自习课进行集体阅览课外书的活动,由课代表或行政组长统一到校图书馆借阅书刊,杂志…然后写心得或文章摘要,那时我们这些穷学生都没钱买书,阅读课我们都挌外珍惜,都如饥似渴地博览,谁都不会放过。</p><p class="ql-block">回忆起母校一哈尔滨市五中,美好的学生时代,那深厚的历史积淀。那优良的校风,学风。令我漂泊多年在外的人更加思念和留恋</p><p class="ql-block">《编后记》为在今年教师节前夕,将我的一稿与我的老师,师兄,师姐和同学们见面,仓促下将五千多字的草稿压缩一下。敬请多指教斧正。並感谢老师,师兄,师姐及同学在百忙中提供珍贵老照片,为寻老校舍老五中教学楼辛苦啦!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我是在宋老师转给我母校六十年校庆"历程和校友录细读之后,产生写此文,因那两本资料中,没有提到我们"老三届“在校时的状况,为添补一下“产生此拙作,不当之处,请师长及老同学多斧正。(二0一九年.九月)</p> <p class="ql-block">2023年伊始,万事更新,欣欣向荣之际的新春,迎来哈五中宋世义恩师大学毕业,千里迢迢赴本校就职。六十周年,六十年的风雨教学生涯,付出与收获无以言表。为此写下几句感言。</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1年夏,晚年的我们(部分同学)与宋老师相聚于哈,<行走在中央大街上></p> <p class="ql-block">当日:我们66届哈五中初三、三班分别半个世纪多的老同学聚集哈市松花江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