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夷——黄岗山

秋雨

<p>上周去了黄岗山。</p><p><br></p><p>黄岗山,也称作”黄冈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和江西省铅山县武夷山镇和境内,山的南麓属于福建省,北麓属于江西省。</p><p><br></p><p>黄岗山是武夷山脉最高峰,是整个华东六省一市地区的最高山峰,其海拔2160.8米,为大陆东南第一峰,号称“华东屋脊”、“武夷支柱”。</p><p><br></p><p>山顶立有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碑。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p><br></p><p>因山顶生满萱草(俗称黄花菜)八九月开花时节,山岗遍染金色,故名黄岗山(黄冈山)。</p><p><br></p><p>黄岗山地势高低悬殊,在面积556.7平方公里的小范围内,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2160.8米,形成十公里长的垂直带谱。</p><p><br></p><p>是我国中亚热带中心森林景观保存较为完整、原始的地区,被誉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天堂”。</p><p><br></p><p>在黄岗山下,云雾充满山间,群峰犹如雾海中的群岛。山的一边灰雾蒙蒙,不辨天日;而另一边则是蓝天白云,草绿山青。站在这里,可以一山观两景。山风吹来,云雾如团似絮,一会儿在你身边缭绕,一会儿又飘然离你而去。远处山峦,近处草甸,在云雾中皆忽隐忽现,满山遍野黄花点缀,景致更加绝妙奇秀。</p><p><br></p><p>山顶是中山草甸。这里坡缓景秀,岩磊俱无,碧草丛生,犹如铺地连天的绿地毯,一望无际,令人心旷神怡。草甸以野青茅、沼原草、芒、野古草等为建群种,还散落着菊科、莎草科等20余种中生植物。群落中时有少量的幼龄黄山松、薄毛豆梨、波缘红果树等灌木,虬屈盘绕,奇诡变异,类似加工的盆栽,实系受高山疾风劲吹所致,别具奇木特色。</p><p><br></p><p>来黄岗山,想念已久。但手续繁杂,没有熟人很难成行。</p><p>我们这次三人从北坡的铅山县境内上山,红桑榆在联系当地县长书记,向省级申请,获批后再通知我们,这是第二道关卡,也是上山的最后一道关卡,自此,就进入景区林区,上山的便道,道路虽是碎石路面,但还平整,算是此较好走。</p><p>这里是赣闽交界处,向南就进入福建,而向东北方向仍在江西境内通往主峰。</p><p><br></p> <p>在桐木关请哨卡工作人员放行。</p> <p>车子开到尽头就是一块水泥地,很大,可以停下直升机,旁边还有一些旧营房。在这天地之间,人,显得很渺小。</p> <p>走近了看,这几块石碑有江西省的,有福建省的,都是指这是武夷山的主峰,碑上没刻海拨高度。其实这里就是武夷山脉的最高点,附近的山头连起来还是一处很宽敞的地方。</p> <p>一览众山小,远方的群山连绵起伏,晚霞中的草地已经有些泛黄。</p> <p>虽说山顶烈日当头,云雾却是这里的常客,白色的云团时而朴面而来,时而又无影无踪,如同仙境一般。</p> <p>山顶是连绵的中山草甸,山顶的芦花已现秋色。</p> <p>悬崖上的小草在夕阳里顽强地挻拨着。</p> <p>暮色之中,我们离开主峰,在晚霞里下山。</p> <p>黄岗山被誉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天堂”一点不假。这是一棵千年铁杉,树高近四十米,胸围需三、四人才能合抱,枝叶繁茂。</p> <p>山顶草甸在夕阳下一片金黄。</p> <p>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半山腰以下就是竹木混合林,这里的人们采筏毛竹加工出售也是他们的生活来源。</p> <p>竹林里间筏下来和各种坏死的毛竹都是可用之物, 可以扎篱笆也可以当燃料。</p> <p>就是捆绑也是用毛竹来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个结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弄出来的唷。</p> <p>因为是保护区,所以动物也是可以常见的,毕竟这里是它们的家。下山的路在夜色之中,不时有野兔跑来跑去,还赖在亮光处不走,无柰只好拿过相机,下车给它留个影。</p> <p>路过一小村,在小溪旁边驻足,踏雪眼尖,发现有个动静,原来是一条小蛇捉住了一只大青蛙。</p> <p>这只大青蛙正好卡在石缝里,并利用一只强有力的后腿撑着,这蛇一时也没有办法吃下。</p> <p>小蛇虽然一时没有办法吞下,但它突然起身昂头,将青蛙举了起来,我们大家也随同一声惊呼!</p> <p>举高之后,青蛙便没有支撑点,任由摆布。</p> <p>小蛇迅速将食物带入树丛。</p> <p>也许树丛又有树枝或其他障碍物,突然青蛙摆脱了蛇口,从树丛中跳了出来。惊险的蛇口逃生!</p> <p>黄岗山下,山隐农舍,鸡犬相闻,阡陌纵横。</p> <p>车出峡谷,我们来到一处颇具特色的江南著名古镇,素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的石塘镇。</p> <p>我们来到这里已近中午时分,古镇的老巷子里人来人往。</p> <p>这里的老房子基本都是有人居住的,街道也经多次修整,显得比较整洁。</p> <p>小镇古代主要以造纸业而繁荣,又有水埠,运输方便,据说当年临街店铺就有300多个。</p> <p>现在这些巷子还是当地居民生活居住的场所。</p> <p>只不过已经有些老房子已经新建,新旧建筑也能和谐相处。</p> <p>虽然街上没了以往的人声鼎沸,但偶有游人过往。</p> <p>古建虽然显赫,但居住并没有现代住房舒适,有很多的旧房已经改造。</p> <p>无论怎么说,旧房的改造已经迫在眉睫。</p> <p>古旧民居也就是一些老年人留守。这位老人也算是住得怡然自得,午餐一瓶老酒,三碗小菜。</p> <p>餐后在此小憩。</p> <p>在这竹椅上也能解困。</p> <p>这张躺椅可是有些年头了。</p> <p>虽住老房子,儿孙绕膝也是乐享天伦。</p> <p>这所古宅的门窗如此考究,想当年应是人丁兴旺,富有之家。</p> <p>听说有人拍了一张床单,获得摄影界的大奖,今天我也拍得一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