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角度,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如同万花筒一般,稍稍转动一下,便是不一样的斑斓。</h3><h3> 看花筒如此,那么看其它的物与事,乃至看人呢?如能随时调换角度,又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观呢?</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一)</b></p><p><br></p> <p>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注定是千差万别的。“一百个人眼中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为角度不同。</p><p> 譬如,同一字母W,从甲的角度看,是W,从乙的角度看,是M。同一数字6,张三看是6,李四看则是9。</p><p> 最有意思的是“O”,在教师眼里是字母,在农夫眼里是鸡蛋,在商人眼里是硬币,在音乐家眼里是音符,在诗人眼里则是圆圆的爱。</p> <h3> 就这么一个简单得再也无法简单的“O”,由于身份角度不同,在不同人的眼里竟是如此的迥异。</h3><h3> 你能断定这些人的认知孰是孰非吗?,既不可能,也无必要。</h3><h3> 任由他们站在各自的角度随意感知去好了。因为,把什么看成什么,是他们的自由,对别人似乎没有任何妨碍。</h3>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二)</b></p><p><br></p> <p> 然而,现实生活却没这么简单。</p><p> 对同一事物,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形成的不同看法,作出的不同表达,竟经常导致人际之间的矛盾和冲撞,甚至无法调和。</p><p> 有个故事很有意思。</p><p> 说有四个人在回家的途中,突遇暴风雪, 便同时躲在一个山神庙里避雪。</p><p> 四个人分别是商人、秀才、地主、樵夫。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商人为附庸风雅,提议作诗,一人一句,并随口诌了第一句:</p><p> “大雪纷纷坠地”;</p><p> 秀才脱口吟出了第二句:</p><p> “都是皇家瑞气”;</p><p> 地主憋了半天,接上了第三句:</p><p> “下它三年何妨”;</p><p> 樵夫一听急了,要下三年我还怎么砍柴了?随之愤愤地怼上了第四句:</p><p> “放你娘的臭屁”!</p><p> 地主一听不干了,两人随即撕打了起来。</p> <h3> 故事毕竟是故事,是否真实,且不去管它,但其中揭示的道理却值得回味。</h3><h3> 不同身份的人,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表达各自的感受和意愿,本无可厚非。可一旦伤及到他人的利益,便会引发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不复存在了,甚至会爆发激烈的对抗。</h3>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三)</b></p><p><br></p> <h3> 在现实生活中,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化解矛盾冲突,当属当今社会的群体性焦虑。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最佳方法应该是:不论是哪一阶层,也不论是谁,一旦同相对人产生牴牾或冲突,即应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审视权衡共同面对的事情应该怎么看,该当怎么办。</h3> <h3> 一个朋友家,楼上住着一对空巢老人。</h3><h3> 一天楼上跑水,把朋友家里淹得一塌糊塗。朋友上去索要赔偿,进屋一看:两个老人一个腿脚不好,一个卧床不起,又没人照料,觉得两个老人活得真够难的,随即打消了索赔的念头;</h3><h3> 楼上老人觉得把人家淹了,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很是过意不去,说啥要给钱。朋友说啥也没要。</h3><h3> 后来两家处成了好邻居。</h3><h3> 这就是换位的结局。</h3><h3> 事情在这里又变得如此简单:方位一换,角度就变,角度一变,心即释然,心一释然,事就好办。</h3> <h3> 和则两利,善莫大焉!</h3><h3> 由此,联想到官民之间、劳资之间、医患之间、师生之间、男女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如果都能换个方位,从对方的角度来为人处事,还会有纷争吗?还会有倾轧吗?还会有你死我活的争斗吗?</h3><h3> 这似乎有点乌托邦的理想主义。</h3><h3> 然而,人在世上,欲和他人和合相生,真就得勤换方位和角度,多替别人着想,如是,每一天都是晴朗的天空。</h3> <p><b style="font-size: 20px;"> (四)</b></p> <p> 多个人面对同一事物,想求得共识与和谐,需要挪动自己,换个立场和方位。</p><p> 那么,一个人面对一个事物又该如何</p><p>呢? </p><p> 应该静若处子,稳住眼神,把你所面对的东西翻过来,掉过去,仔细把玩观察,力求把各个角度都看到看全。</p><p> 世间的事物都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仅仅一分为二是不够的,有时要一分为三,甚至一分为四、为五……</p> <h3> 以火柴盒为例,有正面、反面,还有侧面,同时还有上面和下面,加在一起是六面。看到了其中一面就妄下结论,肯定要犯“盲人摸象”的错误,以偏概全,失真失准。</h3><h3> 看待事物是这样,在思想认识层面更是如此。每当你从多个角度,去看一件事或一种行为,你就可能改变或放弃单从一面得出的结论及观念,进而形成符合客观事物多元性的认识。</h3> <h3> 简言之,客观事物有其复杂性,我们的认识有其局限性,只有多看多想才能不失偏颇。观照多面,必定全面,这就是角度对人的奉献。</h3><h3><b> 高度决定事业,尺度把握人生,角度改变观念。</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撰文:2014年5月</p><p> 制作:2020年11月</p><p> 插图: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