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就在岸上住(1)

绿萝

<p class="ql-block">  在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日子里,呈此篇献给我在长江汉水工作生活了70周年的父亲和与父亲同舟共济72年的母亲。感恩父母,我们有幸成为您们的子女;感恩父母,在我们已过花甲的岁月,还可以依偎在您们身边,享受着您们疼爱的福祉。</p><p class="ql-block"> 2019.09.19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看到朋友圈转发《航拍武汉九座长江大桥—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航拍片,在去公寓看望父母时,给92岁的父亲看,父亲看后兴致大起,说起62年前,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第三天,他和母亲拖着我们姐仨看桥的情景和与长江的渊源故事。</p> <p class="ql-block">  和长江的渊源要从父亲的工作性质说起,父亲1947年从鄂城来汉口碾转打工谋生,在失业5个月后的1949年9月19日,由保人介绍到汉口复兴轮船公司做工(资本家名陆兴农)。1952年,复兴轮船公司从资本家手中收为国有,归于湖北省航运局,从此和长江打了一辈子交道。<a href="https://www.meipian.cn/2vppoe09"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 style="font-size: 18px;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和父亲聊天</a></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汉口工作 ,母亲在农村带着我们姐俩务农。 1955 年春季,母亲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下 ,挑着担子,担子一头担着一个钱柜(土改分的) ,一头担着箩<a href="https://www.meipian.cn/2vppoe09"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 style="font-size: 18px;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和父亲聊天</a>筐里不到两岁的我和行李,拖着五岁的姐姐,从鄂城老家步行到葛店轮船码头 ,坐船到汉口,我们全家团聚了。</p><p class="ql-block">  </p> <h3> 到汉口落户 ,我家第一处租住处就是江汉区回龙巷(门牌号父母已经不记得了),民族派出所就在进回龙巷入口。</h3> <h3>  父亲租住一栋二层楼木板私房楼上的其中一间。租房契约:租户一次性付80块现洋房东,租期三年,钱不认息,房不认租,三年期满房东原数退款租户。<br> 选择迴龙巷安家就是因为在长江边,父亲轮船远行返航靠汉口码头后,就可以步行走回家了。<br> 至今还保留的迴龙巷。2019年9月拍摄。</h3> <h3>  1956年10月,三妹在这里出生,妈妈沿用农村生产的经验,仍然在家自己给自己接生,六岁的姐姐烧热水帮忙妈妈,当时的情景姐姐现在还记得很清楚。<br>  </h3> <h3>回龙巷到龙王庙公园仅300多米的距离。</h3> <h3>1957年10月15日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h3> <h3> 1957年10月18日,母亲抱着妹妹,父亲牵着姐姐和我,背着小板凳,步行到四官殿码头乘过江轮渡到达汉阳门码头,直奔武昌桥头,观看长江大桥。父亲说:大桥的通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对武汉人来说,比节日还热闹。</h3> <h3>  1957年,姐姐上学了,因搬家原因,先后辗转大董家巷小学、大兴路小学、杨家河小学……。</h3> <h3>  1958年大跃进前母亲一直没有工作,靠父亲一人工资养家。