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如何应对宝宝的分离焦虑

优蓝

<h3>这一天,牵动着他们的心…</h3><h3><br></h3><h3>他们依依不舍,担心孩子应付不了,</h3><h3><br></h3><h3>听到孩子的哭声恨不得自己去代替孩子。</h3><h3><br></h3><h3>这些人努力从窗户、门缝窥探情况,</h3><h3><br></h3><h3>但这些人不是坏人,更不是人贩子。</h3><h3><br></h3><h3>只是她家娃今天第一次上幼儿园……</h3> <h3>开学季,很多的宝宝分离焦虑症状越来越严重,让我们更担心的一点是,家长的分离焦虑并不比宝宝轻,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当成一个单独的话题和大家分享。</h3> <h3>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入园焦虑比较严重,而有些孩子入园焦虑不太严重的原因所在。其实这是跟孩子最早期的亲子依恋有很大关系。</h3><h3><br></h3><h3>了解完分离焦虑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外在表现。</h3> <h3>其实这些表现大家并不少见。</h3><h3>一般孩子在心理上的分离焦虑表现为:哭闹、恐惧、自我防卫。孩子可能会不跟其他人讲话,或者不到任何人多的地方去,这都是自我防卫的表现。</h3><h3>在生理上的表现为:尿频、尿急,甚至有些孩子会尿裤子,肚子疼、爱咬人、爱生病、尿床、夜惊等等。</h3><h3>这些都是分离焦虑的一些外在表现。</h3><h3><br></h3><h3>英国的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把婴幼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现在有一些已经上幼儿园的宝宝的家长应该可以对号入座了。</h3><h3><br></h3><h3>第一个阶段是反抗阶段</h3><h3>就是号啕大哭、又哭又闹。这个时候的孩子几乎不受任何外界条件的限制,他是在不停地反抗的阶段。</h3><h3><br></h3><h3>第二个阶段是过渡阶段</h3><h3>也叫失望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依然在断断续续的哭泣,他的动作减少了,表现得非常迟钝,有些冷淡。</h3><h3><br></h3><h3>第三个阶段是超脱阶段</h3><h3>这个阶段看似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他开始接受外人的照料,进行正常的活动,比如:吃东西、玩玩具等。但是看见妈妈之后又会出现很悲伤的表情,他的分离焦虑会在一定时间内反复,他会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h3><h3><br></h3><h3><br></h3><h3>接下来我们看下分离焦虑的主要诱因。</h3><h3>大家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分离焦虑呢?仅仅是因为幼儿园是一个新环境,或者说老师并不如妈妈那么亲切吗?</h3> <h3>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h3><h3>我们接触过很多还没入园的孩子,当问到家长“你们家宝宝晚上几点睡觉?”时,回答都是十点以后,甚至十一点以后…好多早上九点钟的课程家长都会推脱说孩子起不来。问到他孩子的生活规律是怎样的?结果发现孩子的生活规律和幼儿园这种一日常规的规律是完全脱离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孩子进入幼儿园,他肯定是不适应的。</h3><h3><br></h3><h3>另外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说有些孩子在家厕所是坐便,等上了幼儿园之后厕所是蹲便。在家他可能有自己的小盆儿洗手,但是在幼儿园需要在手盆里洗手。在家里他会用自己的杯子,但是幼儿园会有统一的杯子等等。这些都会给幼儿造成分离焦虑,简单说就是不习惯。</h3><h3><br></h3><h3>2.成人与宝宝的关系</h3><h3>一是看护人的变化,看护人由家长转换成了老师,这个对于宝宝来说是一大挑战。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关注度的变化。现在很多家庭都是有两个大人,甚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宝宝转,但是到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看四到五个宝宝,这种关注度的变化会让相对敏感的孩子感到失落,所以在这个时候成人和宝宝的关系是造成分离焦虑的第二个诱因。</h3><h3><br></h3><h3> 3.环境的巨大变化</h3><h3>幼儿园的环境显然是跟家里不一样的,孩子要适应新的环境,就像我们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都需要一个过程。</h3><h3><br></h3><h3>4.对宝宝自立能力的提高</h3><h3>现在越来越多的宝宝自立能力很差,这源于我们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帮助以及过度替代。通常有家长咨询两岁半以下的宝宝是否可以入园时,我们会问家长这三个问题:</h3><h3>宝宝的自理能力怎么样?就是说吃饭、喝水、大小便自己能不能解决。好多家长会跟我说:“不行啊,我们家孩子自理能力不好。”有的孩子甚至还在用尿不湿,不知道大小便,家长不喂不吃饭等等。</h3><h3><br></h3><h3>遇到这样的宝宝我们就会问家长第二个问题。