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h3><h3><b><i> “知足之村”——常乐</i></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文/诗村人</i></b></h3><h3>
常乐村位于高平市河西镇东两公里处,地处丹河平川和丘陵衔接地带。村西是一马平川的开阔地,村东和村北是连绵起伏的黄土丘陵,很久以前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常乐村現有村民一千多人,耕地1600亩。G55高速公路、太焦高铁从村东穿过,长晋二级路从村西经过,村西口和仙井、河西村有宽阔的大道相连,经河西桥与207国道衔接,距离新建的高平高铁站也很近,交通十分便利。2016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公布常乐村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常乐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是当之无愧的。2002年在村北土岭上曾出土过两块汉代精美“琴砖”,琴砖长126厘米,宽32厘米,厚17厘米,上面有密集的几何图案,用东西敲打砖面时可发出不同的声音,是目前高平市发现的最大的砖。村中保留有永宁寺、玉皇庙、关帝庙、三官庙等古寺庙,还有九座较为完整的清代民居。
永宁寺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院,据寺中碑文记载,始建于唐咸亨年间,金、元、明、清屡有重修。寺院中現存有明代石碑三块,为我们了解永宁寺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金阙宫(玉皇庙)是一处本土道教庙宇,两进院落,二进院正殿供奉玉皇大帝。关帝庙位于旧村中心,村委会办公楼西侧,一进院落,正殿面阔三间,东西耳殿各三间,悬山顶,筒板布瓦,青灰脊饰,东西厢房各六间,山门上有倒座戏台,現存建筑为清代遗构。</h3><h3> 在九座清代民居中,李家高楼老院是一处很独特的建筑,以六座四层高楼著称,但现存只有四座。因常年有鸽子栖息于高楼上,村民们俗称之为“鸽楼”。高楼院为两进院落,正门开在主院西北方的厦地位置,一进院正房三间二层,东西耳房两间四层,属双插花楼风格,东西厢房各三间两层,院中原有一过厅,过厅两边各有一座四层高的望楼,二进院落东西各有三间两层厢房,南房为三间两层,它的东西两侧也各有一座四层高的望楼。东南一小跨院是厕所所在,西南望楼一层后墙留一小圆券门。所有的门窗都有雕刻精美的砂岩压窗石和门楣,两院中间的过厅已不复存在。一进院西北和东北的插花楼不知什么时候被拆除了上半截,改为两层,剩下的四座望楼在旧村中如鹤立鸡群,虽然高楼屋顶已破败残损,但仍显得雄伟壮观,十分抢眼。登楼远眺,丹河平川和四周山峰尽收眼底。宅院的原主人有怎样的身份和地位,村民们已说不上来,只是说村中最年长的老人也不知道此院的历史。双插花楼在高平古村落中也十分常见,如陈区镇石村、原村乡上、下马游等村均可见到,类似于明代官帽的造型,中间低两边高,两边的高楼像明代官帽两边的两朵花,所以叫双插花楼。修建这种风格的住宅,一般是家中出过中举之人,常乐李家一定出过通过科举入仕之人,清代的碑记中李氏一族就有邑庠生、岁贡生、太学生等头衔,高楼院也有人称其为贡元院,但贡元的身份已难考证。
河西一带的百姓俗称此村为“香炉”村。相传二仙娘娘从河西苏庄的圣姑庙往西李门南面的二仙岭搬迁时,夜里给周围村子里有牲畜的家户托梦,说要借用牲口车辆帮助搬运,搬迁过程中,一辆马车行至野后坡时,不慎从车上掉下一个石头香炉,第二天看稀罕的人都说这是天意,是老天赐给他们的,于是便有人带头集资在石头香炉北边修建了一座庙,名叫“金阙宫”,也就是现在的玉皇庙。人们倚庙建村,庙前的香炉因是神仙所遗,很有灵气,烧香的络绎不绝。玉皇庙的旁边是北通官庄、米山,南下上、下城公的大路,周围松柏成荫,过往的行人客商走累了便坐在树荫下歇歇脚,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村叫“香炉村”。
《高平地名志》记载,“常乐地处平川,位于县城南8.5公里处。为常乐村民委员会驻地。 原名断岗村(有碑文记载),为地处岭下,山岗到此中断之意。后改为香炉村。香炉村的由来是:古时该村古庙前松柏成荫,有一石头香炉放在树下,一些搞贩运的人们常常到此歇脚。村因物而得名,故称香炉。现在为何又叫常乐呢?其由来是:历来该村就有高低跷、扛妆(桩)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耍乐,每逢过节和古庙会,都要去助兴,在附近很有名声。为描绘此种欢乐情景,又改村名为常乐。”
