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的‘‘老照片’’

成语

<h3>有一句广告词这样讲:你能听到的历史142年,你能看到的历史180年,你能品味的历史446年,……</h3><h3>“你能看到的历史180年”?四川的“老照片”,两千多年了,不相信吗,随我去博物馆看一看。(文字图片来自四川省博物馆和重庆三峡博物馆)</h3> <h3>一 汉画像砖石,两千年前的‘‘老照片’’</h3><h3>看一看这些黑白老照片</h3><h3>图为杂技拓片</h3> <h3>这些“老照片”都是从四川地区出土的汉朝画像砖上拓印下来的。</h3><h3>汉画像砖,这就是底片,拓片就是黑白照片。</h3><h3>图为汉画像砖 · 杂技</h3> <h3><h3>画像砖是汉代砖室墓中用于装饰的一种模制的图画砖。画像砖以深、浅浮雕和线刻等形式表现各种画面。四川画像砖构图考究、一砖一画,形象而真实地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犹如一幅幅有情有趣的汉代世俗风情画。</h3></h3><h3>这是弋射收获画像砖•东汉•成都羊子山汉墓出土</h3> <h3>弋射收获画像砖,画面分为上下两屋。上的弋射场面,岸边葱茏树木下二人正引弓欲放,所用的短箭后系着细绳,绸另一端连着可以转动的绕绳轴,以便收回猎物,此即“弋射”,下层表现收获季节田间劳作的生动情景。<br></h3> <h3><h3>中国汉代画像砖,北方以河南地区空心印模砖及实心砖为代表,南方则以巴蜀地区雕版脱模实心砖为代表。后者在现实题材的开拓,艺术构图法则,以及审美意趣等方面,更加灵动,更具特色。播种,收割,舂米,采莲,放筏,盐井等等画面,更有一种清新自然的韵味。<br></h3></h3><h3>以下是农耕生活的全景图,播种</h3> <h3>拓印就是把一张坚韧的薄纸(宣纸)事先浸湿,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字口,待纸张干燥后用刷子蘸墨,轻轻地、均匀地拍刷,使墨均匀地涂布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地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这种复制文字的方法,称之为"拓印"。它是将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纸、墨拍印出来,以便保存和传播的工艺方法。</h3><h3>图为汉画像砖拓片《薅秧》</h3> <h3>拓片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工艺“传拓”的作品,它不仅能将雕刻三维作品忠实的转换成二维图形,而且还能通过传拓在纸面上形成特殊的肌理,使这种平面的图像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精致的拓片往往成为断代和图像学研究的基础。</h3><h3>图为汉画像砖《采莲渔猎》<br></h3> <h3>桑园</h3> <h3>纳粮</h3> <h3>舂米</h3> <h3>酿酒</h3> <h3>酒肆</h3> <h3>四川人好吃的习惯由来已久</h3><h3>图为宴饮</h3> <h3>庖厨</h3> <h3>击鼓</h3> <h3>宴饮起舞</h3> <h3>乞贷</h3> <h3>这个画像砖叫《贿赂》</h3> <h3>二 国宝级的老照片</h3> <h3>1盐井与制盐</h3><h3>此为拓印件</h3> <h3>东汉制盐画像砖,一级文物,长46.6,宽36.6,厚5厘米。民国时期四川省邛崃市花牌坊出土。此图为原件,为四川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在玻璃柜里拍照不清晰。</h3> <h3>此于复制件,摄于重庆市三峡博物馆</h3> <h3>东汉制盐画像砖,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东汉时期四川人们制盐的场景,在层峦叠麟的山间,有人在汲卤、烧灶、背柴,还有人狩猎,一派繁忙的劳动画面,真实记录了2000多年前的四川人们如何制盐的场景。 </h3><h3>我在美篇《巴山迷雾》里讲到:古代的盐相当于今天的石油,是国家经济的支柱。</h3> <h3></h3><h3>2一部石经,一个学堂</h3> <h3>讲学画像砖•东汉•成都羊子山出土。</h3><h3>画面反映汉朝时师徒聚集一堂传经讲学,老师居左坐于榻上,六位学生居右席地而坐,手捧竹简凝神静听或答疑问难。此砖形象记录了东汉巴蜀地区社会教育一景,十分难得。</h3> <h3></h3><h3>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西汉蜀郡太守文翁曾创建文翁石室,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h3><h3>从西汉的文翁石室,到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原名成都市第四中学),成就了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奇迹。石室中学也是我们一家几代人:舅舅,我,弟弟和我女儿的母校。</h3><h3>图为《讲学》拓片</h3> <h3>五代时期的四川,蜀学的兴盛推动了印刷业的繁荣。公元994年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的儒家经典石经,立于文翁石室,为学子们研读摹拓,堪为教科书。 </h3><h3>毋昭裔之后,宋人续刻,直到宣和年间才将十三经全部刻完。最终历时近200年,集结了儒家十三经。其中《孟蜀石经》《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等石刻经典成为代表之作。由于刻终工匠都是当时的名手,因此艺术价值颇高。此石经被誉为“史上最强教科书”。</h3><h3>图为汉画像砖·讲经</h3> <h3></h3><h3>蜀石经不仅刊刻经文,最为珍贵的一点是还刻有注释。它更以拓印本的形式影响全国,在宋代广为流传。