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的鹰犬,清庭刽子手——【曾剃头】

静园雅居书畫苑

<h3>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h3> <h3>曾国藩是晚清最为推崇的政治家,他自小读四书五经起,就以圣人为目标。在当时人看来,这纯粹是口不择言的笑话。然而,直到曾国藩去世,他被后世认为是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圣人。时至今日,曾国藩的争议一直没有中断过,最大的焦点在于他头顶“曾剃头”的外号,杀人无数,怎么能称为圣人?</h3> <h3>这可能是现代人的思想误区,认为圣人就是要像孔子一样左一句仁义,右一句君子,或者像唐僧那样,连荤腥都不沾。其实,在曾国藩的心目中,或者说在当时很多士大夫的心目中,杀人多寡,与是不是圣人毫无关系,甚至除暴安良,杀尽天下盗贼,才是圣人要做到的事情。</h3><h3><br></h3><h3>而且,在两军对战之中,是生死存亡的搏命之机,根本容不得妇人之仁,只能杀敌越多越好。因此,无论湘军杀了多少太平军,曾国藩也不应背负罪名。同样的,太平军杀了多少湘军,洪秀全也不应该承担杀人过多的责任。但是,偏偏曾国藩的外号“曾剃头”,却不是在沙场之中,而是在长沙城中设立审案局时获得的。</h3> <h3>当太平天国运动在金田爆发后,南方各省几乎都被波及,清王朝的绿营和八旗军,根本无力对抗,节节败退。眼看太平军的攻势越来越盛,咸丰皇帝不得不接受建议,允许各地举办团练,并任命了一批在籍官员作为“团练大臣”。</h3><h3><br></h3><h3>对于这些大臣和团练组织,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清廷自然拿不出钱来。不过咸丰帝给予了一些政策,比如允许团练大臣向当地督抚筹钱,允许其向百姓摊派等等。另外,为了增加这些大臣的威望,他又允许施行战时政策,授予的专杀之权。</h3> <h3>曾国藩正是利用了天子授予的专杀之权,在长沙设立了审案局。其实,曾国藩从咸丰三年正月才到长沙督办团练,并设立了审案局,而在八月底,就因为与巡抚及长沙官场不和,为了避免湘勇和绿营发生冲突,他将团练移师到衡州。</h3><h3><br></h3><h3>那曾国藩为什么要设立审案局呢?这是因为太平军虽然攻打长沙失败,离开了湖南,主要向湖北、江西等省进发。但是,太平军的示范作用深深影响了当地的风气。一些天地会、串子会、红黑会、半边钱会、一股香会等等组织,纷纷由暗到明,开始反抗朝廷。</h3> <h3>一时间,这些组织成长的非常迅速,有的还有不少的武装。因此,曾国藩审时度势,他认为乱世用重典,就是要以杀伐立威,设立了审案局。他还对自己手下的湘军下令,抓住造反的人有赏,按人头领取五两银子,而对被抓的人,则处理极刑。</h3><h3><br></h3><h3>为此,还未成型的湘军热情度非常高涨,纷纷摩拳擦掌,抓捕造反者,有时候一天送来好几个。审案局也不闲着,既然来了就审,审完就拖出去斩首。最多一天,审案局一共批准处决13人。有个老太太看到人头落地的现场,吓得念叨:这哪里是杀人,简直就和剃头一样。“曾剃头”这个外号就是这么传出来了。</h3> <h3>那么,曾国藩的审案局到底处决了多少人呢?咸丰三年九月初六,也就是曾国藩离开长沙到衡阳后几天,他写给当时湖广总督吴文镕的信中提到:</h3><h3>今练或择人而举,团则宜遍地兴办。总以清查本境土匪,以绝勾引为先务。遂设一审案局,与湘人约:凡捆送会匪、教匪、抢犯来者,立予正法。前后杀戮二百余人,强半皆绅耆擒拿。国藩因博武健之名,而地方颇收安静之效。</h3> <h3>也就是说,这个审案局,前后杀了两百来人,平均算起来,是一天一个。湖广总督吴文镕还有一个身份是曾国藩的会试座师,在这封私人信件中他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撒谎,这个人数是比较令人信服的。另外,曾国藩在此信中幽默的提到“国藩因博武健之名”,这大概就是“曾剃头”之名。</h3><h3>在这两百人中,肯定有冤枉的,比如类似呼戈、聂树斌已证实为冤魂。但是,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现在的人,怎么能以目前的法制观念去苛求一百多年的曾国藩?</h3> <h3>湘军为维系军心,“大索”成为其刺激士气的重要手段,晚年曾国藩退隐后,其同乡王湘绮曾问他为何纵容手下杀戮时,曾国藩平淡对之:“吾之兵士,非朝廷俸养,然为朝廷竭力,故唯有薄民生而厚朝廷也哉!”正是这样一支标榜仁义道德的军队,一手制造了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罕见的三次屠城暴行。</h3><h3>1864年,湘军进入天京(今南京)后,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财物与女子就抢。直杀得天京城内血流成河,尸体涌进长江,几乎使江水不流。据曾国藩记载,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自五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愈于今日。”这次屠城、焚烧城后,南京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了。</h3><h3>曾国荃的凶残引起部分湘军将领的强烈不满,最不满的是水师将领彭玉麟,他以刚强正直、治军严谨闻名,与曾国荃的纵容部下不合,因此彭玉麟多次要求曾国藩以肆无忌惮的屠城罪名处死曾国荃,因曾国荃战功卓越,又是自己的亲弟,此事令曾国藩进退两难,难以抉择,但此事最终不了了之。</h3><h3>值得庆幸的是,少数湘军在支配这些掠夺来的财富上,还算明智,修路修桥,开田造地,大量地办学校,大量地将湘军子弟送到外国深造,这为第二代湘军人物高起点的发展创造了条件。