母亲操持家务。我们姐妹仨的衣裤、布鞋、棉鞋、棉袜加底都是母亲用手针一针一线缝制的。母亲还有一个皮纸的本子,里面夹着我们姊妹的鞋样和绣花的花样。母亲还经常积极参加街道的义务活动。我清楚地记得母亲抱着妹妹牵着我,参加街道夜校扫盲学文化的情景。</h3> <h3>  父亲说我小时候从二楼房间下楼,胳膊总是在楼梯木板上蹭,棉袄袖肘子的棉花都磨出来了。又说我小时候好动,在迴龙巷居住三年走丢三次,其中有一次下楼倒垃圾后迷路了,被好心人在江汉关附近发现,送到洪益巷居委会。当时我脖子上挂着母亲给我做的儿童铝牌,上面敲打着名字、住址门牌号码。<br>  在迴龙巷居住三年,我脑海除了妈妈去夜校扫盲的情景,其他都没有留下记忆。</h3><h3> </h3><h3> (父母和男孩装扮的姐姐合影)。</h3> <h3>1958年,爸爸单位分配职工住房,我们家搬离迴龙巷,迁居到汉正街270号的海员宿舍(后来改为汉正街186号),父母说总算可以不用自己租房居住了。回龙巷在江汉一桥下游的长江汉水会合处,汉正街270号则在江汉一桥的上游700余米处。</h3> <h3> 这栋海员宿舍的前身是一栋资本家的楼房,经过简单改造就成了宿舍。这栋楼房非常狭长,宿舍后院子门出去就是汉江。<br>  宿舍分成两部分,靠汉江部分是两层楼,楼梯是木制的,雕画刻花,非常漂亮,楼上是地板,上下楼梯发出咚咚的木板声。中间一个大天井,天井两边是房间。<br> </h3> <h3> 靠汉正街的部分要从天井上七八级台阶 ,这部分走道狭窄细长,宿舍前院子门出去就是汉正街的石板路。</h3> <h3>  这栋房子同时搬来了30多户人家。每家面积约16到20平米不等,只有辛亥革命家庭向刚先生一家住面积较大的套间。</h3> <h3>  做饭在天井和走道边,房门口放煤炉柴火,有近十多家因走道狭窄,集中在一个公共厨房烧火做饭。早上生炉子时满屋煤烟柴火煙熏火燎,辣眼呛鼻,炉子已着,煤烟在天井走道房间厨房久久无法散去。前门一个公用厨房有二个自来水龙头,后门院子有三个自来水龙头。,供30多家庭使用,潮杂拥挤。<br>  天井到房间要上二级台阶,房间之间用木板(土语:股皮)隔离,毫无隔音可言,孩子打闹声、夫妻吵架声此起彼伏,谁家有什么响动清清楚楚。<br>  </h3> <h3> 茅房在后门的院子里,没有门,只有砖砌的一堵墙。<br> 文化大革命初期,靠汉江的部分拆除,茅房也没有了,就只能到存留巷公共厕所。<br> </h3> <h3>  前后院子是宿舍孩子们打陀螺、跳房子、跳绳子、跳皮筋、踢毽子的玩耍宝地。<br>  一到夏天,竹床、铺板床在院子一个紧挨一个,各就各位,约定俗成,很少扯皮。大家都把竹床当饭桌。纳凉打赤膊甚多。大人打上一壶水放在床脚边备给孩子喝,天气太热,拿蒲扇扇风,孩子们倒是为扇子经常扯皮。我记得睡在竹床上可以看到天上明亮的星星。</h3> <h3>  一辈子不会忘记的情景。 上小学后,妈妈给我买了一双红色皮凉鞋,高兴得我穿着新鞋在床上又蹦又跳,爱不释手。一天在院子里跳皮筋,内急,又怕把鞋弄脏了,把鞋脱在院子里,光着脚丫去茅房,等从茅房出来,皮凉鞋不见了,我急得大哭,鞋子被人偷走了。<br>  母亲下班回家,我不敢吱声,只是低声哭泣,母亲知道后,心痛不已,生气地说:“我再也不给你买皮鞋了”。现在想起来,生活那么困难,妈妈计划了多久用了多大的心才给我买的这双皮鞋啊!</h3> <h3>与宿舍一巷之隔的是一个蔑器厂,做竹子制品,我们经常在蔑器厂门口捡边角刨料,回家当柴烧。小伙伴经常会争抢,有时还会剌破手。</h3> <h3>  离宿舍200多米的原鄂航第十八码头。码头两旁堤坡岸边长满荒草,粉丝厂在这里晾晒粉丝,我们几个小孩在粉丝厂收完粉丝后的草地上,捡拾掉落在荒草中的粉丝回去做菜吃。</h3> <h3> 1958年到1959年上半年,母亲在鄂航第十八码头做装卸工 ,和男人做一样的体力活,将货物从船上扛到码头仓库,补贴家用。<br>  不懂事的我们还在床上背着枕头学母亲背货的样子。<br>  现在这里已是休闲的江滩。<br></h3> <h3>  这是我们小时候玩耍的硚口公园,当时门票2分钱。</h3> <h3>  父亲任职支部书记的巴东号拖轮,1959年被评为先进集体湖北省红旗单位。船长张汉臣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及全国群英会。这是父亲一辈子最自豪的回忆。