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海班上的奇遇</h3>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州老轮船码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是个特定的时代,交通远不及现在这样方便,湖州属江南水乡,也是个地级市,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州人的进出主要靠轮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中上海班轮船最大,因为过黄浦江风急浪大,出没一些沿海大轮船,开得快容易激起大浪,因此湖州特配备了二条大轮船专门跑上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时,大的有浙航8 0 1为《布谷》号、稍小的有浙航8 0 2为《振川》号,二条轮船对开,其他到杭州、苏州等的都小一些,也没有名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时到上海、杭州等,算是出远门,好比现在出国,所以印象深刻没齿不忘。</p> <p class="ql-block">新开河,老轮船码头一带水上风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时处在文革特定的年代,我十四岁辍学,十七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去当知青,战天斗地的过了十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虽然艰苦、无助、压抑,但其中有不少往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少有的奇遇,难得的欢乐,似茫茫黑暗中的烛光,照亮我前行,给于勇气和幸福,以致于终生不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二年夏天,我在道埸浜里劳动生活,趁“双抢”前两天休息,有急事去上海外公家,唯有乘坐航行十六个小时的上海班轮船。</p> <p>湖州潮音桥</p> <p>轮船刚离开湖州码头,经过的是明代建的潮音桥。</p> <p>20世纪50~70年代十六铺客运站</p> <p>20世纪60年代年代后期旅客在十六铺码头下船</p> <p><br></p><p>返回时,轮船滿座,只得搭乘轮船后面的拖船,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拖船条件差、位置小、蚊子多、种种不如意……。</p><p> </p><p>那时,上海班轮船在十六舖大达码头上船,下午四点开船,第二天七八点钟到。有时旅客多,只能加一条拖着的木船,其中包括我。</p><p> </p><p>四、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大部分琐事都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渐渐忘却,但一些特例使人牢记。</p> <p><br></p><p>我清晰的记得,坐在对面的是一个憨厚老农民,带着个近十岁的上海女孩。</p><p> </p><p>头上绾了两根“香蕉”辫,辫子上两颗筘饰略微高翹,身材修长勻称高挑,长长睫毛裹着两只慧洁大眼睛,英气勃勃活泼有加,自有一股轻灵之气。</p><p> </p><p>那时候城乡差别特别明显,从外貌可以看出来;上海人区别于外地人的,就是他们身上特有的那种“上海味” ,俗称“海派” 。</p><p> </p><p> 不管大人小孩,上海人都称外地人叫“阿乡”; 小镇上的人和农民因肤色也可分辨。</p> <p class="ql-block">小姑娘的“香蕉辫”,那时流行两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会儿,船上的服务员开始卖“盖浇饭”,二毛钱一份雷打不动,买的人不多,因为钱金贵(农村里一天赚几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伴着轮船引擎的突、突声,我正在苦思冥想,如何解除旅途的寂寞?如何度过这个无聊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时,没有手机、电扇、电视、书什么的,怎好打发这漫漫长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家在灰暗的灯光下倦宿着身子,各自想着心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整个船舱被沉闷的空气弥漫着,灰暗的灯光下,有几个小飞蛾不知疲倦围着灯光打转,仿佛证明船舱里还有生命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面的小姑娘天生灵气,几分调皮,几分淘气,似乎早已按捺不住了,开始走出座位,开始在大人的膝盖间游走起来。