常乐村名果真是由“香炉”改来的吗?其实不然。称“香炉”村只出現在清道光三年勒石的《䃼修永宁寺碑记》中,曰:“吾乡居泫城之南二十里许,负岭列屋,茂树周遮,或曰常乐村、或曰香炉村。”事实上,常乐村名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高平河西镇崇明寺中勒石于北宋淳化二年(991)的《创修敕赐圣佛山崇明之寺记》碑阴有“常乐村邑人焦进、郭茷……”的文字记载。河西三嵕庙内的北宋政和年间题记上也有“常乐”村名。米山定林寺里金代碑文记载,当时的大主持就是常乐村人。</h3><h3> 勒石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重修永宁寺碑记》曰:“邑东南二十三里,囗(山)环㠎嶫,崇阜断岗,村曰常安。”由此也可知《高平地名志》中所记载的“原名断岗”属碑文断句错误导致,不足取信。永宁寺中勒石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的《重修永宁寺碑记》中记载,“高平县二十八都常安里东有常乐村居住善人李朝阳、李朝凤,纠领为首,创立钟楼、三门两座,各人善施资财,永为记耳。”由这些古代碑文记载不难看出,从北宋到明,一直叫“常乐”,并且在明代属高平县二十八都常安里。在清道光三年的《补修永宁寺碑记》才有了“或曰常乐村,或曰香炉村。”可以说先有“常乐”之名,后有“香炉”之名。
“常乐”怎么变为“香炉(乐)”的呢?其实是旧时高平当地的一些方言使然,如“北”读音“不”,“南”读音“朗”,“常”读音“香”,例如:城不(北)、巿不(北)街,朗(南)公山,朗(南)屋,香(常)家沟,香(常)庄。由此可见,此村名经历了“常乐一香乐一香炉”的演变,因“石香炉”而得名的故事仅是一些文人,或者想像力丰富的村民杜撰出来的。
常乐村古代的自然环境有多美呢?我们不妨借用清道光年间常乐村纠首人李闲撰写的碑文了解一下。
“吾乡居泫城之南二十里许,负岭列屋,茂树周遮,或曰常乐村、或曰香炉村。村之东波光荡漾,扣舷声时闻者,莲花池也。池上台高数尺,庙貌巍然则永宁寺也。”“试登楼四望,莒山笼葱,游仙悬壶,诸山了然在目。凭窗一眺,而虫鱼,草木,鸟兽之状,悉献媚焉,未尝不欣然,兴曰猗欤,休哉,举夫所谓石室之朝霞,羊头之夕照,丹水之绿波,金峰之夜月,号为邑之盛景者,乃皆不过乎,是斯诚高邑之胜地,常乐村之雄镇也,所最宜人情者,时值炎暑池莲盛开,驾小一叶之扁舟,游数亩之荷市,荡漾于波涛之间,出没于烟云之际,宛然如潇湘,洞庭中,虽巨细攸殊,而其乐则一但在人意会之耳,嗟夫!”</h3><h3> 村东的一方水塘竟被比作潇湘洞庭!由此文可管窥常乐村民豁达开朗、知足常乐的性格。
我认为,常乐村很早以前曾用过“常安”作名字,后作为“常安里”的名字,为了区别常安里和常安村,村里文人便借用“知足常乐”这一典故而将村名更改为“常乐”,并且“安、乐”二字常联起来用。
《列子》记载了一段孔子与荣启期不期而遇的故事 。荣启期,(前571—前474年),字昌伯,春秋时隐士。
孔子游泰山 ,偶遇鹿裘带索 ,鼓琴而歌的荣启期 怡然自得 。孔子奇 ,问到:“先生何乐耶 ?”荣启期回答:“吾乐甚多:天生万物 ,人为贵 ,吾得为人 ,一乐也;男女之别 ,男为尊 ,吾得为男 ,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 ,吾行年九十矣 ,三乐也 。”
孔子折服 他的乐观豁达 ,赞叹道:“先生高见 。如遇盛世明主 ,定能成就不世之功 ,如此终老山野 ,仍不免遗憾 。”荣启期抢白道:“贫者士之常 ,死者人之常 ,居常以待终 ,何不乐耶 。”
意思是:古往今来 ,寒门学子如过江之卿 ,能施展抱负 ,有所作为的却是少数 。贫穷是学子们的常态 ,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 ,我居常态而待终老 ,有什么可遗憾的 。成语“知足常乐”由此而来 。
常乐村的人非常喜欢文化娱乐活动,村里有秧歌班,演出的剧目有“断桥”等。还有旱船、扛桩等耍乐,每逢过节和庙会都要去演出助兴,在方圆几十里很有名气。剪纸艺术曾在高平,乃至全国远近闻名。 2010年,该村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并组织群众开展篮球、羽毛球、拔河比赛等。在党的领导下,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借助这一吉祥的村名,常乐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h3><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