</h3><h3>这些湖南出去的留学生很快成长为国之栋梁,成为改朝换代的急先锋。这个时期的湘军人物,继承了曾、左、胡湘军人物那种自信、“扎硬寨、打死仗”的精神,但思想上已与清末的湘军那一套观念决绝。</h3><h3>除了屠城,湘军还将南京城内的财物洗劫一空,“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在读书人眼中,曾国藩的形象是这样的,“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步行极厚重,言语迟缓。</h3><h3>可曾国藩在南京城内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至今仍有很多人以“曾剃头”来称呼他,借此形容他在攻打南京时,屠杀了数以万计的老百姓。</h3> <h3>曾国藩在抗击太平军的时候,曾经做出了令人发指的事情,为了断绝太平军的民众基础,将南京人民屠戮了五十余万人。当时曾国藩的“湘军”,为何要这么做,如果仅仅是为了断绝太平军的支持,那么如此多的人员死亡,曾国藩寓意何为?</h3><h3>当时在清朝镇压起义的时候,发现起义部队只要是打垮了,不出几天就会死灰复燃,他们只想着帮助洋人镇压太平军,维护自己的统治,却没想过要改善民生,之所以人民起义不断,就是因为清政府的剥削、洋人的剥削,人民当时已经生活不了。</h3><h3>当时起义部队的壮大,因为人民起义也是死,不起义还是死。面对这样的情况,清朝的镇压军开始了屠城。据曾国藩的记载,他命令湘军实行分段搜杀,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据说三日之内就杀掉起义军十多万人,按照他书本的描写,秦淮河两岸的尸体,堕入麻草。</h3><h3>然后为了不让起义军能够得到物资,这些地方的房屋全部被烧毁,财产全部被搜刮干净,不给太平军留下任何可用的东西。</h3><h3>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也在日记中写道,在南京城的沿街两旁,大部分的尸体都是老人的,还有一部分是未满二三岁的小孩子。城中的妇女,从四十岁以下,没有一个生还的。而年龄大的人,都被砍伤了,身中数十刀、十多刀的比比皆是。</h3><h3>这在历史上,和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有什么不一样。当时曾国藩只看到了清政府的利益,只看到了列强的利益,但是造成起义的原因曾国藩没看到吗?能掀起洋务运动的他,不可能想不到,但是他认为只有先保住清政府,才能保住人民。</h3> <h3>在清朝人的记载中,当时湘军使皖南到江宁数十里的地方,无人耕种,村里面没有炊烟升起,而且有史料记载,光绪登基的时候,南京的人口已经不足五十万了,可见当时的残酷手段。</h3><h3>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个人,他的功绩大家都知道,他主办洋务运动,创建了安庆军械所,可以说在提高清朝的科技实力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这么做,确实应当被世人所唾弃。</h3><h3>他在1870年的天津教案时,为了满足法国的要求,把涉案的八个人处死,流放了二十五人,并且赔了法国人四十六万两白银,搞的怨声载道。可见,在太平天国镇压、处理外国纠纷的时候,曾国藩总是向着欧美列强这些国家的。</h3><h3>人无完人,历史上的曾国藩,以治军严格、教子有方、为官时有深谋远虑,忠于国家等优秀品格,但是要说到为民,曾国藩确实不行,他和他的湘军也是一样,在屠城方面,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h3> <p>&nbsp;清军在太平军所曾占领的城市和农村进行大规模的房掠和焚杀,既是为了掠夺财富,也是阶级报复。曾国藩兄弟率领湘军攻破天京后的所作所为是个典型的例证。天京沦陷时,城里的太平军只有一万多人,其中还有一部分突围出城。但是曾国藩上报皇帝说:曾国基率所部在南京城内“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这是把全部南京居民都当成了敌人。曾国藩的报告还说:太平军方面放火焚烧,把宫殿府宅都烧掉了,“三日夜火光不息”。他又说:虽然“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但官军占领后却没有能找到任何库藏,他说:“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事实是:湘军在占领南京后,把全部货财都抢掠归己,然后纵火灭迹。放火的是湘军而不是太平军。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他的日记中记载破城后七天时他所目睹的情形说:“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矿發以为戏,嗣罔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这就是说,湘军进南京后,除了强使一部分壮丁为他们服劳役,并把四十岁以下的妇女都抢走以外,其余不论老幼男女,几乎一概杀害!</p> <p>看完以上清军的所作所为,我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他们也是你大清的子民啊,也是中华儿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曾国藩你还是人吗?你的家训就是这么教你的吗?唉,这该死的利益。在这里我希望中国能和平,南京人民再无灾难。还有中国人民能团结一心,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