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h3><h3>花儿谢了明天还是一样的开</h3><h3>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h3><h3>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h3><h3>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h3><h3>别的那样呦</h3><h3>别的那样呦</h3><h3>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h3><h3><br></h3><h3> 又是一年开学季,学生们陆陆续续的返回了学校,新生们也要走进大学的校门,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了,看着这些青春活泼的身影,曾经的大学时代也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放映,那个时候,我也曾经拥有过和他们一样的青春一样的年华……</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入学🌖🌗🌘🌑</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1982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即将18岁的我,怀揣录取通知书,手里攥着父亲借来的100多元钱,身背母亲为我准备的行囊,凭录取通知书购买了3.5元的半价票,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孤独的一个人,开始了既兴奋向往又迷茫未知的征程。</h3><h3> 那个时候的绿皮车,速度很慢,逢站必停,在晃晃悠悠哐哐唧唧中,用了近7个小时,走完了180公里的路程,在凌晨五点多的时候,终于达到了终点站,我也迷迷糊糊的随着人流走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h3><h3> 这个时候的天空还朦朦胧胧的,我把行李放在出站口的台阶上,望着眼前的闪烁的灯光和来来往往的车辆,给我的感觉是震惊,这地方真大啊,这也是我当时到过的最大的城市。还没有顾上更多的感叹,我和其他各地过来的新生就被接站的老师招呼到了接车的地方,我们把行李扔到大卡车上,人则坐进了大客车里,老师招呼了一声,汽车一路风驰电掣般的在路上快速行驶,至于是不是真的很快也说不清楚,因为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和新奇,但有一个名字一直记得清清楚楚,那就是帮我卸行李的年轻人,后来工作了以后我们还做过一段同事。</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在疲惫与兴奋中,老师领着我们走进了校园,住进了早已经分配好的宿舍。我所在的男生宿舍有六个人,我被分在了上铺,后来有一首歌叫《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也不知道是不是说的我,好在我也没有告人侵权的习惯,这事就不深究了,权当大学生活中的小插曲吧。</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图为著名的红枫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训🌖🌗🌘🌑</h3><h3> </h3><h3><br></h3><h3> 报到结束了,我的室友也齐全了,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六个人就五个不同的省份,北京、江苏、江西、山东、河南,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共度大学时光。</h3><h3> 刚来的时候,我们六个人除了北京同学说的是大家都能够听懂的普通话,我们几个就是各有各的方言了,基本上都是鸡同鸭讲,一个脑袋两个大,因为那个时候中小学可没有普及普通话教学。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信阳的同学,曾经指着宿舍楼上小花台的花对我说,上面有“伐”,楞是没听明白,后来才知道是花。</h3><h3> 新生入学完毕,马上就是紧张的军训了,我们都换上绿色的军装,看起来像模像样的。军训主要就是训练走步,就是各种走各种转,其中的正步走把腿踢的生疼,每天训练下来都累瘫了。军训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一位同学平时走路很正常,但只要教官喊“齐步走”,他立马变成了胳膊和腿一顺顺了,怎么也矫正不过来,教官实在是憋不住了,在又一次齐步走以后,一个飞腿踹上上去……同学悲催了,我们也从开始的觉得好笑变得一下子惊吓了起来。其实我走路也好不到哪里,走路节奏慢,我得使劲甩胳膊才能跟上步伐。</h3><h3> 我们那个时候军训另外一个重头戏就是打靶了,不像现在的军训,没有了打靶这一项。开始训练的时候,都是空枪,练习瞄准的场地就是现在西苑校区(原来的洛阳工学院)南院三号楼前面的广场,那个时候还是一片玉米地,三号办公楼还正在施工中。靶子位于施工中的三号楼前,我们则趴在现在大门口的位置,每天拿着步枪瞄来瞄去的。