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刚开始学摄影的时候,心中也有“好看”照片的范式,并希望自己也能拍出这一类风格的照片。喜欢拍花尤其是荷花,喜欢拍风光,喜欢拍人像,更喜欢中国画风格的照片。每次拍摄回来都会在后期处理时让照片更接近水墨画的虚幻意境。</h3><h3> 喜欢大光圈,因为这样拍出的照片非常好看,画面感和质感都非常强,照片景深变浅,还能达到柔化画面的作用,让拍摄的事物变得更柔美。</h3> <h3>通过摄影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好看”照片有了新的理解。过去一直追求外在的技巧,曝光准确,构图工整,画面唯美有意境,只是追求简单的形式美,却忽略了对内容的揭示对情绪的表达以及与观者情感上的共鸣。照片其实是拍摄者与观看者共同搭建起来的一段廊桥。</h3> <h3>这半年,有幸进入朱鸿老师的摄影理论研修班学习理论知识,对“好看”照片又有了不同的理解。照片不应只停留在好不好看这个层面,照片背后的意涵与情感更是我们值得每个人去探究,这些东西往往会给予人更大的冲击。</h3> <h3>那么,为什么仍有那么多人喜欢把照片拍得像画一样美,执着于让摄影向绘画靠拢呢?我认为一直是“画意摄影”的因子在持续起着作用。</h3> <h3>关于“画意摄影”,在《世界摄影史》中是这样描述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与美国,主张从形式到内容都模仿绘画的意境与意趣的画意摄影一度兴盛。英国人爱默生于1886年所发表的名为《摄影,一种绘画式的艺术》标志着画意摄影的诞生。”</h3> <h3>“画意摄影”的普遍特征,有着漂亮的光影,背景虚化朦胧美。给人以美的视觉愉悦,当时的摄影家们用各种手段制造合乎理想的,“如画般的”另一种现实世界。</h3><h3><br></h3> <h3>19世纪中叶,摄影术刚刚诞生,达盖尔银版摄影因为图像过于清晰,被认为不是艺术,只不过是一种机械复制,是一种科学技术。因为艺术中的世界不需要过于清晰,绘画就要保持一定的朦胧感觉。</h3> <h3>达盖尔摄影作品</h3> <h3>在苏格兰出现了一家在摄影史上青史留名的照相馆,这是一个由画家和摄影家合作开设的照相馆,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卡罗版摄影术的不足之处,因为卡罗版摄影术受到纸质底版的纸张纤维的影响,而无法达到达盖尔版摄影那样清晰鲜明的描述。反过来却以其朦胧的美感吸引了许多人来拍摄一张与油画肖像有着某种类似的肖像照片。卡罗版摄影术的发明人塔尔博特创作的世界上第一本摄影画册的名称叫《自然的画笔》,则表明了摄影只是一种艺术的创作工具。</h3> <h3>塔尔博特摄影作品</h3> <h3>画意摄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法国摄影家罗贝尔·德马西,他是巴黎摄影俱乐部的创始成员之一,德马西的摄影作品以达到绘画的意境为最高目标,而他的人体摄影则是证明他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的范本。</h3> <h3>罗贝尔.德马西摄影作品</h3> <h3>在中国,略懂一些摄影或书画的人,对“郎静山”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他是民国极负盛名的摄影家,是中国画意摄影的鼻祖。郎静山本人的创作,拼贴、模仿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构图与视觉符号,这些已经为摄影人所熟知。传统国画中的写意,留白概念都融入了拍摄和后期中去了。</h3> <h3>郎静山摄影作品</h3> <h3>这样看来,中西方画意摄影有着共同之处,都是以模仿绘画为目的。也就是说为了迅速谋求自己在艺术圈的地位,摄影刻意向美术靠近,追求摄影的绘画效果,摄影依附于绘画就会成为艺术。画意摄影攀附在绘画这棵树上做起了常青藤。如此一来,摄影始终割不断跟绘画连在一起的脐带。</h3> <h3>彼得·亨利·爱默生摄影作品</h3> <h3>就在画意摄影竭尽全力模仿绘画的时候,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1889年他出版《自然主义摄影》一书,祭出自然主义摄影的大旗,开始为画意摄影掘墓,抨击画意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提出摄影作品应该反映自然当中的“真情,真相和……点缀”。只有遵循这个原则,而不是人为对印刷品或者底片再加工,才能真正使摄影作品和绘画在艺术地位上并驾齐驱。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摄影家爱默生清楚地认识到摄影与绘画的本质区别,应该遵循科学原则,排除模仿绘画的技巧,强调摄影本身所特有的纯粹。</h3> <h3>斯蒂格里茨摄影作品</h3> <h3>而另一位摄影家斯蒂格利茨,他被誉为美国“现代摄影之父” 。他早期曾是画意派摄影高手,后又成为纯粹主义摄影的倡导者和写实摄影的先驱者。1902年,斯蒂格利茨成立“摄影分离派”,这个摄影流派强调“摒弃画意摄影的仿画手法,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义上更多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使摄影变得更纯粹,独立于绘画之外。最能体现他与绘画分离的“现时摄影”作品是拍摄于1892年的《终点站》。摄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斯蒂格利茨正是使摄影成为独立艺术的开创者。所以说,“任何一种艺术,如果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其它艺术的话,那就是否定了自己作为一种艺术的价值。”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句话。</h3> <h3>《终点站》斯蒂格里茨摄影作品</h3> <h3>纵观世界摄影史,“画意摄影”作为早期摄影的一种追求,对其评价并不高,它题材相当狭窄,只局限于肖像,风景,人体与室内生活。既然画意摄影不是真正的艺术,今天仍执着于经营此道的我们,当有人赞扬你的照片拍得跟画一样美时,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是褒义还是贬义。千篇一律的画一样的照片,我以为仅有画一样的形式没有个性,没有内涵,自然也就没有了生命力。这样的照片像是一滴水,瞬间就淹没在图片的大海中。摄影批评家李楠说:当代摄影,重要的并非外在的语言和形式,而是支配语言和形式的内在思想。摄影,乃是内在之物。我们还是多多向内去寻找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