</h3> <h3> 大跃进年代,妇女要顶半边天,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1959年下半年,母亲考入鄂航医院后勤部门上班。母亲每天早上五点半从家里沿着河边步行到王家巷上班,下班也是步行,没有坐过公交车。<br>这是母亲和同事的合影(二排左一是母亲)</h3> <h3>1959年9月,六岁的我上学了,就读硚口区凌霄书院小学,我们一年级一班有8位同学都是我们这个海员宿舍的子女。<br> 说起我六岁上学,还有一个故事。暑假期间老师到了海员宿舍来招收新生,在我家门口的天井摆起一张纳凉的竹床,和几个小板凳。适龄儿童由大人拿着户口本排队报名,我看见别人拿户口,也学样从家里拿户口排队,记得当时考考颜色,分分左右手,就报名完毕。母亲下班后,我高兴地告诉母亲我今天报名上学了,母亲说你才刚满六岁,学校怎么可能收你呢,根本把我说的没当回事。<br>  开学前夕,入学通知书送到家里,父母和我都非常高兴,特别是母亲没有进过学堂,看到两个女儿都上学了,高兴地说“生活有了盼头”。<br>2019.9.14拍摄 学校已拆,门牌号还清晰可见。</h3> <h3>三年自然灾害的1962年,作为领导干部的父亲带头响应号召,母亲被精简压缩回家。工作没了,家庭生活又很拮据,为了补贴家用 ,妈妈帮裁缝店做付工,边做边学 ,绞边盘扣,起早贪黑。冬天,经常看见妈妈手皴裂,被线勒出鲜血,母亲从不屈服命运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儿女。</h3> <h3>1963年,姐姐考入武汉十七女中住读。</h3><h3>1965年,姐姐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妈妈比姐姐还要高兴,买糖发给宿舍的邻居吃。</h3> <h3>1964年春节全家福。同年10月,弟弟出生。<br>  妈妈是宿舍公认的贤妻良母,工资量入而出,家庭安排井井有条,把三个女儿打理得干干净净、懂事乖巧。 </h3> <h3>1965年小学毕业考入初中,和好同学向佛苏的合影。</h3> <h3>  文化大革命初期,父亲挨整,将我们一家赶到一间厨房居住(这是一间大跃进吃双蒸饭的操作间旧址),地是黑土地,阴暗潮湿,只有靠北有一个小窗户,房子的墙和屋顶空了近一米)。<br>2019.9.14拍摄 我家是这个厨房的隔壁一间,原来还没有天窗,这是后来维修开的。墙也是我们搬走后补齐的。</h3> <h3>  1968年12月28日,我和姐姐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下放到汉川插队落户,就是从这里走去派出所下的户口。<br>  1959年六岁的我上学喜出望外,没想到的是,提前一年入学的我上了“老三届”的船。<br>  我和姐姐下放,“走资派”的父亲1969年到沙洋农场“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母亲说:“好不容易从农村来到城市,现在又都赶回农村”。母亲整日以泪洗面,在家和妹妹弟弟相依为命。</h3> <h3>  1970年,我和姐姐先后返城参加工作,1972年父亲从沙洋农场回单位安排工作。</h3> <h3>1973年 ,父亲单位落实政策分配住房,我们搬家到永宁巷沿河大道116号,这是一栋五层楼宿舍 ,我家方位是五楼的东南方向。我们全家开心极了,到汉口居住近20年, 第一次住上了有阳光的楼房。(2013年该楼已拆迁)<br>  2012年10月4日政华拍摄</h3> <h3>  我们家窗户正对汉江,站在家里阳台上就像龟山电视塔的观景台。国庆放焰火,亲戚朋友都来我家阳台上观看。<br>  2012年10月4日政华拍摄</h3> <h3> 1973年,母亲工作也得到落实,安排在长航汉阳航修站工作。<br>  父母亲在平台上留影。</h3> <h3>  1973年,孝感地区医院推荐与选送姐姐去湖北医学院(现武大医学院)读书,我们家出了第一个大学生,父母甚是欣慰,父亲亲自拿着行李送姐姐踏入大学校园。妈妈在我上一年级时说的一句“生活有了盼头”,这次是真的有盼头了。</h3> <h3>父母和弟弟在平台上留影。<br></h3> <h3>我和父亲在平台上合影。</h3> <h3>1975年,妹妹参加工作。在平台上学骑自行车</h3> <h3>我们姐妹三个先后成家,在女儿有困难时,母亲又帮忙照看第三代。父亲抱着大外孙在平台留影。</h3> <h3>三连襟在父母家平台上合影</h3> <h3>1982年我们和女儿在父母家平台上留影。