另外就是拆装枪支,一个是熟悉枪支的结构,拆装顺序,一个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枪支的拆装动作,记得当时就是在南院第一学生食堂里面练习的,每到这个时候,就餐大厅里都是噼噼啪啪的拆装声。</h3><h3> 紧张而又刺激的军训终于进入了实战打靶阶段,我们乘车到了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附近的靶场,每个人五发子弹,这可是实打实的真家伙,教官一再强调绝对不能用枪对着人瞄准,那是非常危险的动作,因为这样已经出了许多意外伤人事故,谁知道枪里面有没有子弹呢。</h3><h3> 同学们趴在打靶位上,熟练的把子弹压进了弹匣,这个我们在拆装枪支的时候早已经练的滚瓜烂熟了,但由于是实弹,依然是又兴奋又紧张,既怕把子弹打飞了靶数不过关,又怕真枪出点啥事。我紧握枪身,眼睛盯着准星,瞄着前方的靶子,右手食指轻轻的放在在扳机上,第一枪是瞄了又瞄,确定没问题了以后,果断的扣动了扳机,伴着一声闷响,子弹飞一样的冲出了枪膛,说时迟那时快,这个时候子弹早已经穿靶而过了,虽然第一次打真枪,心里还是被震撼了一下,自己也被后座力震了一家伙。有了第一枪,后面开枪就顺溜多了,但也是不断的瞄准,不停的调整,折腾了小半天,终于把五发子弹射了出去,最后报了45环,不高也不低,顺利及格, 噢耶!打靶结束以后,我们在回程的车上唱起了《打靶归来》,那气氛和场面至今难以忘怀。</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图为我们入学时刚栽的樱花树,可惜前几年被虫害夺走了生命。</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食堂🌖🌗🌘🌑</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r></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大学生活,不能不说食堂,一日三餐都少不了的地方。八十年代的食堂,还很简陋,这种简陋几乎普及各个方面,当然是相对现在而言。简简单单的四人餐台,简简单单的售饭台,就那样摆成一排,学生伸手就能够到,不像现在有隔断和防护罩,这么说吧,几乎和现在马路边卖小吃的摆设差不多。</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每天最开心也最期盼的就是饭点时间,每个人都急急忙忙的拿着饭盒赶往食堂吃饭,因为去晚基本上没啥选择余地了,相对好吃那是没份了,最多也是残汤剩饭。然并卵,你以为去的早就可以了?当年饥肠辘辘的早早地来到食堂,发现饭菜还没有做好的时候,你心里想再等等,但你的肚子可没那耐心,这个时候好了,热闹来了。只要有一个同学开始敲碗,立马就会响起一片敲碗的声音,情绪是会传染的,饥饿也是。</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外面碗声阵阵,后厨肯定一样的是锅碗瓢盆交响曲啊,师傅们也着急啊,但那个时候可不像现在烧天然气,那时烧的是煤,热效率自然低些。待到饭菜端上来,敲碗的声音才逐渐消失,学生们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今天是什么菜,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上面来了。</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实际上也没有多少选择,大多数时候都是豆芽白菜萝卜粉条青菜豆腐之类的,至于鸡蛋和肉,别想了,那可是奢侈品,需要去食堂里面那个舞台旁边的小窗口买,也就是开小灶,我上了四年大学,就在那里奢侈了一次,花了两毛钱买了份蒜薹鸡蛋,因为消费不起,以后再也没有去过。</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食堂售饭台小,学生人又多,买饭的时候挤挤挨挨的,打饭的时候,饭菜的有多有少,因为不好掌握,经常发生的情节就是,那边售饭员把菜打好了,这边学生的手一直伸着,咋了?因为觉得分量不够啊,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矛盾,好说话的学生呢,就这样的拉倒,不好说话的,如果再遇见同样不好说话的售饭员,那可就有乐子了,相信吃过学校食堂的人都知道,因此和售饭员打架的事情常有发生。</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那时候不像现在都电子化了,饭票都是塑料印刷的,随身携带,很不方便,但吃饭是必须的,所以饭票经常被折腾的弯弯曲曲,也容易损坏和丢失。</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食堂留给我的大部分都是美好的回忆,最多的时候,一次吃了四个馒头,踢完球实在是太累太饿了。有一个印象很深的年轻售饭阿姨,后来才知道居然是我一个最要好的兄弟的小姨,和她聊起来当年食堂的事情,都乐的哈哈大笑,她可没少给我打菜,好像有时候打的还偏少,是不是俺长得不好看呢?下次见了她问问去。</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发生在食堂里还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入学第一年的中秋节晚会就在食堂的小舞台上进行,一个同学诗朗诵,刚开了个头“哗……大海涨潮了!”