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作业

蓝天后面是白云

<h3>  1924年5月, 孙中山在广东省黄埔岛兴学讲武,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特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代表,总教官为何应钦,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校务委员荣聘戴传贤、吴敬恒、冯玉祥、阎锡山、何应钦、程潜、李宗仁、白崇禧、陈诚、龙云等10人。国共的高级将领,大部分出自黄埔军校一期至六期。因此,狭义的黄埔军校,也是指第一期至第六期。之后的黄埔军校,因为距离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刻较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刻生长,升至高级将领的较少。</h3><h3>黄埔军校1924年成立,5月招生第一期入学,共计学员499人。11月毕业,合格者456人。后由湘军讲武学堂158学员及四川送来的20多人并入黄埔一期,总计毕业生645人。</h3><h3>这些学员的大多数人成为之后二十多年来国共争霸中的重要角色,所出名将数不胜数。国民党方面有宋希濂、陈明仁、黄杰、郑作民、胡宗南、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贺衷寒等等。共产党方面有蒋先云、金佛庄、、李之龙、王一飞、左权、徐向前、陈赓、周士弟、王尔涿,宣侠父等等。</h3><h3>第二期:郑介民、邱清泉、覃异之、周逸群、卢德铭、余洒度、聂绀。</h3><h3>第三期:王耀武、戴安澜、黄公略、方先觉、李天霞、陈奇涵、郭化若、康泽。</h3><h3>第四期:林彪、张灵甫、谢晋元、胡琏、李弥、刘玉章、赖传湘、高魁元、文强、</h3><h3>第五期:许光达、赵尚志、陶铸、宋时轮、杨至成、郭汝瑰、廖运周、郑庭笈。</h3><h3>第六期:罗瑞卿、戴笠、张宗逊、陈伯钧、廖耀湘、孙明瑾、程子华、臧克家</h3><h3><br></h3><h3>   俞济时人物简介:</h3><h3>  俞济时(1904—1990),字良桢,号邦梁、济士,浙江奉化县城奉南村人。投身到族叔、黄埔军官学校军需处长俞飞鹏处,得保荐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任蒋介石侍卫。1942年任蒋介石侍卫长,后任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期间,随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抗战胜利后,历任国民政府参军处军务局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干事、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总统府第三局局长。1949年去台湾,历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总务主任、侍卫长,1990年逝于台北。</h3><h3>  1904年生于浙江奉化。</h3><h3>  1924年入黄埔一期,曾担任北伐军总司令随护。</h3><h3>  1931年任南京警备司令,讨伐阎锡山、冯玉祥,因而被蒋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勋章。</h3><h3>  1934年任赣浙皖闽追剿纵队司令,与红军激战49天,生俘苏维埃主席方志敏,被蒋介石授予二等宝鼎勋章。</h3><h3>  1937年淞沪会战时为第74军军长,开赴上海。"一二八"庙行镇之役,歼灭日军10倍,扬名国际,日军称为"中国第一战将"的名号。</h3><h3>  1939年奉调参与南昌会战,南昌收复后,率74军攻克高安。</h3><h3>  1942年调任蒋介石侍卫长,</h3><h3>  1943年随蒋出席开罗会议。</h3><h3>  1945年美国总统为俞济时颁赠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自由勋章。</h3><h3>  1946年随蒋赴台北主持台湾光复周年纪念大会,记录下台湾在日本50年殖民的苦难。</h3><h3>  1948年获上将军衔。去台后,俞济时聘为战略顾问及总统府第二局局长,兼管官邸内务及警卫勤务。</h3><h3>  1956年蒋介石批准俞济时休养(时年53 岁,实为退休),颐养天年。</h3><h3>  英雄事迹:</h3><h3>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88师师长俞济时就致电蒋中正,主动请缨,要求前往上海增援 。面对自己的亲信爱将的杀敌请求,蒋中正喜在心头,他回复说,贵师行动要听何部长命令,如果运沪作战,务希奋勇自强,以保荣誉。随着第五军成军,俞济时的88师归于张治中的辖制,挥师沪上 。俞济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庙行血战,88师防线被突破,俞济时亲率部队,杀上阵前,腹部受了重伤,肠子穿孔 。由此,俞济时也获得了国民革命军的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作为蒋介石的亲信和一名师长,亲自上阵杀敌,不可谓不英勇 ,十大名将中有他一席一点也不为过。</h3><h3><br></h3><h3> 红军长征的小故事: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h3><h3>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h3><h3>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h3><h3>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h3><h3> 红军长征的小故事:</h3><h3>红军长征的小故事: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h3><h3>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h3><h3>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h3><h3>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h3><h3>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h3><h3>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h3><h3>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h3><h3> 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h3><h3>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h3><h3>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h3><h3>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h3>

小董

俞济时

红军

班长

蒋介石

干粮

同志

草地

一滚

谢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