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遗篇(九)

xiaowen

<p>守望明天——怀念王真</p><p>臧文 </p><p> </p><p> 2005年11月,王真辞别了人世。她是我的好战友。</p><p> 2004年冬天,为了做一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片子,央视的一个摄制组来到南京,希望寻找到一些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他们得知这里有一位老人,当年是新四军的女战士,为了看守新四军的金库,她曾经一个人在渔船上生活了四年。四处打听后,终于在南京平安里17号找到了这位老人。她就是王真,那年已经87岁了。王真本不愿意提起任何关于战争的话题。还是我和朱竹雯说服又说服,她才在我们的陪同下,一起接受了采访。这是王真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采访。王真家太小了,采访就近换到朱竹雯家。片子于2005年8月23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片名为《守望明天》,片子播出时王真已经重病住院了,时常陷入昏迷。可是片子播出当天,她却自始至终都非常清醒。而她的儿子竟然是在看完了片子后才知道母亲曾经有过这番经历。她工作多年的单位也是在片子播出后,才知道自己的单位里还有这么一位抗日英雄。才了解了到王真的这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经历。</p><p> 1938年春天,王真的家乡扬州沦陷了,在扬州城里,进啊出啊,都要给日本鬼子下跪,学也不得上了,工作也根本找不到,就想出来找出路。王真背着家人,一个人悄悄地参加了革命。1938年底她加入了新四军,开始在苏中金库负责极其重要的财经工作。我就是在那里认识她的。</p><p> 那时候我们的肩膀就是新四军金库的保险柜。当时新四军金库的财务人员大多是女同志,像朱竹雯、王真和我,行军时我们背的不是米袋子,而是金条金砖和钞票。在日本鬼子扫荡最严酷的阶段,我们几乎夜夜行军,天天搬家。连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能离开钱袋一步,为了看守好部队的钱财,只能以钱袋为枕头。当时日军对苏中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和清乡,部队的财产没有一个固定的存放场所。那个时候,都是叫女同志背钞票,背金子,因为女同志比较老实,比较可靠、纯洁。当年,我们所在的苏中部队,几乎每个财物人员身上都背着一个二十多斤重的钞票袋子。就这样,部队从未损失过一分钱。</p><p> 随着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壮大,苏中地区的税收也不断增长,钱越来越多,转移越来越不方便了。如何才能寻找到一个固定的场所妥善地存放这些钱财呢?财经部门的同志们费劲了脑筋。这里是东台海域,新四军在当地有着非常稳固的群众基础,部队最终选择了一艘大渔船,决定把整个苏中的金库都转移到渔船上。这些钱全部是供部队用,机关用的。钱多起来后,部队又要打仗又要保护机关,钱多会分散部队的力量,钱上了船,部队就可以减少保护的力量。如果遇上扫荡的情况,装满了钱财的船就只能飘荡在海上,不能靠岸了。</p><p> 那么,究竟应该选择谁来看守这满船的财物呢?领导决定从财务人员中挑选一个同志去看守船只。当时部队里的很多年轻女同志都希望自己能被选上。王真成为最终人选。她老老实实,听话,非常听话,她不提意见,你叫我到哪儿就到哪儿,很多女孩都非常羡慕她。</p><p> 王真上船以后,最受不了的就是晕船。晕得呢,那个船啊,这边摇那边摇,四面地摇起来,人吃不消,就吐,吐得胃里头的黄水都吐出来。浪头那么大,昏头转向,躺下就站不起来,那个胃里头,反正想吃也没办法吃,都吐光了,哪个还想吃什么东西啊。海水涨潮的时候,水就高了,退潮的时候,水就低了,这条船有时就搁浅在沙滩上。钞票嘛,一包一包的包起来,还有金砖、金条,把它们铺平了,人就睡在上面。</p><p> 台风季节,台风来的时候,风大浪高,船老大就让船飘,随它飘。所有的钱都放在渔船的底舱里,上面盖着一层木板。船老大就用钉子把板子钉死了,不准你出来,不准你动,想跑也跑不出来。盖了板子的船像个棺材。海浪打到船上,满船都是水,也没有地方靠,也没有地方躲。就这样,王真的战友们仍在源源不断地将钱背到船上。这些钱保证了前方战士在浴血奋战中没有后顾之忧。</p><p> 从1941年直到1944年,前前后后四年,王真常常上去下来,鬼子不扫荡了,离敌人远一点,就上来,鬼子扫荡了,赶快又下船去。她夜夜与钱共眠。王真在船上看住钞票,船员吃饭她吃饭,船员睡觉她睡觉,下雨把舱门关起来,闷在舱底下。船上的日子,除了吃饭、睡觉,看日出日落,观潮来潮往,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p><p> 王真在船上生活了一年后,传来了她结婚的喜讯。就是在海上,她认识了海防团的一个营长,她的年纪大了,那个营长也不小了,两人年纪都到了规定标准,组织上特别批准他们结婚。海防团的团长,政治处主任啊,在海边那个人家,弄了一桌饭,备了一桌酒,所谓一桌酒,就是来个鸡啊,炒个鸡蛋啊,烧个猪肉,烧个鱼,就完了,就这么多了,那时候没有别的东西,两个背包,他的背包和她的背包,放在一块就合起来了,就成立家庭了。</p><p> 婚礼后在岸上只待了一两天,第三天,王真又回到了船上。而丈夫则随着海防团去前线参加战斗了。结婚以后,王真和丈夫只见过三面。1945年8月,传来了抗战胜利的消息。抗战胜利了,两人总该团聚了吧?然而她却等来了丈夫牺牲的噩耗:就在抗战胜利的前夕,王真的丈夫在攻打兴化的时候牺牲了。这对她简直是晴天霹雳,她本来就是内向型性格,那以后,性格就更内向了。组织上担心性格内向的王真在船上触景生情,就安排她下了船。下船时,满船的钱财一分也没少。正是这满船的金砖、金条、钞票,保证了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对日伪作战的胜利,保证了苏中根据地的民主建设。</p><p> 从那以后,王真不愿再和别人提起她在战争年代的经历,她在船上的经历不要说单位里没人知道,就是她的孩子们也闻所未闻。知道的人只有她当年的战友我和朱竹雯,还有她后来的丈夫言村。他虽比王真小好多岁,却深深了解妻子心中的伤痛,一直小心地呵护着她,从不去触动那块伤疤,对他们的三个孩子也守口如瓶。60多年过去了我们几个老人还是好朋友,时常相聚。</p><p> 王真终于宁静而安祥地走完了她90年的人生之路。但她的形象却总是在我脑中闪现,如她生前一样宁静而安祥。</p><p>(2007年6月29日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