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方式之“靠课堂探究实践”———数学组新学期培训小记

JS

<h3><br></h3><h3>暑去凉来夏色收,已秋色,徒留一扇新凉。</h3><h3>开学季,汇集一堂,共研同思研讨忙。</h3> <h3>8月31日上午,在马德虎主任的带领下,全体数学组教师开展新学期第一次培训,为接下来的实践和努力引领方向</h3><h3>新学期,数学组更明确了严抓工作各个环节,规范管理,注重细节。为了使说学数学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找到优化路径,让研究有更新的进展和成果,马主任抛砖引玉,提出:教师要知晓在教学中如何组织学习过程,如何在时间和空间维度设计早读课程等新思路。<br></h3> <h3><br></h3><h3>教师不仅要反复运用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能够适应多样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儿童实际,跟上日新月异的教育学术知识的变化,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终身学习者。</h3><h3>这种要求意味着,“教的专家”时代已经结束。</h3><h3>佐藤学界定“学的专家”应当具备的能力,即“教师的能力=娴熟手工者的能力+教育专家的能力”,具备三个基本特质:</h3><h3>第一,娴熟手工者的技能=艺术创作的技巧和矜持(自豪感)=基于模仿和边看边学而获得的能力(学徒制学习)。</h3><h3>第二,专家的能力=知性判断、伦理和自律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基于探究与经验而获得=案例研究。</h3><h3>第三,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同僚性的建构,将娴熟的医生的特点(细致)和专业性(知性与责任)的精髓集于一身。</h3><h3><br></h3> <h3>教师的成长靠课堂研究的实践,而“案例研究”便是课堂研究的基本方式。研究性早读是具有可行性操作的实践意义,渗透性的培养小学数学的十大核心概念。例如从一年级可以开始的“枚举法”“数感”等思维训练</h3><h3><br></h3><h3><br></h3><h3></h3> <h3>案例研究作为教师的基本学习方式,具有以下意义:</h3><h3>第一,教学观摩的意义。走进同事的课堂,观察同事的教学现场,并通过与同事的讨论,认识自己与他人教学见解的异同,从而学会如何把握儿童的学习与教材,如何作出应对等实践性知识和行为理论。</h3><h3>第二,教学切磋的意义。这里的切磋教学是指开放自己的课堂,并借助与同事的切磋,对照同事的言说,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班级学生的学习,进而发现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育信念。</h3><h3>第三,教学合作的意义。借助教师之间共同探讨“课堂愿景”的教学创造,分享各自的教育智慧,领略课堂氛围之类的非语言侧面乃至师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共振与共鸣。</h3><h3>教师的成长是在教学创造中实现的,教师之间彼此开放课堂,分享各自的经验,是提升教师素养不可或缺的行为。案例研究将一步一个脚印地引领学校现场的教师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从而实现“说学数学”质的飞跃。</h3> <h3>&nbsp;“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反思就是寻找意义确认意义,未经反思,就是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那么意义在哪里?对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不一样的,但都是应该去思考的。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说中学,学中说,通过“说学”通过“数学”走向外部世界,也走向内心世界。成为真正意义上教师,成就真正意义上的学生。</h3>

教师

教学

课堂

意义

数学组

同事

新学期

说学

学习

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