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老家蒲城常常被人误解,说话粗鲁,嗓门大,所谓“山蒲城”,这里的“山”就有“野蛮”的味道。殊不知蒲城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别的不说,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小吃美食,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民间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有些传说可能连蒲城土著也不一定都知道。<br></h3><h3></h3> <h3></h3><h3></h3><h3>蒲城县地处陕西省中部东侧,渭南市中部,东经 109°20′ 17″~109°54′48″,北纬 34° 44′50″~35°10′30″。东邻澄城县和大荔县,南接临渭区,西依富平县,西北与铜川市印台区接壤,北与白水县毗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 55 千米,南北最大距离 49 千米,总面积 1 583.58 平方千米。蒲城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交接地带。地形以台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分为北原山地、中部台原、洪积扇裙、东部河谷四种类型。 <br></h3><h3><br></h3><h3><br></h3><h3></h3><h3></h3> <h3>蒲城古称“重泉”、“南白水”,是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时间的诞生地,陕西产粮第一大县,被称为酥梨之乡和焰火之乡,周边有唐桥陵、唐泰陵等雄伟的唐代帝王陵墓。蒲城还是国民革命军上将杨虎城和“以尸血谏”道光皇帝的清代名相王鼎的家乡,故有“将相故里”之美誉。
2018年,蒲城县下辖2个街道、15个镇[6],总人口77.8315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0.63亿元。<br></h3> <h3>
相传尧王创世界的时候,天下发了大水,只有此山浮在水面,尧视察民情时,就停在上面,故称浮山。还传说,帝尧体察民情,忽遇大雨,曾在此山避雨,故名尧山。民间又传说,尧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娥皇,小的叫女英,开始二人相处很好,后来住不到一起了。大女喜吃韭菜,小女喜欢吃山蒜,小女手快,抓住山蒜王尧山一撇说:"这是我的地方"。后来,女英一人居此,尧山遍地山蒜。人们称女英为尧山圣母,并为她修祠,永世纪念。<br></h3> <h3></h3><h3>
闯王写血匾的传说
闯王李自成率部路经蒲城,曾在前宜安宁家村的关帝庙小歇。他见庙宇残破,便给老道三百两银子,让其修缮。几年后,闯王东征又路经此地,看到庙宇更加破烂,立即差人找来老道,当场讯问。原来,此人并非虔诚道徒,竟私吞修庙银两,同时,刁野成习,经常欺压百姓,虽证据俱在,却不低头认罪,反而口出狂言,讥讽义军。闯王勃然大怒,“霍”地一声抽出宝剑,寒光一闪,一颗头颅滚落在地,接着割下老道一片袍布,蘸上鲜血,写成了“乾坤正气”一块血匾。<br></h3><h3>
义军走后,百姓被闯王为民除害的凛然正气所感动,给血匾刷了金边黑漆底,悬挂在关帝庙的大殿之上。从此以后,这块血匾象面照妖镜,金辉闪烁,昼夜放光,好人见了胆壮,恶人见了肉跳。<br></h3><h3></h3> <h3>甜水井与甘泉坊的传说
蒲城县县西南方有个村叫甘泉坊,井水咸卤,不能饮用。但附近却有一口水味甘美的井,这口井,始于唐朝,说来还有一段经历。
唐顺宗李诵,因染病在身,无法处理朝政,即位半年,便禅位于宪宗李纯。元和元年,宪宗袭位,立即给朝不保夕的父亲修筑陵墓,墓址选在富平县东北的金瓮山(《资治通鉴》作瓮金山)。半年后,李诵晏驾,唐宪宗亲自扶灵送葬,人马车队行至荆姚以东时,既渴又困,便就地休息。可是,这一带水味咸卤,无法饮用。方士柳泌,善察地形,观看风水,回报宪宗说:“臣看此地有异水,陛下可令人掘之。”说也奇怪,果得清冽透澈、甘甜味美的泉水。宪宗奇之,命名“甘泉”。从此,这里的群众都从这口井汲水饮用,称这口井为“甜水井”。历代相传,便成了地名。清康熙年间所立《甜水井碑记》载有其事。<br></h3> <h3></h3><h3>
传说之┈┈椽头蒸馍