而千余块后蜀石经因南宋末年的战乱而散佚,现仅存几块残石,顾名“后蜀残石经”,现仅可从宋拓本中窥得石经原貌。<br></h3><h3>正是这几块石碑残片,得以用实物的形式,证明历史上备受尊崇的蜀石经的确存在过。</h3><h3>图为五代后蜀残(诗经 · 周颂与鲁颂)石经</h3> <h3>备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只刊刻了七部儒家石经,分别是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孟蜀石经、嘉祐石经、御书石经、乾降石经。后蜀石经是这些石经中字数最多、刊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种,也因此被学者誉为“冠天下而垂无穷”的壮举。 </h3><h3>从后蜀广政元年(公元9年)开始,历经近两百年刻成的蜀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这么大规模来展示儒家经典。它与文翁石室等一起,成为古代文人眼中“蜀学之盛冠天下”的最佳代表。</h3><h3>《讲经》拓片</h3> <h3>2019年1月17日,《国家宝藏》走进成都石室中学,并捐赠了宋拓蜀石经(复制本)。今年正值石室中学建校2160年之际,《国家宝藏》节目组联同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川博物院共同举赠予仪式。 </h3><h3>一部石经,一个学堂,一代代的传承者。</h3><h3>图为五代后蜀残(周易 · 中孚 )(尚书 · 禹贡与多士)</h3> <h3>3 浩浩荡荡《车马出行图》老照片</h3><h3>图为斧车</h3> <h3>中国是最早造车的国家之一,相传距今约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车。刘熙《释名》说:“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左传》《墨子》等先秦时期的文献中,也有“奚仲作车”、奚仲曾为夏朝的车正的说法。奚仲改进了车的形制,开始以马驾车,此后,马车便在交通、运输、战争及礼制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br></h3> <h3>汉代的马车根据马匹的数量不同、车厢与乘坐方式,分为轺车、骈车、骖车和安车。而乘哪种车,有多少骑吏和导从车,又表明了乘车者的官位大小。 </h3><h3>在汉代,车是一种出行仪仗,是身份的象征,只有官员才能乘坐马车,因此,规定“贾人不得乘马车”。</h3> <h3>一匹马拉的车,为轺(yao)车,一般为“千石以下”,“二百石”以上的官员乘坐。</h3><h3>图为轺车</h3> <h3>二马拉车,为骈(pian)车,一般为“二千石以上”高官乘坐,出行时一般有导骑和仪仗。</h3> <h3>三马拉车,为骖(can)车,中间驾辕的马叫服(拉中杠的),两侧的马叫骖(拉飞蛾)。一般为郡守以上的高官乘坐。</h3> <h3>四马拉的车,为驷(si)马安车,只有供奉很高的列侯将相才能乘坐。成都北门有座驷马桥,当年司马相如对卓文君讲,不乘坐四匹马拉的车(意味获取功名),不回家(从长安回家必经过此桥)。</h3><h3>图为成都驷马桥头</h3> <h3>《后汉书•舆服志》说:“天子驾六,余皆驾驷。” 许慎《说文》讲:“诸侯及卿驾驷”。由此可知,卿、侯、王等高官才可以乘坐驷马安车。 </h3><h3>著名的“天子驾六”是皇帝级别的六匹马拉的马车,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 以显示天子皇权至高无上的身份地位。</h3><h3>图为洛阳天子驾六雕塑</h3> <h3>我们乘坐的16节车厢的动车组,有四个车头,现代的普通人也能“驷马安车”,享受古代公卿大夫待遇了,先暗自窃喜一番。 </h3><h3>有没有五匹马拉的车?还真的有,在浙江省温州市有一条著名的“五马街”,街头标志就是“五马车”。</h3> <h3>另外,还要区分: </h3><h3>轺车,就是轻便用车,简称伞车。是由车轮、车轴、车舆和伞盖等组成,即是四面敞露之车。</h3><h3>图为轺车骑从</h3> <h3>辎(zi)车,有帷盖的车子(厢式车),既可载物(辎重),又可作卧车。<br></h3><h3>安车,古车立乘(尤其是打仗时),此为坐乘,故称安车。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安车多用一马,礼尊者则用四马。</h3><h3>图为辎车</h3> <h3>斧车,载斧之车。皇帝的重要使者出行时用作导引,类似钦差大臣出行。</h3> <h3>导车,是使行人避开王侯的开路车,类似于今天载有高音喇叭或鸣笛开路的警车。<br></h3> <h3>级别低的官员只能骑马随行。</h3><h3>图为三骑吏</h3> <h3>伍佰为执勤的士兵,五人为一组。</h3><h3>图为随行的伍佰</h3> <h3>在汉画像砖石中多有反映车骑出行的图案,向我们讲述汉代的车马文化。</h3><h3>图为四维轺车</h3> <h3>羊子山一号汉墓位于成都,1953年发掘,其墓室由条石、长方砖、楔形砖砌成。该墓前室左右壁嵌有画像砖,车骑出行,宴乐杂技画像石嵌在中室左右壁上,现画像石的陈列环境,即为艺术性复原的羊子山一号墓场景。</h3> <h3>成都羊子山汉墓车骑出行•宴乐杂技画像石</h3> <h3>羊子山一号汉墓画像石所刻车骑仪仗出行图,前有导骑、导车开路,中有骑吹手奏乐助兴,后为驷马主车(画面里有一只小兔子的)载主人一路飞驰。整个出行场面声势浩大,形象刻画成熟精美,昔日达官显贵出行声威极尽渲染,此车骑出行图为我国汉画石同类题材的经典之作。出行图后部,其舞乐杂技表演气氛热烈,形象刻画洗炼生动。<br></h3><h3>图为最精彩一段制作的邮票。</h3> <h3>用整整七幅图,欣赏一下汉朝蜀地达官贵人车马出行的排场和威仪吧。</h3><h3>前迎后送,浩浩荡荡,十分气派,既反映了高低等级的差别,也反映了人们对死后的追求。</h3><h3>摄于重庆市三峡博物馆。</h3>

石经

画像砖

图为

出行

石室

文翁

拓片

老照片

安车

乘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