“哗……大海涨潮了!”,如此三番,哈哈,原来是忘词了,惹得观众哄堂大笑,以至于后来我们见到他,老是打趣他“哗……大海涨潮了!”他也不生气,哈哈,不过这同学还是很有才的。记得我也有这样的尴尬时刻,好像有一次是百科知识竞赛,我抢到了答题机会,却突然一下子忘了答案,抓耳挠腮也想不起来,那个尴尬啊。其实,谁没有一个两个尴尬时刻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师尊🌖🌗🌘🌑</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r></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上学不能不说老师,印象最深的有几位,我的高等数学老师,是一个非常优雅有气质的先生,经常穿吊带西裤和白衬衣给我们上课,而且还喜欢戴个格子鸭舌帽,整个一个民国老学究的形象。不过课讲的非常好,基本上不看教案,数学公式随手拈来,我非常喜欢听他的高数,觉得是一种享受。</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还有一位就是我的英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她胖胖的,非常温和,我们都喜欢她。英文老师家庭很有背景,父亲抗日战争时期是第一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五十九军军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评助学金,班上一位女生父亲不幸突然离世,原本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恰好也正是确定助学金的时候,因为名额有限,大多数同学也不知道她的情况,所以落选了,老师因为这个事情在全班会议上充满感情的讲述了这位同学家里的情况,说到动情处老师已是泪水涟涟,许多同学也都唏嘘不已,最后大家一致同意让出一个名额给这个女生。虽然事情不大,但老师的关爱,不但给了这位同学爱的温暖和战胜不幸的希望,也给其他同学们上了一堂爱心课,让我们一生受益匪浅。</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每次同学聚会,都会邀请尊敬的班主任老师来给我们鼓劲,每次看到她,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大家是真的很喜欢她。</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爱情🌖🌗🌘🌑<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大学里的爱情是美好的,但这美好只是一瞬间,真正有能力留住这些美好的,寥寥无几,大多数时候都是无奈的分手,徒留伤感和一地鸡毛。</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大学里的爱情,对我这个空白来说,没有什么直接的感受,别人爱与不爱,合合分分的都与我无关,虽然有时候也羡慕人家可以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奈何自己条件太次,也就不做奢望了,安安生生度过自己的学生时代即可,毕业了,自有那个适合你的人在百花盛开的地方等你。</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只记得我们这类工科院校,本来招生就少,女生更是少的可怜,无论美丑,基本上都是娇宝贝,自然不乏追求者和护花使者,俺和大部分男生一样,偶尔护护花,更多的时候都是边上看看就好,说起来也怪可怜与无奈的,话说,没有在大学里谈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你的大学生活上不完整的。漫长的四年里,不知道有没有女生暗恋过俺,反正俺是没有暗恋的机会。直到毕业,也没有因为爱情拉过一个女生的手,所以到现在,俺还是个缺心眼。</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最有趣的是,临近毕业的时候,一天正在上课,我坐在倒数第二排,后面老是有窃窃私语的声音,夹杂着计算器的敲击声,回头瞄了几眼,原来是班上的一对情侣,感觉好像是在算账。下课了一打听,原来曾经如胶似漆的一对要分手了,在算分手费呢,哈哈,这后来也成了大家的笑料。</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其实也不奇怪,大家都是来自天南海北,毕业又是包分配,谁也不知道会往哪里去,许多时候,分手就是最佳选择,不过奇怪的是,我们班上恋爱成功的还真有几对,当然婚后分手的也有,但很少,这也是大学里的爱情故事中少有的圆满。</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尾声🌖🌗🌘🌑</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大学里的生活多姿多彩,我仅仅是撷取了一小部分来装点这四年的回忆,我的大学给了我人生最大的馈赠,这里有我的青春印记,这里有我难忘的回忆,难忘的人难忘的事,还有难忘的青春岁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