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武乡光明剧团成立八十周年特稿之二

武戏山人

<h3> 我们战斗在太行山上</h3><h3> ——烽火中“光明剧团”的点滴回忆</h3><h3> </h3><h3> 文/梁栋云</h3> <h3>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武乡光明剧团的同志们,不怕牺牲,冒着敌人的炮火,以戏剧作为武器,遵循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宣传群众,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的斗志,抗击和消灭日本侵略者和反动派。</h3><h3>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足40人的县剧团,没有粮食、衣服和一分钱的供给,以“为人民服务”为已任,创作了《改变旧作风》等现代剧25部;改编、移植《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等现代剧13部;创作《风波亭》等历史剧3部;移植、改编了《闯王进京》等历史剧13部。高介云、张万一同志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涌现出在太行区、武乡享有盛名,深受群众喜爱的演员李海水等数人。吸收了工作中表现出色的14名优秀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h3><h3>  在根据地父老乡亲一粥一饭的无私养育下,携带着简陋的舞台设备,足迹踏遍了武乡大部分村镇和太行山十余县的六千多村镇,十数次到邯郸、安阳、上党、武(乡)沁(县)前线慰问八路军、解放军将士。用甜美、圆润的乡音,抒发出浓郁的桑梓之情。在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冒酷暑、斗严寒,栉风沐雨,演出现代剧50余部,古装剧70多部。演出场次(以下为约计)一万六千余次,观众达六百余万人次,做出了令人赞叹的贡献。受到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等党政领导人鼓励与嘉勉。</h3><h3>  岁月流转,有两段往事,使我铭记心头,终生难忘。</h3> <h3>“奶奶凹”,光明剧团有了“家”。日寇进犯,扫荡频繁,多年来走村串乡,居无定所。在“奶奶凹”的三眼旧窑洞里,搭建起开拓事业的平台。战争仍在进行,生活十分困难。大部分人患上疟疾、疥疮等疾病,无医无药,只能硬扛。即使如此,仍然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住进泉河村,调查访问拥军模范胡春花的事迹,创作出大型秧歌剧《义务看护队》。到李峪等地了解杀敌英雄王来法的事迹,创作了《地雷大王王来法》。两剧排练演出后,对推动拥军工作,掀起杀敌立功高潮起了很大作用。《地雷大王王来法》一剧在1945年黎城召开的太行区群英会上获得了好评。</h3><h3>  期间,还排练了10多部小剧,移植改编了《劳动模范李马保》,吸收了学校和农村里多名有文化知识的文艺骨干,增强了艺术表演和创作力量,向正规化剧团迈进了一大步。“奶奶凹”,不能忘怀的眷恋。</h3> <h3>东沟村《改变旧作风》在这里“诞生”。1945年春,大部分同志放假回乡,留下高介云、张万一、梁栋云、陈忠贤(陈弘)、陈凤翔和来团交流演出活动的军区前哨剧团的李漠6人来到东沟村住下,酝酿写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剧本。经过多次讨论,把平时收集到的材料反复筛选,勾画出了故事梗概,搭建了剧情架构,拟定了人物姓名等,特别是明确提出了农村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作作风问题。剧本由高介云、张万一同志执笔。创作《改变旧作风》时,正是春荒季节,每日粮食是高粱、黑豆和谷面(带谷糠磨的面)煮饭,到野地里拔些柳生豆芽,采摘些蒲公英、小芥子等野菜下饭,咸盐只能是土法熬制苦味极浓的硝盐。创作任务的繁重,物质生活的艰辛,难以言表。</h3><h3>  《改变旧作风》脱稿经数次修改排练后,为庆祝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在太行第三军分区驻地下寨村首次公演,效果极佳。政委彭涛(亦为三地委书记)对该剧给予了表扬和肯定。之后,又在太行区群英会上演出,引起很大反响。太行文联主任高沐鸿同志大加赞扬,指出,该剧创作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表演等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太行文联授予《改变旧作风》“突飞猛进”奖旗一面并颁发“鲁迅文艺奖金”500元。</h3><h3>  光明剧团的飞跃进步,同志们精神振奋,激情洋溢。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我们迎来了新的生活,满怀信心地去接受新的使命。</h3><h3>  太行山作证。今天,战争已经不在,硝烟已远去。但,在抗日战争年代铸就的那种精神,永远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是太行山的火与水,爱与情,铸就了我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光荣,使我们永志不忘。</h3><h3>  历史如歌。我从穿越时空的隧道里,拣拾起我为之不能忘怀闪闪发光的 石,深情地洒落纸面,一为永久留作红色记忆;再而寄托对已故战友们的深情怀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