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繁忙的工作一起修行 ——《教学勇气》读后

阿尔泰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在一个读书群无意中知道《教学勇气》这本书,速购之。拿到书翻开后,很多时候心却游离于书外,原因是:之前听说这本书内容比较深奥,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的老师,也很难读得懂,因此产生了畏读心理,再加上一学期忙忙碌碌,所以到现在都没有读完这本书。尽管这本书难读,我却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理解“教师与学生的内心的恐惧”,我想了解“有问题背景的学生”……可才疏学浅、领悟力有限,只能对这本书谈一点我粗略的感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在这个浮躁而喧嚣的时代,表现于教育教学,就是大多热衷于所谓“立竿见影”的教学技巧,而对自己内心真正的呼声不屑一顾。《教学勇气》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关注教师的心灵,为我们开了一贴镇静剂和清凉剂,提醒我们:真正的教学不假外求,它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我将其中部分精彩论述摘编出来,写下些许感悟,与各位分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望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不“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根本不会想认真读这种书,不会去想改变自我,这样的书不会引起她(他)的共鸣。</font></h3> 一、认同自身以求完整<br>&nbsp; &nbsp; &nbsp;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吸引了我并让我有所思考,“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其中,“自身认同是使我成其为我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而自身完整是指作为整体的我的自身完整协调与生机勃勃,它是通过自身认同中各种力量的不同方式的联合而达到。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帕尔默讲了引起教师困惑的三个主要原因:认识学科、认识学生、认识自我。“首先,我们教授的学科是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全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罗门的智慧。”第三个原因:“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而就优秀教师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的重要的”。同时阐述三者的关系,强调了认识自我的必要性。“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自身认同”是《教学勇气》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完整、不分离的自身认同既是优秀教学的源泉又是优秀教学核心的整合状态。只有当教师能够真实地倾听自我,能够自如地与自我内心对话交流,能够清楚地把握自我的个性和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教师的生命意识才会觉醒,才会对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随时慷慨地向学生敞开其内心的精神生活,才能够真正注意并尊重和回应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引领他们编织起心灵世界。而自身完整与自身认同又是密不可分的。个体通过对自身认同中的工作与各种联系进行整合,可以提高自身完整。书中的几个主要概念如共同体、恐惧和分离等,都是基于上述概念展开论述的。同时,书中有关章节还从两个方面对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即与启发、引导我们的心灵导师相遇和与选择了我们的学科相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反思中,我们发现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帕尔默告诉我们,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帕尔墨说“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为人师的我的意识。”这基于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只有当我们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的行动从此有了方向,我们可以凌驾于我们的行动之上来审视自己的行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而作为自身完整的一个整体的人来说,其特点体现在个体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的内在联系中。“它们(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是伴随我们一生的、熟悉的奇妙感悟,是只能偶尔在我们的视野的边缘捕捉到的、言语难以表述的真实”。自身完整要求我们识别那些能整合到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书写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自我。自我是有待开发的资源,自我是有待实现的潜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读读《教学勇气》,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回顾一下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寒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给予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font></h3> 二、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br>&nbsp; &nbsp; &nbsp; 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帕尔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但我却不能完全理解,更不能说出自己的多少感悟,只是对书中一些重要的观点有比较深的印象而已。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少数人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前文已述),如果一项工作是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经常故意漠视心灵发出的声音,结果心灵变得缄口,对待心灵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问询,而是平和、快乐地聆听。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这是读此书后我最大的收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帕尔默说,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学方式。他的话给我们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我们要找回自己,慢慢找回自己,哪怕很艰难。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想着怎样照搬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中来。也许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问题了。我们要自觉地去寻找,学习去寻找。这段寻找的路肯定很漫长,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必须去。作为老师,我们唯恐告诉学生的不够多,唯恐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足够的信息,唯恐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我们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挤掉,因为我们怕浪费时间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学习任务是什么?是一本教科书,是几本教辅资料上的习题?我们很多老师就是处于这样兢兢业业的负责中。高明的教师不会把满满一本书一页页灌给学生,而是选取典型的素材,让学生去发现本质的规律,从“一粒沙”中去看世界。</font></h3> 三、不畏恐惧,找到自我<br>&nbsp; &nbsp; &nbsp; 读这本书,可吹醒了我们沉睡的心灵,吹起了我们曾经失落的教学勇气。<br>&nbsp; &nbsp; &nbsp; 当今的教育中,处处感受到这种痛苦: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而一位内心分裂的教师——这种分裂,即脱离了学科、学生、同事和自己人格的完整性——使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可能会失败。因此,教学方法虽然重要,但也只是获得有效教学的次要因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到底有多少教师将他们自己的痛苦加诸于学生?这种痛苦就是来自于:他们正在做的事从来不是,或不再是他们真正倾心的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帕尔默给予了我勇气。“不要害怕”,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时,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所以老师们在遇到教学上的问题时,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认为你和学生间年龄差距的代沟无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学生就是不会听”的恐惧。其实,试着用同理心和缓地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根源和深植于教师心中的担忧,就能用更清明的眼光看待教学上遇到的挫折,许多问题也就随着你新的视觉发掘出更合适的改善方法。剥去世俗的外衣,挣脱外在的羁绊,教师自我回归本位,教学返回本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确实,身为老师,热爱教育工作、为学生奉献心力,却不免会遇到挫折。有时候,学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顽皮吵闹的可以,这时就开始令人怀疑自己的权威性和领导能力﹔认真准备教材、用心教学,学生却直说不了解,又令人开始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失去信心。这些恐惧会把心中的我逐渐瓦解,原本能上的有声有色的课也因此变的有气无力,很难让学生喜欢学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教师以职业要求回应生命之需。教师品尝着职业价值,感悟着生命真谛,教师拥有了职业幸福感。前进的路上,还会畏惧那种种难以名状的苦难吗?纵然,我们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当教师、学生、学科、家长、社区结成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网络时,凝聚的合力会远远大于外部所给予我们的磨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当教师找回了真心真我,教师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开放曾经害羞的课堂;教师以开放的心灵聆听多种声音的激荡与碰撞。于是,一颗真实、开放的心灵,为教师树立了能在学生内心默契共鸣的教学威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文章部分内容摘自知乎和网友观点,如有冒犯,请联系。)</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