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凉 山</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 以前,“凉山”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分为“大凉山”和 “小凉山”。</h3><h3> </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摘自网络)</h5> <p> 大凉山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内,是大雪山的支脉,东北——西南走向。大凉山的海拔高度2000∼3500米,个别山峰高度近4,000米。 </p> <p> 大凉山山地西侧美姑、昭觉一带为山原,丘陵起伏,顶部浑圆平坦,林牧业发达。东南侧为金沙江谷地,河谷深切,地面破碎。大风顶一带为大熊猫分布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p> <p> 大凉山为彝族聚居地区。大凉山以东为小凉山,以北为小相岭,以西为安宁河谷地。</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摘自网络)</h5> <p> 大凉山东边甘洛、金阳、美姑、雷波、马边、屏山、峨边,是四川的小凉山。</p> <p> 大凉山西边、云南境内的华坪、永胜、宁蒗县,是“云南小凉山”。</p><p> 所以,“凉山”包括了四川的大、小凉山和云南的小凉山。</p><p> 1936——1955年,“大凉山”及“小凉山”的甘洛、美姑,是西康省属地。</p><p> </p> <p> 但是,这是一个习惯的称谓,并不是说大凉山就大,小凉山就小。</p><p> 有一个谚语,说是“大凉山山小,小凉山山大”。意思是大凉山的山脉比较舒缓,其中还有一些山间盆地。相反,小凉山的山脉却很陡峭。</p> <p> 现在,“凉山”既是地理概念,也是区域概念: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p> <p>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抵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处在东经100°15′~103°53′和北纬26°03′~29°27′之间。成昆铁路和川云国道纵贯全境,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通道。</p> <p> 根据彝族的历史学上来说,凉山分为大凉山和小凉山。以美姑县境内的黄茅埂山及安宁河为分界线,黄茅埂以西为大凉山,黄茅埂以东为小凉山。</p><p> 如果一定要严格按照历史学来划分的话,“大凉山”的腹地,包括:昭觉、布拖、越西、普格、喜德、德昌、宁南、会理、会东九个县,以昭觉为中心。</p><p> 凉山州甘洛、金阳、美姑、雷波属于小凉山。</p><p> 西昌市、木里县和盐源县不属于大、小凉山范围内,但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管辖。</p><p> 如果是说凉山彝族自治州管辖哪些县的话,那一共是16县1市:西昌市、盐源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冕宁县、越西县。</p> <h3>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唐、宋、元、明、清在凉山先后设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卫、厅、县等。</h3><h3></h3> <h3> 这一地区,秦汉以前称古邛都国或邛都部落,汉称越嵩郡,隋唐为嵩州,南诏称建昌府,元称罗罗斯宣慰司,明为四川行都司,清称宁远府,民国称宁属。</h3><h3></h3> <h3> 凉山地区的历史沿革,反映了在不同朝代与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尽管在历史上,凉山地区辖地范围有所不同,但大抵上是北至大渡河,南及金沙江,东抵乌蒙(今云南昭通),西迄盐井(今四川盐源)。</h3><h3></h3> <h3> 新中国建立初期,凉山广大彝族地区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落后的奴隶制度和封建的土司制度,等级森严,家支林立,械斗不断。凉山长期处于封闭、愚昧、落后的状态。</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摘自网络)</h5> <h3> 1950年3月西昌解放,年底成立西昌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4月政务院决定,将西昌专区的大凉山地区划出,设立凉山彝族自治区(州级)。西凉同属西康省。1955年10月,撤销西康省,西、凉改属四川省。</h3><h3></h3> <h3> 1978年 10月,撤销西昌地区,所属米易县、盐边县划归渡口市(现攀枝花市),其余8个县并入凉山州。</h3> <h3> 1984年4月,峨边县、马边县划归乐山地区(市)。</h3> <h3> 至 1990年底,凉山州辖西昌市、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木里藏族自治县共17个县 (市)。首府设西昌市。</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 昌</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font color="#010101"><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摘自网络)</h5></font></h3> <h3> 西昌,“一半山水一半城”,山水风光皆美,气候也舒适宜人,是一个人居、旅行和放飞心情的好地方。</h3><h3></h3> <h3> 西昌所在的安宁河平原,是四川的第二大平原。邛海是四川的第二大淡水湖和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因为邛海的存在,西昌更是多了一份灵动和神韵。</h3><h3></h3> <h3> 邛海之畔的泸山,植被繁茂、古木参天,庙宇道观众多。登上泸山,感受自然的气息在身边流动。同时,在泸山上,还可以俯瞰邛海,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美。</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摘自网络)</h5> <h3> 西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每一个季节,都能看到各个品种的花。