</h3><h3>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假如孩子不会自己做,他会说也没问题,他可以告诉老师我想干什么,我高兴,我不高兴等等,语言表达能力好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事情。但是你会发现家里替代过度的孩子往往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是特别好。因为这个时候语言是孩子求生的一种手段,家长代替过度,孩子所有要求家长都在没有语言指示的情况下满足他,孩子渐渐就不太喜欢用语言去沟通。</h3><h3><br></h3><h3>所以我们就会接着问第三个问题。</h3><h3>孩子的适应能力如何?他对新环境、新看护人的适应能力如何?那么有些家长会说孩子还好,对外界不是特别敏感,适应能力还比较强。</h3><h3><br></h3><h3><b>其实这三个问题反映出的是三种能力:第一是自理能力,第二是语言沟通能力,第三是适应能力。</b></h3><h3><br></h3><h3>通常这三种能力如果孩子有一项能力可以的话,那么我们给他的打分是可以入园,但要谨慎。如果孩子有两项能力都比较好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已经适合入园。如果家里有还没入园的孩子,家长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评判一下。如果孩子这三项能力都不是特别好的话,我们可以建议您,孩子现在不适合入园,孩子在两三年的家庭教育时间里,家长给到孩子的各种能力还是不足够的,所以加紧时间,从原生环境里培养孩子原生习惯是最好的。</h3><h3><br></h3><h3>5.家长自身焦虑对宝宝的影响</h3><h3>有句话说“焦虑的家长必然培养出焦虑的孩子”,你会发现好多家长现在,孩子还没上幼儿园时,一想起幼儿园来就觉得可怕,觉得幼儿园就像是人间炼狱,把孩子送进去,我左一个不放心,右一个不放心,大概也就只有中国才有那种从幼儿园门口往里看的家长。当然这没有对错之分,但是我想告诉家长,我也是一个妈妈,我也特别能理解家长的这种做法,但是这种焦虑的情绪,一定不要有。你可以去关注孩子,但是一定不要焦虑,因为焦虑真的是会传染的。<br></h3><h3><br></h3><h3>在简单的了解了分离焦虑的概念、表现、诱因之后,我们开始进入正题:该如何应对宝宝的分离焦虑。<br></h3><h3>那么在展开正题之前,我们想问大家一个问题:<br></h3> <h3>这两个问题您需要去考虑一下,因为任何一个问题在我们看来它的好与不好,您的接受程度如何,您的配合程度如何,都在于对这件事情的一个理性认识。那么您在没认真看完这篇文章之前是不是一谈到分离焦虑就特别害怕?或者说您认为分离焦虑特别不好?是不是有这种想法?</h3><h3><br></h3><h3><b>理性应对的前提是正确认识</b></h3><h3><b>鲍尔比认为:</b><font color="#ed2308">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font>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h3><h3><br></h3><h3>这里我们把一个关键词标红了,叫做适应性反应,是想告诉大家孩子的分离焦虑是适应新环境的一个适应性反应,它是正常的,一定不要认为它是不正常的。很多家长会说:“我不想让我的孩子有入园焦虑。”这仅仅是从家长的一个角度考虑,其实假如孩子真的没有入园焦虑,反而不是一个好现象。</h3><h3><br></h3><h3>鲍尔比的同事 Mary Ainsworth 经研究得出结论:</h3><h3>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 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会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h3><h3>其实这就是孩子入园焦虑的一个常见过程,孩子刚进入幼儿园之后会心烦意乱,但是当又见到妈妈时,她会非常高兴。还有很多孩子在进入幼儿园跟爸爸妈妈分离时会非常的烦乱,但是进入幼儿园遇到他确认安全的老师之后会很快平静下来,这些孩子都属于安全型的,简单说就是这些孩子的表现都是正常的,都不需要我们家长过于焦虑。</h3><h3><br></h3><h3>另一些儿童(约 20% 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h3><h3><br></h3><h3>还有一些儿童(约占 20%)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回避-抵抗型。</h3><h3><br></h3><h3>我们幼儿园大概每年接收的孩子里都有那么一两个在入园时完全没有反应,用我们老师的话讲就是“非常淡定”。他会随着大家做一切活动,但是不会表现出特别开心和特别不开心,这些孩子其实就是第三类孩子。</h3><h3><br></h3><h3>焦虑-抵抗型和回避-抵抗型其实都是前期安全感建立不完善导致的。<br></h3><h3><br></h3><h3>说到这儿其实今天的第一个重点已经凸显出来,很多家长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分离焦虑而导致自己过于担心,以及过于害怕、过于焦虑,我想很多家长听完就已经释然了。也就是说孩子在适应社会新环境,幼儿园这个时期他的分离焦虑是十分正常的,而且鲍尔比认为这种分离焦虑的凸显在正常的引导之后会对孩子之后的身心健康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br></h3><h3><br></h3><h3>那么,孩子出现了分离焦虑该怎么办?即便是适应性的反应,正常的分离焦虑,我们该如何应对?