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张金武</h3><h3>图:网络。</h3><h3>曲:美篇。</h3> <h3>1968年,伟大领袖毛主席, 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闹革命的伟大通知。毛主席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h3><h3>在这一号召下,城里的那些红卫兵, 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奔赴广阔天地。他们胸怀满腔热血,在农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泥里滚,汗水里泡,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那个时代。他们自食其力,身居茅屋,挥锄掮担,奋战在农村。同时,也将知识带到了农村,慢慢改变着农村面貌,为国家排忧解难,缓解了全国就业压力,为当时社会发展,发挥了作用。</h3> <h3>1969年春,我们村的支书伙同部分社员,敲锣打鼓,同公社应回六名,由青岛上山下乡插队落知识青年。他们是四男俩女,住进了我们村的一个小院,我村有了一个知青点。</h3><h3>当时,我们村有四个生产队,四个男青年,每人住一个生产队,知青马宝生为第一生产队社员,他是个大个子,爱开玩笑,活泼开朗,后来人们给他外号马大宝,见了他就唱:“马大宝喝醉了酒.,,,,,”第二生产队的叫丛延文,他爱好音乐,有一点儿空就拉二胡吹笛子,很受人们的待见。三队有个郑巍山,胡和平就在四队。两个女知青做了小学的教师。</h3><h3>记得那年麦收的时候,我们初中生放了农忙假,也到生产队割麦子,正好遇上刚到我们二队的知青丛延文,队长让他和我挨着,全队五十多劳动力,一字排开按趟子齐头并进向前割,我不是整劳力,只等割两垅,丛延文大我两岁,队长照顾他也比壮劳力少割着一垅,可我们还是跟不上趟,因为庄家人都会拿把,麦楷在手里重叠着积了很多再放堆上,几大把就捆一个麦团子。我俩不行,老被落在后面,割到地头,人们都休息了,我们还有五十米呢,姐姐就来帮我的忙,好心的生产队男女也赶着帮丛延文的忙。老落下,我们觉的很不好意思,很尴尬的,丛延文终于想出办法,我们半蹲着,用双腿揽着割下的麦秸,半蹲着向前走一段再捆个麦团子,这样终于跟上趟了。可这姿势也就我们小年轻人做得来,老庄户们无能力半蹲着走动的。我俩的方式很累人,到了晚上双腿就疼。后来,庄户把式教会了我们拿把,我们也学会了割麦子。</h3><h3>我很佩服这些城里人,他们在家还是孩子,衣食住行还要由父母照顾,远下农村,自挣自吃,没过半年,四个知青都成了生产队的壮劳力。摊车挑担,锄链铣镢,农活无一不通,劳作样样全懂。两名女知青的教学工作也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h3><h3><br></h3> <h3>1972年底,我高中毕业回村,当了民办教师,那年头儿,早就取消了高考,由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当个民办教师,在农村就是最好的职业了,我不但拿高工分,还领着上级发的五元钱。那时的五元钱可买好多东西呀,蔬菜都是一分钱几斤呢!壮劳力每天才挣两角钱。我们村小学有四个班级,配上了四个教师,教一年级的是个老公办教师,二,三年级班由女知识青年教,她们是刘素珍和范兴华。她俩己教学三年,有些教学经验了,我教四年级,我认真向她们学习教学方法,她们也热心地教导我。特别是范兴华,百问不厌,她帮我解决了很多班级的事情。在她们帮助下,我慢慢学会了教学。</h3> <h3>知识青年虽然很苦,他们不放弃追逐理想,他们的青春时光在广阔天地里消磨着,励练着,他们积攒了精神财富,给未来自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促进了后来命运的改娈。</h3><h3>我们村的知识青年,在一九七三年后全部有了归宿,两个女知青教师回青岛上了师范,后来成了高级教师。王宝生在部队当了副师长,其余三个在青岛都成了高级技工。</h3><h3>知识青年,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物,牢牢刻在现代史上。</h3><h3>当年全国近两千万知青,带着他们的理想和热血投身到那场运动中。他们用青春谱写了时代的里程碑,他们超越自我,战天斗地,练就一身铮铮铁骨,他们为共和国镌刻浓墨重彩的华章。他们是特殊的一代人,无私的一代人,奋勇的一代人,无畏的一代人,无悔的一代人,骄傲的一代人,可敬的一代人。</h3><h3>中国的知青。永远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