</h3> <h3>父母与妹妹一家在父母家平台上合影</h3> <h3>姐姐的儿子,父母的大外孙。对岸的晴川饭店是当时武汉最高的楼。</h3> <h3>女儿在姥姥家边河滩玩耍。当年的河滩是杂草丛生的原生态。</h3> <h3>杂草丛生的原生态变成了休闲江滩。</h3> <h3>  1984年,弟弟参加工作,就职扬子江轮船公司,1988年5月外派珠海离开父母,弟弟在珠海成家立业。</h3> <h3>1987年五楼平台全家福</h3> <h3>1988年10月,妹妹选派华澳轮工作,行船台湾——澳门航线,母亲又担负起接送照看三外孙的任务。</h3> <h3>1998年姐姐在父母家阳台上,背后是正在建设的汉江晴川桥。</h3> <h3>1991年,三妹为了孩子上学,和父母互换住房,父母从汉口沿河大道116号(北岸)搬到江汉二桥汉阳(南岸)桥东村48栋长航宿舍。我的小家于1986年1月5日入住桥东村33栋,父母和我成了近邻。</h3> <h3>父母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h3> <h3>父亲的隔代亲溢于言表。</h3> <h3>1992年7月22日,父母的孙子过一周岁生日。</h3> <h3>窗外,可以看到汉江,父母亲在荒地上开土种菜,我经常吃到父母种的菜。</h3> <h3>1992年10月,弟弟接儿子回珠海,父母不舍,专程去照相馆合影。</h3> <h3>我住在照片左上角楼房的一楼,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10工厂的职工宿舍。我下班时间母亲总是在阳台上看着我回家,跟我招手,我下班回家也习惯地向妈妈的方向望去。我在这里和父母楼挨楼生活了十年,这是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h3> <h3>1990年,母亲在珠海拱北海关旧址。</h3> <h3>1990年,母亲游玩深圳锦绣中华。</h3> <h3>1993年9月,母亲登上了长城。</h3> <h3>母亲在珠海照看孙子。</h3> <h3>1993年,父亲到广东中山亲家看望孙子。</h3> <h3>2004年5月父亲游玩罗田天堂寨 </h3> <h3>77岁的父亲登上武当之巅。</h3> <h3>2006年,父亲在珠海儿子家。</h3> <h3>2006年,父亲在珠海和孙子合影。</h3> <h3>2009年,父亲游玩汉川刁汊湖。</h3> <h3>父母的三个外孙初长成人。</h3> <h3>  2010年至2015年的五年间,父母的四个曾外孙相继出生。父母四世同堂,不亦乐乎。我们姐三也在拷贝妈妈曾经照看孙子的繁忙影像,分担儿女的困难。</h3> <h3>2015年8月,中风10年的母亲雪上加霜摔了一跤,髋关节骨折,根据母亲身体状况,医生不同意动手术,出院后,87岁的父亲和83岁的母亲住进了硚口区老年公寓。这是我们一家面对现实反复斟酌做出的一个艰难的决定。</h3><h3> (图上为母亲年轻时照片)</h3> <h3>2016年阴历腊月二十八,父亲88周岁生日。(几十年来 ,父亲的生日就是我家团年饭的日子)</h3> <h3>2017年全家团聚小住。</h3> <h3>温馨时光</h3> <h3>  母亲和我讲给我们小时候做衣服鞋袜的过去。手中的棉鞋是1981年母亲给我女儿做的 ,我洗净后一直作为念想收藏着。</h3> <h3>  2018年全家团聚小住。</h3> <h3>2019年团聚小住,庆祝姐姐69岁生日。</h3> <h3>其乐融融</h3> <h3>太姥爷:小宝要不要坐车上太姥爷推你?</h3><h3>小 宝:好的太姥爷!</h3><h3> 父母对唯一的外孙女疼爱有加,女儿每次回家都要去看老人,父母看到第三代第四代来公寓看望,自豪感油然而生。</h3> <h3>  母亲86岁的生日,我在异国女儿家帮忙,不能和父母一起过生日,我写了一封信,父亲念给母亲听。父亲是母亲的眼睛,母亲是父亲的耳朵(父亲耳朵听力弱)。从父母身上,我看到“平平淡淡才是真”。</h3><h3> 我们远去看孙子,父母从无怨言,总是说代代相传水往下流,我们在这里很好, 你们放心,你们幸福我们就幸福。</h3><h3> 只要在武汉,制度每周我们三个女儿各两天去公寓陪父母,一周六天轮流看望。让父母很有安全感。</h3><h3> 姐姐的医生技能让父母减少极多疾病痛苦,随时调配用药及时治疗。