</h3> <h3><b>温柔的坚定</b></h3><h3>首先这五个字第一个落点是坚定,既然孩子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家长已经为他选择了上幼儿园,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坚定,不要孩子一哭一闹一生病就妥协。往往有些孩子在这个时候学会了撒谎,当然这个撒谎不是我们定义的那样,他就是托辞,是一种理由,他会告诉你肚子疼或者头疼等等,其实这就是孩子要你妥协的一种条件。这个时候的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说:“我们已经是大宝宝了,我们必须要去幼儿园。无论出现什么任何情况,爸爸妈妈都会和你一起面对。”态度一定要坚定。</h3><h3>但是往往会出现家长意志坚定,三岁左右的孩子表现得更急躁,因为这个时期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凸显,他出现第一阶段的分离焦虑时会大哭大闹,会和家长对着干。家长会很烦,这是肯定的。很多爸爸妈妈就会在这个时候会凶孩子,甚至会打孩子。我们千万不要这样。要记住一定要温柔的坚定,就算是孩子在那儿哭,你也跟他讲:“我们一定要去幼儿园!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h3><h3>还有一个小细节需要注意,就是通常在送孩子进入教室时,妈妈会抱抱、亲亲孩子,但是抱抱一次家长就要离开了,要告诉孩子:“接下来你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啦,需要跟老师在一起。”这个过程一定不要反复,让孩子看到你的妥协。</h3><h3><br></h3><h3>另外有一种家长就是在孩子面临要入园和成功入园之后,他会对这件事特别关注,见到谁都说:“哎呀,李奶奶我们家宝宝上幼儿园啦,我们家宝宝长大啦。”“阿姨,我们家宝宝下周就要去幼儿园啦,我们家宝宝是个大宝宝啦。”其实这就是家长过于关注、过于焦虑的表现。</h3><h3>入园就像孩子吃饭、喝水,一定不要把他看做是一个特殊的过程,更不要反反复复去强调这件事,因为孩子这个时候是相对敏感的,你总是<b>喋喋不休</b>,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事很特殊,他就不愿去了。我们希望家长会向孩子传递到了这个年龄,你就是应该上幼儿园,没得选择,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一点儿都不特殊,一点儿都不值得炫耀这样的信息,这样孩子去幼儿园就会是一种正常的心态。</h3><h3><br></h3><h3>还有很多新入园的家长经常会问宝宝:“你今天在幼儿园怎么样啊?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老师有没有……”这其实是给孩子一个负面能量的灌输。我们作为多年从事幼儿园教育的老师,我们相信幼儿园多数的老师,包括多数的幼儿园都是爱孩子的,所以请相信幼儿园。与此同时要配合幼儿园,<b>重视家园共建</b>,我们常说孩子前期的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的,到后期成年之后社会教育占重头戏,假如前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缺一,那么后期孩子们不是说教育不好的问题,而是他面临的社会考验是非常严峻的。</h3><h3>所以既然选择了幼儿园,就请相信缘幼儿园,以同样的步调对待宝宝。比如今天孩子推其他小朋友了,老师会说“你见到小朋友要友好地握握手,不要推小朋友,这样很危险。”那么有些家长就会说:“没事儿,只要你不受欺负,你在幼儿园怎么样都好。”这其实就跟幼儿园的教育相背离了,孩子不会判定对与错,他就处于一个两难的过程,往往两难的境地是造成宝宝没有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一定不要让孩子处于两难的境地。你不相信这个幼儿园可以给孩子换一个,你不相信这个老师可以要求调一个班,但是一定要保持跟幼儿园跟老师同步调。因为幼儿园老师无论如何都比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要专业。</h3><h3>其实在家里也是这样的,家庭成员对待宝宝一定不要让孩子处于两难的境地,不然孩子的不安全感就会非常严重。</h3><h3><br></h3><h3>还有就是<b>不要“妖魔化”幼儿园</b>,现在这种现象非常普遍。</h3><h3>比如家长会问孩子:“老师有没有欺负你呀?老师有没有批评你呀?有没有打你呀?幼儿园的饭好不好吃啊?有没有吃饱呀?”有些家长说这事很正常,我问问孩子怎么了?其实有些我特别能理解,但这种沟通方式是有问题的。你如果这样表达孩子就会用小脑袋想,妈妈为什么要这样问呢?难道老师会不给我饭吃吗?老师一定会批评我?一定会打我?他会有这样一个个问号。如果你担心孩子吃不饱,其实可以这样问他:“宝宝,妈妈摸摸小肚子,今天吃饱没呀?让妈妈猜一猜,你今天肚子里有什么东西呀?你跟妈妈说说你肚子里有什么样的蔬菜呀?有什么样的米饭呀?”用这种方式孩子更乐于接受,你也能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真实情况。</h3> <h3>最后,用这几幅漫画简单、生动的给大家做出总结👇👇👇</h3> <h3>可怜天下父母心!</h3><h3><br></h3><h3>这是成长,是第一次,更是重要的一次。</h3><h3><br></h3><h3>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鼓励,</h3><h3><br></h3><h3>我们一起陪伴孩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h3> <h3>优蓝幼教~以最优质的服务服务于幼儿教育事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