“蒲城的蒸馍拿秤称”,这句话几乎妇孺皆知。蒲城生产小麦,农业自古占绝对比重,吃馍、吃面是基本饮食特点。尤其椽头蒸馍久负盛名。它又特定地区的麦子,特定的石磨磨成的上等面,特定的井水和面,用杠子高压面团,再搓成粗条,刀切成馒头不用整形,故因其形状好似盖房子的椽条头得名。椽头馍面很硬,有劲道,嚼起来带劲,就放不裂缝不炸皮,在过去常作为外出人们必备的干粮。</h3><h3>以往县城里卖椽头蒸馍,最出名的要数姓邵、姓林两家。姓邵的是祖传,卖了多少代。那时他们都是自家磨面,用石磨子,选上等小麦,以县内尧山以南,而且是苜蓿茬口的为最佳;先淘净、擦干,入瓮一天,Pl咬粒酥时再磨;去掉土泥气味大的头道粉不用,专用二至五道好粉。天天半夜起来做馍,大杠子压了,小杠子又压。那案板紧贴的墙上,打有一个洞,专门用来支撑压面杠,压杠子时,人坐在外边一头,使出全身力气挤压那面团,一遍又一遍,干得浑身是汗。切成圆锥体馍形后,大头向下,置于热炕上,加盖棉被,待自下而上发过原体高的一半时,将小头朝下继续发,发成圆柱体后上笼,用大火蒸熟。他们的馍就是好,不用出门,不须吆喝,很快就卖完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蒲城椽头蒸馍所以珍贵,同做馍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分不开。
蒲城椽头蒸馍的历史,有说百余年的,有说二百多年的。还有一种传说,唐王朝在蒲城葬有五个皇帝,其时春秋祭祀,都献馒头。又传说因唐书法家李伯海曾为皇帝陪葬墓书写碑文,立于蒲城北刘村,历代官员名流,多有专程前来欣赏、临摩和拓取这碑文的。北刘村距县城十几里,往来人等多有品尝和带走蒲城蒸馍的。这些虽非正史,但也可看出,很久很久以来,蒲城蒸馍就是做得好。<br></h3><h3></h3> <h3>
王鼎:奇耻励志,功成豁达的故事
王鼎幼年时,家境贫寒,食不饱腹,衣不蔽身。一天家中断炊,他到邻家赊面,走了几家都遭白眼。最后到了当铺巷一个面坊,苦苦哀求,掌柜才称了半斤面给他。王鼎非常气愤,回到家中,在每页书上都写了“半斤面”三个字。
立志不忘奇耻大辱,以激励上进。后来王鼎终于考中了进士。
王鼎气度豁达,不记前嫌,以后回家招待乡亲时,还亲自上门请那个面坊掌柜赴宴。<br></h3> <h3>
秤锤夹辣子的传说
蒲城人说话冲,老话叫爱顶楞。可倔人往往心善,话糙理不糙,这不,下面这个传说就是弘扬孝道,教人弃恶从善的。
有个年已七十岁的老人,给儿子娶了媳妇,心想,媳妇一定会孝敬他。谁知才过一年,就遭媳妇嫌弃。有一天吃饭,小两口捞干面条吃,把稀汤面端给老人。老人说:“稀糊糊,尽汤没面。”媳妇说:“面多了,怕你好吃难克化。”老人说:“你把秤锤蒸熟看我克化得了?”第二天,媳妇蒸馍时真的给笼里蒸了个秤锤,吃饭时给老人端去,说:“秤锤蒸熟了,吃吧!”老人听了,慢声慢气地说:“你把掰开,给我夹上些辣子我再吃。”这话一下把媳妇说傻了。以后,媳妇见公公不好欺侮,态度便好了起来。<br></h3> <h3></h3><h3>
传说之┈┈盘龙异石
清代的千家桥西,今属罕井镇,颇有名声。村北城隍庙别具一格。东头城墙上的一棵茶树,可谓一景:树干碗口粗细,六、七尺高,弯弯曲曲,枝节交错,状如盘龙;而城墩下的一块石头却真奇异,一米多高,一抱来粗,远看象狮子,有头有脚,有眼有嘴,无凿刻痕迹,完全是天然形成。顶部刻有“光绪元年”四字。据当地人说,这就是被誉为蒲城八景之一的“盘龙异石”。
此景是怎样来的呢?茶树可以是自然生长,而异石的来历则众说纷纭。
有人说,这是发大水从桥西村北的蟠龙冲下来的,从而得名,似乎有几分道理;又听老人们讲,这是一颗陨石从天而降,不能说不可能,方圆几十里没有这样质地的石头;有的人说得更神乎其神,说这是一只成了精的狮子,在桥西村的油坊偷油喝,人们晚上发现后打断了一条腿,后来也就上不了山蹲在这里了。所以过去的硬轱辘车从此地经过时,都便抽出油葫芦里的抹子,给它嘴里抹上一把,大概是可怜它吧。要是你不抹油,你的车就会迷路耍麻达。所以它嘴里常常是油乎乎的,而且一直延续到前几年
不光它的来历神奇,而更奇怪的是这石头竟是一个人的干大(义父)。这是真人真事,有名有姓。
那一年大年三十的黎明,罕井西场大财东的宝贝儿子樊祥娃出生满月了,是个独生子。按风俗要撞道,给娃认干大。父抱子出门在村里转了一圈,怪!没见一个人。后来就顺路走,希望在大路上能碰见一个,但往西一直走到桥西的涝池岸,还没见一个人影。这时娃哭了起来,财东再向前一看,嘿!这不是个干大在路边蹲着嘛!走近后刚想说话问候,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好!好!好!是块石头也罢,撵到这儿了,你说有啥办法?”财东自言自地说。从此,樊祥娃有了干大,长大后,每年四时八节,总要提上点心、白馍,来给石头干大献礼<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