</p> <p>《大海航行靠驼手》</p><p> </p><p>小孩“不安份”样子,引起大家的好奇,出于对小姑娘的好感,于是有人提出:要求她唱个歌、跳个舞都可以。</p> <p>捡到一分钱。</p><p> </p><p>那时,小姑娘大都偏文静和害羞,不像现在那么活泼。众人想叫她跳舞,不就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唱歌也就是《大海航行靠驼手》,主要在旅途中的解闷,要求並不是太高。</p><p> </p><p>小姑娘见众人逗她,起先有些不自在,继而不推辞也不紧张,想一想,整整衣服,理一理额发,随即爬上一叠麻袋,众人惊讶,小姑娘到底会做啥?</p><p> </p><p>她用标准的普通话亮了一嗓子(那时湖州人称普通话为“京片子”),一人三用,报幕者是她、歌者、舞者也是她,下面请看舞蹈《北京的金山上》……。</p> <p>《北京的金山上》。</p><p> </p><p>小姑娘能者不忙、忙者不能,只见她礼节性地给大家鞠躬行礼,然后自歌自舞了《北京的金山上》。</p><p> </p><p>饱含深情地唱到: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 多么慈祥……,大眼睛闪烁着光芒,目光顾盼有神,表情十分丰富。</p><p> </p><p>舞到: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舞步交叉並行,似乎藏服摆动自然。</p><p> </p><p>当歌舞到:颂歌献给毛主席,颂歌献给中国共产党,哎 巴扎嘿!高唱热舞戛然而止,一个短暂休止符伴随着亮相。</p><p> </p><p>好似一尊仙女的雕塑一般,美得如此白壁无睱!艳丽无比!</p><p> </p><p>临了,还不忘向观众行礼致谢!</p> <p>歌舞《北京的金山上》。</p><p> </p><p>小姑娘果真是个舞蹈高手唱歌能人,艺高人胆大,大家看得如痴如醉。</p><p> </p><p>好比下里巴人听阳春白雪,众人频频点头称是,赞不知怎么赞?夸也如何夸?</p> <p>上海小姑娘“蓓蓓”</p><p> </p><p>现在的中国大妈也在跳广场舞,用疯狂不见得是过份,也跳《北京的金山上》,架子做足样子蛮好,实在是跳得无可挑剔。</p><p> </p><p>可惜,依旧跳不出小姑娘那个天真可爱的神韵,对领袖的尊敬之意。</p><p> </p><p>可见,时过境迁,好比唐朝的唐诗、宋代的宋词,一定要适应时代,符合历史,才能共鸣、流传、成为记录历史的一部分。</p> <p>时过境迁。</p><p> </p><p>众人吃到甜头不肯放手,连声催小姑娘下一个、下一个……。</p><p> </p><p>小姑娘清唱了越南歌曲《越南一中国》,越南中过、內连内、松连松、中摸米、有摸米……。</p><p> </p><p>歌词全部用越南语演唱,大家只听懂一句――胡志明毛泽东是音译,觉得好听又新鲜。</p> <p>同时代的小姑娘在练习舞蹈。</p><p> </p><p>又唱了《地拉那一一北京》,全部用阿尔巴尼亚语演唱。</p><p> </p><p>当时,我国的朋友遍天下,主要有三个:越南、朝鲜、伟大的社会主义明灯阿尔巴尼亚。</p><p> </p><p>山水相连同志加兄弟,大家听得洋洋盈耳如梦如醉,比革命样板戏动听多了,这从众人欣喜如潮的表情上可以看出来。</p> <p>小姑娘在练习舞蹈。</p><p> </p><p>小姑娘见大家兴致高涨,连船上的水手停下手里工作也在观看,看了后赞叹不已!说小姑娘一定在哪里训练过(还是水手见多识广)。</p><p> </p><p>众人热情鼓掌,表演在继续,歌舞在延续,水手把地盘扩大了许多。</p><p> </p><p>小姑娘一连歌舞了《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毛主席的话儿记在我们的心坎里》等感情色彩非常浓烈的歌舞。</p> <p>《毛主席的话儿记在我们的心坎里》</p><p> </p><p>整个拖船只有一个主角,大家甘愿充当“粉丝”。</p><p> </p><p>小姑娘看到众人欲罢不能,不得不亮出了拿手好戏,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几首插译曲。</p><p> </p><p>不久前,湖州各个电影院正在播放《卖花姑娘》,人物可歌可泣,故事催人泪下,花妮一家生活悲惨,白善人为富不仁。</p><p> </p><p>电影里的传说引起我的共鸣,使得一个小伙子也尝过抽泣的滋味……。</p> <p>《卖花姑娘》剧照</p><p> </p><p>小姑娘极有表演天赋,娓娓唱道: “果撒西哦,果撒西哦……,明媚春光一定能够洒满痛苦的胸前。</p><p> </p><p>歌声婉慢抒情,语调充满希望,好像是顺姬迈着小步跟花妮在街上卖花一样。</p><p> </p><p>当演到:“…可怜我那瞎眼妹妹……” ,把瞎眼妹妹表演得栩栩如生维妙维屑十分感人(小孩扮演小孩更容易入戏)。</p><p> </p><p>小姑娘用朝鲜语先唱,然后再中文演唱一遍。</p><p> </p><p>船舱里的人屏声静气,感情完全融入到《卖花姑娘》的悲愤剧情中。</p><p> </p><p>歌舞结束后,众人沉浸在悲伤气氛中不能自拔,过了好一会儿,才回到现实世界中来,不由自主地齐声称赞,夸这个小姑娘歌好舞美!韵味足!</p><p> </p><p>我感谢她,则是帮自己度过了一个寂静无聊的长夜……。