</h3><h3></h3> <h3> 穿过凝聚着历史气息的大通门,进入建昌古城。古城里保留着城墙城楼、土木结构的老民居、古井、古墓等等。老城区里每天都有集市,市井气息非常浓郁。</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摘自网络)</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摘自网络)</h5> <h3> 1950年3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62军184师从这里攻入国民党西昌保安司令部,解放西昌。</h3> <h3> 西昌居住着彝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西昌城区和各个县镇,随处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身影。</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摘自网络)</h5> <h3> 彝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拥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h3> <h3> 每年7月的火把节狂欢夜,人潮涌动、热情澎湃。人们点着火把,欢呼着、疯狂着,整个城市变成了火的海洋,场面非常壮观。</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摘自网络)</h5> <h3> 对于民俗摄影爱好者来说,彝族的生活场景、劳作场景、手工艺品、服饰、村寨风光等等都是摄影创作的好题材。</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摘自网络)</h5><h3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摘自网络)</h5>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通门</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 大通门,又称南门,是明代建昌卫的四大城门(东、南、西、北门)之一,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建成后,经历了无数次战争、洪水、地震等灾害,大通楼毁了又建,建了又毁,屡毁屡建,历尽风雨沧桑。</h3><h3></h3> <h3> 道光三十年(1850年)西昌大地震,西昌城成了一片废墟,大通楼亦垮塌殆尽。</h3> <h3> 最悲惨的事发生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驻昌国民党川康边防军司令刘元璋为了阻止红军入城,公然下令火烧西街、顺城街。三天三夜的熊熊烈火使大通楼化为一片灰烬,数百年胜迹毁于一旦。从此,大通楼从西昌城消失了。</h3> <h3> 西昌解放后,由于经济状况的制约,无力恢复重建。文化大革命时,大通门成了造反派的武斗据点。一些部门和单位趁混乱之机将大通门占为己有,挖毁城墙,或建住房,或盖仓库,老百姓无不痛心疾首。</h3><h3></h3> <h3> 改革开放以后,西昌一步步走上了发展之路。1998年,中共西昌市委、市人民政府毅然决定应顺民意重建大通楼。重建后的大通楼大致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复原了明代砖石城墙,搬迁了非法占用城墙城楼的单位和居民,并且还原了瓮城。重建后的大通楼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楼高23米,成为西昌一大历史文化景观。</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摘自网络)</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摘自网络)</h5> <h3> 大通楼高高地耸立在古老厚重的明代城墙上,城墙上树根盘绕、青苔丛生,显示出墙体的苍老与古朴。大通楼红墙绿瓦,飞檐斗拱,石刻木雕,楹联诗词,彩绘图画,无不闪耀着文化艺术的光辉。大通楼的诗词与对联,让人几多思索,几多回味。</h3> <h3> 作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大通门成为西昌这座历史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大通楼更是西昌历史文化的象征。它不仅仅象征着历史,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和高超的艺术品味。</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远方的人们</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 1950年开春,人民解放军一支部队挺进西昌。历经西昌战役、剿匪、平叛等激烈战斗,流血牺牲,为建立、巩固人民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保卫人民幸福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英勇奋斗。</h3> <h3> 他们,就是我们的父辈。七十年过去了,这支部队和当年那些年轻、勇敢的战士们也已走近了历史,离我们渐行渐远,化作蓝天白云,化作高山大川,化作共和国大厦坚固的磐石。</h3> <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们却犹如一粒粒种子,在他们当年用流血牺牲解放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里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是养育自己成长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我们融入这块红色的土地,和父老乡亲们一起,辛勤劳动、努力工作,艰辛打拼,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富裕。</p> <h3> 其实,我们已不再年轻,也陆续退休,开启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不能忘了父辈们的奋斗,矢志不渝跟党走,让红色大旗代代传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