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活法又如何之林黛玉 (原创)

丰收果实

<h3>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h3> <h3>枉凝眉</h3><h3>清代 · 曹雪芹</h3><h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h3><h3>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h3><h3>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h3><h3>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h3><h3>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h3><h3>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h3> <h3>  《唐多令》 林黛玉</h3><h3>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球。 漂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h3><h3>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 凭尔去,忍淹留!</h3> <h3> 换个活法又如何之林黛玉</h3><h3> 黛玉妙玉太相似</h3><h3> 林黛玉是《红楼梦》着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她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外祖母家,虽然才华横溢,但多愁善感。虽与贾宝玉两情相悦,但却得不到封建家长的认可,终日以泪洗面,终于抵不过“风刀霜剑严相逼”,为情所伤,泪尽而逝。</h3><h3> 重读《红楼梦》,总觉得黛玉妙玉虽是两个人,并且年龄也有别,(妙玉在进大观园时十八岁,黛玉当时只有十一二岁。)但她们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作者故意使的障眼法,以显示林黛玉的另一种命运。 她们籍贯一样——林黛玉“本贯姑苏人氏” (第二回)。妙玉“本是苏州人氏” (第十八回)。姑苏就是苏州。</h3><h3> 她们出身一样——林黛玉“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第二回)。妙玉“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第十八回)。她们遭遇一样——都是“自小多病”,父母双亡。都寄人篱下。她们性情一样——都聪明俊秀,心志高洁,孤芳自赏。书中对黛玉的评价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第五回)。宝玉对妙玉的评价是“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第六十三回)。</h3><h3> 她们才情一样——都有超众的才气并擅长诗词,真可谓“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h3><h3> 她们爱恋的对象一样——都深爱着宝玉,也都被宝玉所爱慕。甚甚至她们对刘姥姥的态度也惊人的相似——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贾母兴师动众地带了姑娘媳妇陪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栊翠庵,那成窑的茶杯“只为刘姥姥吃了,就嫌脏不要了”。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里,林黛玉笑道:“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到惜春画大观园图,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黛玉一面笑的两手捧着胸口,一面说道: “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惹得众人越发哄然大笑起来,以致湘云全身伏在椅子背儿上大笑,连人带椅都歪倒了。妙玉来大观园前“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黛玉到贾府是带着奶娘,还有一个丫鬟雪雁,又何其相似。</h3><h3> 还有就是她们都有一段出家情结。妙玉因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 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黛玉初到荣府,自述“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偏黛玉又是父母早亡,寄居在贾府,所见都是亲戚,整日以泪洗面,岂有好的道理?</h3><h3> 如果林黛玉当初听了和尚的话出了家,是不是就能改变她在贾府不幸的命运呢?妙玉的结局就是答案。因为在那样的社会,侯门小姐都难以逃脱厄运,更何况一个出了家的女尼?只要看看鲁迅笔下的阿Q是如何调戏小尼姑的就可知一二。并且,因为有病才入了空门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割舍人间真情,做到四大皆空的,她一定会被情所困,经受精神的折磨。妙玉入了空门,不依然恋着宝玉吗?“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h3><h3> 尽管黛玉妙玉有如此多的相同之处,但毕竟她们同在金陵十二钗中,并且两人有很多的交往,说作者写妙玉是为了展示林黛玉的另一种命运似乎说不太通。近日在网上读到了祝秉权的诗句“妙玉本姓林,黛玉化身。妙黛原来是一人。”说“黛玉和妙玉,算得是知己;这两块玉,可说是一心而分两身。”才知道有这种想法的不只自己一人。不过这种写法与同是写一个人的两种命运的甄贾宝玉又有不同罢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