入住公寓四年多,多次化险为夷,父母这么高龄还平安无恙,姐姐孝道极致。同楼的其他老人甚是羡慕张爹爹张婆婆真是有福气。</h3> <h3> 父母对长江情有独钟。两位老人多次游玩长江大桥及江滩。<br> 1995年,我们一家三口和父母游玩长江二桥。</h3> <h3>1996年,父母游玩汉口江滩。</h3> <h3>  2003年5月,父母兴致勃勃游玩长江二桥汉口江滩。</h3> <h3>2006年5月,母亲游玩长江一桥汉阳江滩。</h3> <h3>2007年10月20日,长江大桥通车50周年,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我们三姐妹和父母旧地重游。</h3> <h3>2008年10月,父母再次到长江二桥汉口江滩游玩观看新增的雕塑群。</h3> <h3>父亲和老同事旧地重游,龙王庙旧貌换新颜。</h3> <h3>2008年,父母携手走过60年婚姻。弟弟专程从珠海赶回来,我们姐弟四个庆祝父母钻石婚这个不寻常的日子。</h3> <h3>兜兜转转来世今生,我们姐妹仨退休后都居住在汉江岸边。姐姐居住的特一号小区 ,台阶上岸正对着姐姐小区南大门。</h3> <p class="ql-block"> 2013年,我从居住了12年的京汉大道武胜路搬到古田,小区离汉江江滩仅500米的距离。</p> <h3>  2000年妹妹儿子进入大学,妹妹搬回汉阳桥东村48栋,父母搬到桥东村33号一楼。</h3> <h3>  2017年10月18日,长江大桥建桥60周年之际,我们再一次陪同近90岁的父母来到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下。</h3> <h3> 母亲说:“60年前,我和你爸爸抱着牵着你们看大桥,60年后,你们推着掺着我们到江边,一个甲子,桥还是当年那个桥,人已不是当年的那个模样了”。</h3> <p class="ql-block">  月湖桥汉口方向上桥右边,是原大型军需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10工厂旧址,我在此工作到九十年代中期调离,青春年华在这里渡过。工厂破产后土地变卖高楼耸立。</p> <h3>  长江二桥建成后近20年时间,武汉长江先后建成七座大桥飞架南北。父母年事已高,再也没有亲力亲为去看新的江滩大桥,但对长江的感情丝毫不减。</h3><h3> 父亲在公寓房间窗前眺望江汉五桥,看到父亲日趋瘦小的背影,阵阵酸楚。</h3> <h3>  我家在长江汉水岸上住了60多年,长江汉水见证我们的姐弟四个的人生来处。<br>  长江汉水见证母亲一生坎坷,在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中,不屈不饶,在逆境中顽强的求生能力。没有工作咬紧牙关做苦力,小腿血管充血不让父亲知晓。在文化大革命中父亲挨斗游街,被邻居歧视,造反派对我家恶语相向,母亲永远站在父亲一边,对父亲关心安慰,对儿女们的保护。母亲对父亲的贤惠、对儿女的慈爱、对孙子的疼爱、对曾外孙的思念。到了老年,母亲与病痛的抗争。<br>  长江汉水见证了父亲一辈子视工作为生命,兢兢业业、严于律己、为人正直、勤俭节约 。<br>  长江汉水见证了父母教育我们儿女要认真读书、善良正直、不怕困难,勤劳自立……。见证了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儿女们在中年面临企业改制下岗的困境,不怨天尤人,都能有自我生存的能力,绝处逢生 ,做到了自食其力 ,对社会有用,对家庭负责。<br>  长江汉水聆听着我们家的悲泣与欢歌。见证着父母养育我们成人,父母的恩情就像稳重的龟蛇两山——厚德载物,父母的爱就似长江汉水润物细无声、奔腾不息。</h3><h3> 长江汉水见证了父母70多年的婚姻生活,同甘共苦、夫唱妇随、相濡以沫、携手相伴,同呼吸共命运。</h3><h3>(图为父母白金婚纪念照)。<br>  <br></h3> <h3> 长江汉水见证着我们家庭和新中国一样,从摆脱贫困、自强不息、安居乐业、幸福繁荣、民族振兴的一步步走过来,见证着我们今天平安祥和的日子,将继续见证我们的明天。</h3> <h3>  此张照片是2019年9月2日,我在公寓和父母谈家常时,母亲问父亲冷不冷,父亲又听不清。用手机抓拍的。</h3> <p>父亲后记手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