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村坐落在塘湖镇境内,鸦雀山脚下,龙印河畔,离湖北省通城县城18公里,因形似狮子而得名。 季春,记者沿一脉小溪,闻一路花香,来到风景秀丽的塘湖河畔,走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古朴的狮子山村。 狮子山村村前两水相抱,两山对峙,是刘姓发源地之一,居住着2万多刘姓人家,这里曾出了一代名将刘鉴和一代重臣刘绣衣。 据刘氏宗谱记载:宋淳熙元年(1174年)天朗公率子来此结茅为舍,数代耕耘,传至第六世刘鉴当上了欧国公部下宣尉使。 元顺帝二十八年(1361年),刘鉴南征北战,守表州,攻江西,甲辰年(1364年)直捣新涂、邓青山寨,克取层台(今贵州省毕节市层台),丙午年(1368年)正月内,饬依编立队伍,设立千户所授“百户”职事,敕封其“招信校尉”。 继刘鉴之后,刘氏在层台当了十代世袭官。时隔750多年,其后裔来到狮子村认祖归宗,让一代名将魂归故里。 “忠孝名臣刘绣衣,清朝鸣凤真御史。”说的是又一代重臣刘绣衣。 刘绣衣,名仕昌,字时亨,号塘湖,生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举人,甲辰(1424年)科进士,登刑部宽榜,授陕西道监察史,后升任浙江副使,卒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 刘绣衣出生地狮子山大屋,系刘绣衣上辈所造,屋住刘氏一脉。东有假山花园,西有官厅,四巷八阁,错落有致。门前左侧是旗杆石,右边是寄马桩,雄伟壮观,威严显赫,可见刘绣衣当年的地位。 刘氏后裔为纪念这一代名臣,于1994年,2016年,在刘绣衣出生地狮子山大屋重修了“塘湖故里”。 瞻仰塘湖故里,高耸的飞檐,如桅似帆的马头墙仍在,故居门庭几经修葺依然屹立,一对威武的石狮分兵守卫着八字大门口,门庭上题有明朝宣德皇帝御赐的“清朝鸣凤”亲笔题名,笔力千钧;“代天巡狩”的匾额闪闪发光,如日月昭示后人奋进。 “清朝鸣凤”是宣德皇帝赞誉刘绣衣为官清正,能够为朝庭清理朝政,保世间太平。其双亲及妻弟均受皇封,后历代均有州官显宦,皇帝并将乐化改为塘湖以示纪念。 刘绣衣中进士那年,年底进京赴任,提前一天过年,如今,此风俗在刘氏家族中流传至今。 航拍摄狮子村坪头岭。 航拍摄狮子村坪头岭。 跨入故里门庭,踩着明清时条石,拾级而上,漫步大堂,仿佛穿越宋元明历史,大堂全长42米、宽6米,分上中下三厅,九重连贯,上有雕梁画栋,下有石面奇文,大堂两侧一堵堵烧砖墙壁,默然伫立,似乎在缅怀一代名将刘鉴的战功;一扇扇老式木窗,吱吱呀呀,仿佛在诉说一代重臣刘绣衣的清廉。 站在塘湖故里的内堂前,内堂正上方悬挂着刘氏历代祖先图,正中是刘绣衣的画像。 内堂的右侧,有着刘氏后人的家谱石刻,石刻上方悬挂着三幅照片,这三幅照片拍的是刘绣衣上朝朝拜用的象简,审案办案时用的仙德炉,以及一幅象骨象棋,这些文物目前已被有关部门收藏。 睹物思人,这三幅遗物照,见证着刘绣衣在位26年,当巡按理朝政的9500多个日日夜夜,也默默诉说着他严诉讼,斥权奸,斩贪官,平冤案,秉公执法的故事;更再现着他察陕西,按交趾,抚江浙,镇南京,保江安,平安天下的显著功勋。 依依惜别狮子山村,几度回首,塘湖故里门庭上“清朝鸣凤”的亲笔题名,虽历经风雨,至今仍熠熠生辉,昭示着刘氏文武名臣的功绩与日月同光辉。 <b></b> 航拍摄狮子村坪头岭。 狮子村干部。 <p> 航拍摄狮子村坪头岭。</p><p>(作者系湖北通城县委宣传部 咸宁日报特约记者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图片签约摄影师 </p><p> 刘绣衣后裔坪头岭刘建平 13307244300)</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