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10年8月28日</p><p>两个博物馆。</p><p>拉穆博物馆上午参观两个博物馆,一个是拉穆博物馆,一个是民居博物馆。</p><p>拉穆博物馆座落在靠海的街道内侧,面向大海。面积不算大共三个楼层,其中展区主要在一、二层,展览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分三个部分:</p><p>第一部分为民俗部分,介绍了第一部分为民俗部分,介绍了当地民俗,主要是斯瓦西里人民俗。斯瓦西里人是公元九、十世纪北下的阿拉伯人和当地人的混合,说斯瓦西里语,信伊斯兰教。经济生活:早期主要品海洋贸易,近代以种植业为主,有椰树、玉米、烟叶等,兼有捕魚业,近些年旅游业是重要经济来源,家畜有牛、羊、、驴、鸡等,有狗但很少。以上有些是我的个人观察,可能有误。</p><p>展示的内容包括厕所、门厅石椅、服饰、陶器木器、雕刻、乐器等。</p><p>其中厕所最吸引人们的眼球。斯瓦西里人用的厕所十分复杂,首先是男女分用,一家人也是如此。男人厕所有便坑、洗手盆、洗浴池等。便坑口部呈方孔,很小,约20厘米见方。我们在考古发掘时出土过一些厕所,知道坑很深,也很大,深约3米左右,直径也近2米,里面石块垒壁。洗手盆是便后洗手的,洗浴池是用来洁身的,有的里面还养小鱼,专吃污物。</p><p>还有一种展品引起我的注意:还有一种展品引起我的注意:河捞床(饸饹床)。我见到大概有3床。全部为木制,有精美的雕刻。此种河捞床,是专门用来压面条的,有一个柱状容器,下面有小孔,将和好的面团放在里面,上面压入柱状“锤心”,利用扛杆原理面条即可压入锅里,煮熟即是“河捞面条”。我记得在格迪博物馆也有2床,那里的更接近中国北方的河捞床,没有雕刻。我问“马爷”压的是什么面粉?他说是玉米粉或大米粉。</p><p>我在山西经常吃“河捞面条”主要是杂粮,如荠面、高梁面等,有时也有玉米面的。</p><p>斯瓦西里人用的“河捞床”和中国有无关系,估计有,是不是与郑和下西洋有关,值得探究。</p><p>第二部分是考古部分。主要为斯瓦西里人使用的陶瓷制品。其中,陶制品主要为当地产;釉陶制品主要为阿拉伯产;瓷制品主要为中国产。瓷器制品从出土的瓷片看最早的有9一10世纪青瓷,耀州窑(说明词);大量的是明代青花瓷以及清代的彩瓷。如果断代可靠,可以证明早在9一10世纪前中国和非洲东部即有联系。另外有两件四系陶罐有点像中国式样。回国后请专家看照片。</p><p>第三部分是其他部族陈列。主要介绍其他部族的情况。其中有一个以养牛为主的游牧部族,住在圆锥形的草房子里,在去拉穆的路上遇见过。房子高大整齐,有几十座,比一般斯瓦西里人村庄规整。</p><p>民居博物馆。坐落在拉穆镇的中心位置,周边也是一个个这样的民居,构成峡窄的街道。街道只能容两三个人並排通过。该民馆原为一处民居,一个西方人买了,作博物馆使用。</p><p>一进门是一个小院,有水井。居住的房间分外厅、中厅、内厅。外厅是男主人住的地方,有厕所,有高大的木床;中厅是男小孩住的地方,一个大床,一个小床,床单等床上用品及桌椅摆设齐全,与前厅一样“辉煌”;到了后厅则大不相同,是女人住的地方,光线阴暗,木床上无任何床上用具,但有一点特殊,有专用的女厕所。如要会女客,只能到二层的厨房。我们同行考察的两位女士看后位有点伤自尊了。厨房在二层,是妇女的用武之地,有各种炊具,其中包括河捞床。</p><p><br></p><p><br></p> <p>拉穆博物馆。</p><p>位置很好,靠海边。西式建筑,建于英国殖民地时期。</p><p><br></p> <p>拉穆位置图。</p><p>拉穆群岛位于非洲东部海岸肯尼亚境内,北部约100公里是索马里。600年前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到达这里。200多年后葡萄牙人到这里建立殖民地。又过了200年英国人打败葡萄牙人重新建立殖民地。上世纪60年代,肯尼亚建国,归属肯尼亚。</p><p><br></p> <p>斯瓦西里风格居室。</p><p>其中木质家具雕刻有明显印度风格。</p><p><br></p> <p>厕所内部照片。</p><p>地面中央有一方形便坑,长宽约20厘米。但便坑很深,也很大。从其他考古发掘得知,圆形,深约3米,直经约2米。</p><p><br></p> <p>厕所便坑外是一个长方形水池,池底中央镶一瓷盘。</p><p>水池供便后冲洗用,有的里面养鱼,专吃污物。即卫生,又审美,还节能,循环经济。</p><p>斯瓦西里人信仰伊斯兰教,崇尚清洁。</p><p><br></p> <p>河捞床(饸饹床)。</p><p>制作精美,硬木雕刻。用玉米面做(压)面条。中国北方普遍使用。</p><p><br></p> <p>中国北方河捞床。</p><p>这是我的收藏,几年前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购得,派此用场,供大家和拉穆博物馆河捞床进行比较。</p><p>我是山西人,从小吃过很多“河捞面“("饸饹面"),多用荞麦、高粮面等杂面制作。</p><p><br></p><p><br></p> <p>中国青瓷片,公元9一10世纪。</p><p><br></p> <p>中国青花瓷盘,19世纪。</p><p><br></p> <p>中国五彩瓷杯,17世纪。</p><p><br></p> <p>中国瓷片,15世纪。</p><p><br></p> <p>石磨。</p><p><br></p> <p>肯尼亚××游牧民族居住房屋和用具。</p><p><br></p> <p>斯瓦西里人家喜欢瓷器,特别喜欢将瓷盘镶嵌在墙壁上。</p><p><br></p> <p>房间里成排的壁龛,里的装摆各式摆件。</p><p><br></p> <p>家庭一角。</p><p><br></p> <p>木制家具,也有印度风格。</p><p><br></p> <p>院内转角楼梯,很窄,但也实用。</p><p><br></p> <p>厨房一角。</p><p><br></p> <p> 结语</p><p>拉穆,也称拉穆群岛,肯尼亚东部海岸。</p><p>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公元9世纪阿拉伯人乘着三角帆船,由波斯湾来到这里,和卡地人融合形成今日之斯瓦西里人。说斯瓦西里语(官方语言为英语),信仰伊斯兰教。</p><p>公元9世纪,大约与阿拉伯人差不多的时间,中国间接或直接便与该地交往,有出土的公元9世纪中国青瓷为证。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大概还有印度人等先后抵达这里。</p><p>到了公元15世纪初,中国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也曾到达这里。</p><p>公元17世纪,葡萄牙占领这里,是最早的殖民者。</p><p>公元19世纪,英国人打败了葡萄牙人再次建立殖民地,直到上世纪60年代,肯尼亚建国。</p><p>《非洲拉穆考古旅行》今天就写完了。</p><p>这只是我在9年前,参加中国和肯尼亚拉穆群岛及周边联合考古项目中一段记录,是根据2010年8月26一28日日记修改而成的。</p><p>谢谢。</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