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九月:不负韶华,不负春秋

那年花开……

<h3><b><font color="#ed2308"> 01 八月还剩下最后一个星期时,红蓼如星星之火般已经燎燃了半个后院。 红红的,谷物状的花穗,穿插在体态庞杂的枝枝叉叉间,越是拼命力争上游,花穗的腰身越是呈现出一种妖娆的弯度。 我在欣赏它们时,总是忘了蚊虫的叮咬,当感觉到裸露在外部的肢体痛痒不堪时,已经来不及遏制一片红肿了。这是整个八月留给我的最后的一抹鲜红的记忆。 世界以痛吻我,我必报之以歌。带着八月的吻痕,我继续上路。 此刻我已经顺着八月所剩无几的台阶拾级而上,像小时候蹦踏着青石板过河上岸一样,衔接它的是被天南海北纷至沓来的学子们拥趸的又一个渡口——九月。 02 每年都会再见九月,如同每年都能遇见秋天一样。遇见,是一种意外也或许是个期待。遇见的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遇见后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我很喜欢这句话,冷遇到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就有了岁月;男遇见女,就有了生命。 就像此刻,八月遇见九月,就有了别离或是重逢。 那些准备步入小学堂的幼儿,从此要告别懵懂暗昧的孩提时代;小学步入中学的少年,从此要告别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涩岁月;中学步入大学的青少,从此要告别了题海泛舟,上下求索的无悔青春;从小社会步入大社会的青年才俊,从此要彻底告别学海书山,各显神通的茫茫生涯;还有,那些久别是为了重逢的回归者,终要在各行各业知行合一,各尽其才。 03 此刻,我站在八月堤岸的末端,又见九月。 如同面临人生的许多第一次,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的时刻。 想象着空气里似乎夹杂着一抹秋意渐凉般的萧瑟感还有一丝敢问路在何方的惶惑感。不论是学业、事业还是家业在何抉何从时,总有人对世界和人生抱以疑虑和不安。但那些第一次与我渐行渐远。 经历了生命中几十个秋天,九月已似一首熟悉的老歌,年年如此,在我心里重复着一首不变的旋律。 我因又要与九月同行内心反而波恬浪静,习焉不察。我哼唱着它的曲调与那些流进又流出我生命里的孩子、朋友、同学、家人一起迈向九月的栈桥。 既然走出八月,就不愿再回头。任身后花穗迎秋结晚红,园林清淡更西风,继续前行就好。 04 《朗读者》第一季董卿常念叨的一句是:行有道,达天下。 只要行走在路上必会通达一方。但要像孔子所言: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既然选择上路,就要知道为何而出发,更要知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又见九月,迈向它的渡口前,必会有人踯躅不前,必会有人阔步向前;必会有人对它迷茫若失,必会有人对它执念不改。无论我们做出什么决定,谁也不能僭越九月去看深秋的红枫。或是走回春天,看草木蔓长,杨柳拂堤。 就算前面是断桥,也要为了一种可能趟过去,即便溺水三千,也是一瓢饮的孤勇。 走进九月的渡口,就意味着没有回头路。路上有友情、爱情、亲情相伴周围,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路相携,执手到老。 人生的路上,“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有时我们何不这样自遣一下,只管做自己该做的,行自己当行的。 见了九月又会见十月,还会有十一月、十二月……人生如斯。</font></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