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要把知识变成甜点送到孩子面前为好,还是锻炼孩子能够知道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坚守为好

黄琼瑶

<h3>这两天刚刚打开这本书,也刚正式接触PCK(领域教学)的专业概念。</h3><h3>刚刚看到讨论整合教育与领域教学的价值!读到这个问题:“早期教育将为日后的教育奠定什么样的基础?什么样的早期学习方式能最有效的促进儿童的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在看到第1个问题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提笔写下了答案——早期教育应该为日后的终生教育,为幼儿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与对学习的探究兴趣。</h3><h3>可是这下</h3><h3>对学习的探究兴趣的时候我的思绪就飞远了。如果学习没有兴趣,我们就可以不探究,从而不学习了吗?又想起谁提笔把“学海无涯苦作舟”改成了“学海无涯乐做舟”。学海无崖,作为教师,我们要怎样把孩子送往学海的彼岸?</h3> <h3>是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把知识本身变成孩子们最乐于接受的样子给他们?把被称为“枯燥”的知识做成甜点放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发现,去像拆礼物一样满怀探究兴趣与期望打开知识的大门?</h3><h3>如果真是这样,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把孩子们领进知识的时间,未来他们走进初中高中的教育还是这样满怀对知识时间的热忱?那高中老师甚至大学老师也还是会把知识变成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样子送到他们面前?</h3><h3>突然想起曾经的于丹,《论语》说得大家都“喜欢”,可是为什么这种最被大家接受的“高大上”的文学而跌落神坛?我的理解,应该是越“高”的地方,攀登起来应该越难吧!就像珠峰,人人都能登上的话那就不是珠峰了。</h3> <h3>那回到最开始的地方,老师如果只让孩子尝到知识世界甜头的时候,那当他们走着走着发现,前方的路并不好走的时候他该拿什么去坚持?我们应该给他们树立学海到底是“苦”还是“乐”?</h3><h3><br></h3> <h3>对于教师,是把知识变成“甜点”让孩子们易于接受算教学能力优秀,还是让孩子知道路会学走越难走,但锻炼出让他们一直坚持走下去的能力算优秀?或者哪种算教学的目标?</h3><h3>感觉这个议题太大,教学,教师,教育……再慢慢思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