</p> <p>《卖花姑娘》剧照</p><p> </p><p>整夜,我都在想,因不明不白的“海外关系”,下放表现不错,报名参军受阻,受了冤屈、得了不少“莫须有” 。</p><p> </p><p>妹妹的锻炼吃了千辛万苦,也受到政治审查不合格,不能到省武术队去深造。</p><p> </p><p>正在垂头丧气想不通的份上,《卖花姑娘》有段道白是这么说的:…只要心诚,山上石头也能开出鲜花…,花妮一家悲惨遭遇终于有了完美的结局,我也渴望着苦尽甘来。</p> <p>湖州道场山万寿禅寺笔者问苍天。</p> <p>《卖花姑娘》剧照</p><p> </p><p>第二天,船到湖州码头,老农要到我家附近的市场上买东西,我请小姑娘到我家作客,想给妹妹认识一下,借此宽慰一下她那顆受伤的心。</p><p> </p><p>还想给祖母看看,小姑娘的精彩表演,因她老人家已经有八十五岁高龄,平时很少到剧院去(我家就在剧院隔壁)观看表演了,革命样板戏她不懂也不爱看,她说:“时装戏听不懂”。</p> <p>《卖花姑娘》剧照</p><p> </p><p>祖母、妹妹和我又观看一次表演,小妹妹嘹亮歌声惊动了四邻,纷纷出来观看,齐声称赞倒底是“上海小囡”……。</p><p> </p><p>祖母看了后说:“这十年来,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看好听的表演” 。妹妹表示虽然命运捉弄人,渴望贵人一定会出现。</p><p> </p><p>一来二去小女孩和家里人熟了,她叫蓓蓓,去乡下度暑假。</p><p> </p><p>无巧不成书,她的舅舅和我一个农业生产大队,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一讲起,都是熟人。</p> <p class="ql-block">1973年</p> <p>小姑娘在练习舞蹈。</p><p> </p><p>这年“双抢”期间,妹妹来帮我烧饭,蓓蓓过来陪妹妹,两个人互相交流、彼此传递个人的擅长。</p><p> </p><p>蓓蓓原来是上海少年宫少年歌舞队队员,主要是接待外宾,因而接受了一整套歌舞训练和外交礼仪的陶冶。</p><p> </p><p>妹妹则告诉她,自己爱好体育锻炼,像游泳、体操、武术都在湖州名列前矛,终因“海外关系” 而“名落孙山”。</p><p> </p><p>两人时代相同、年龄相似、遭遇却大相径庭,是命是运不得而知。</p><p> </p><p>蓓蓓那时教妹妹唱的歌,四十多年过去了,妹妹依然记得清清楚楚,並传教孙儿呢!</p> <p>阿莉习武照片</p> <p>兄妹俩</p> <p>当年蓓蓓写给妹妹的译音歌词的草稿。</p><p> </p><p>可年轻时,经过美好的一霎那,一直没忘怀,像那不落的红太阳,时时在我心中,每每想起,就像是做美梦一般。</p> <p>与蓓蓓同年代小孩跟老师学舞蹈</p><p> </p><p>去年,我路过道场浜青山坞,到金花姐和小牛哥家作客,谈起知青、蓓蓓和往事,托金花姐帮我打听蓓蓓的信息。</p><p> </p><p>6月4日,金花姐打来电话告知,得到消息的蓓蓓很高兴,今日在“九里红”山庄等我和妹妹。</p> <p>青山坞的金花姐</p> <p>“九里红”山庄蓓蓓(左一)、阿莉(妹妹)与我(右一)。</p><p> </p><p>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大家都是有情人,我们即刻驱车前往,再相见时,我和妹妹经过岁月的打磨,已经垂垂老矣。</p><p> </p><p>可是当年小蓓蓓丰姿绰约,着黑色的短袖衫,灰色的短脚褲,颀长的身材曼妙丰腴,雪白的肤色清丽绝俗。</p><p> </p><p>一头长发,波浪似的悬挂前胸后背;一双大眼睛,超星辰追明月;举步轻盈如昨,仪态大方似旧,一颦一笑动人心魄,一言一语清灵秀气。</p><p> </p><p>她依然是她,则不过添了几度稳重和清丽。小蓓蓓照旧是小蓓蓓,而是增加了几分成熟与典雅。</p> <p class="ql-block">“九里红”山庄,蓓蓓她舅国成(中间坐的一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次遇见是缘分,再度相逢是友谊,道不完别后话,追不尽过往事,只得互道尊重,期待再度相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8年6日22日,铨铨。</p> <p class="ql-block">感谢王亮先生!对上海班船名作更正。</p> <p class="ql-block">铨铨你美篇里提到的上海班两条轮船一条叫"布谷"。另一条我记得叫"振川"。可能是文革时被改了名。</p> <p class="ql-block">蓓蓓的微信:</p><p class="ql-block">阿丽姐想不到你那么有心,我们童年时的事情你珍蔵了几十年,让我太感动了,这世上像你和哥哥那么有情有义的有心人现在基本巳经没有了,我会珍惜你和哥哥的友情的,今天找了一下照片没找到童年时代的照片了,因为以前搬家可能丢失了,只找到十八岁以后的照片了,现发给你。</p> <p class="ql-block"> 又一年过去,蓓蓓从美国归来,还是在“九里红山庄”,我们又相见了。</p> <h3>2019年9月29日,照于“九里红山庄”。</h3> <h3>蓓蓓从美国带来生活的细节的视频,想想往事,评点曰:“天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