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距七九年在朋友家,人生中首次喝到雀巢速溶至今,结缘咖啡四十年了。</h3><h3>漫长的日子里,有关咖啡的知识堪称小白,咋叫好咋叫赖,是说不出所以然的,纯凭直觉喜欢。再者,无论曾换几个品牌,喝的始终不过是速溶。想想也喝过磨豆冲泡的,可惜那日子短,买豆困难,操作洗涤都麻烦,懒,最后弃一堆器具不了了之,重蹈速溶旧辙,改一贯追捧的雀巢为G7,图价格廉宜,口感尚可。</h3> <h3>喝速溶同步时,曾添置一台意式ILLY咖啡胶囊机,公允地说,使用简便,好喝,应高压萃取会衍生出一层油脂,足令口舌生香,为别个咖啡品种所无。</h3> <h3>缺点是贵啊,ILLY胶囊每个六、七块钱,每天至少一个,顶四五包G7速溶呢!这台机就慢慢被打入冷宫,除非偶然来兴致才喝一杯。</h3> <h3>以为自己会一直这么“速溶”下去。</h3> <h3>然而,骨子里对饮食趋向从未安分过,内心总抑止不住对新东西的渴求。偶然的机会,闻得“手冲”一词,兴趣骤然萌生,跃跃欲试。</h3><h3>遂咨询于一朋友,获赠手冲器皿一套,咖啡豆若干。</h3> <h3>与咖啡的里程自此掀开新的篇章。</h3> <h3>知予的小白身份,朋友同时录来一番话,一段视频 ,启蒙式的教诲。</h3><h3>好吧,由功课之始做起。</h3><h3>拜无所不能的网络恩赐,只要你乐意学习,各种各样的资料取之不尽,要啥有啥。</h3><h3>作为咖啡小白,首先恶补咖啡发展历史。</h3><h3>对咖啡的起源众说纷纭,被提得最多的是埃塞俄比亚牧羊人和羊群吞食咖啡果的传说,非为撰写科研报告,就不考究过细了,姑妄听之。</h3><h3>历史的真相是——在全球,咖啡伴随工业化的兴起而共生共荣,直至二战时期,雀巢以它的速溶咖啡占领了半壁江山;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星巴克以高压萃取旁及花式奶咖的新颖模式崛起,取得世界上许多咖啡信徒青睐,迅速挟裹着大潮汹涌而来,极有不统领全球誓不罢休之势,到九十年代,成功地打进并迅速占领中国市场。</h3><h3>树欲静而风不止。约莫到了2008年左右,世界上掀起了“第三波咖啡精品化新浪潮”,这股浪潮的特点,体现在注重咖啡豆的产地、品种。</h3><h3>海拔,纬度,雨量,气温,土壤,环境诸条件,决定了咖啡的优劣;此外,强调了豆子的单一性,把之称为“单品”(拔尖的一拨,则划入“精品”),不再只是意式特浓的讲究拼配,进而摒弃了高压萃取,倡导人工方法的手冲。</h3><h3>当然,在大部分欧洲家庭,意式咖啡仍然占有主导地位。</h3> <h3>所谓的手冲,原理很简单,没有想象中的复杂,高大上,耗费资金。作个不很确切的比较,和我们的“泡茶”有点类同,都用原材料(咖啡粉,茶叶),冲泡的器皿(过滤杯,茶壶)。</h3> <h3>某些相似而已,差异还是很大。手冲咖啡器具需有磨豆器,温度计,电子秤,滤杯,滤纸,还有如手冲壶,分享壶,节俭的话,后两项可以采用替代品。这样算来,若非追求品牌及器皿的精良,一套器具花一百几十块钱乃至减半即可。</h3> <h3>“手冲”最最重要的,莫过于对咖啡豆的选择,那才是重中之重呢!第三波新浪潮的理念,是以咖啡豆的品种、产地为核心,也就是说,当你给何种豆子投选票的那一刻,已经决定你将能获得的风味。</h3><h3>一知半解的常识,不宜贸贸然立刻动手冲泡,我反复听录音,看视频,形成了较为清晰印象,开始准备实操。</h3><h3><br></h3> <h3>寄来的豆子黄波旁,铁皮卡,朋友建议购买的云南小圆豆,一共三种不同类别。此时此刻,对几种豆子的风味,口感,不管理性,感性,都缺乏认识,仅限记得名字而已。<br></h3><h3>小圆豆是刚烘焙的,遵理论该有个二氧化碳释放即养豆期,不适合马上喝,余下的二选一吧,并无理由只根据直观,第一杯选择黄波旁。</h3><h3>据说黄波旁是巴西咖啡的一个杰出品种,酸苦度均衡柔顺,柑橘果香味淡淡的。</h3> <h3>对“第一杯”付诸素来少有的耐性,严谨地实施操作——称豆,磨豆,烫杯,焖蒸,萃取,所有程序一丝不苟,完全依照理论参数设定,包括水温,冲泡时间,冲泡手法,水粉比等等。<br></h3><h3>第一杯手冲完成,像视频里的咖啡师那样,先轻轻晃动分享杯,令萃取的咖啡汁液尽可能融匀,举杯置之鼻尖,嗅嗅香气,再倒进容量100CC的咖啡杯,举起缓缓吮入嘴里。感觉灵敏地立即反应——伴随咖啡的特有香气而来,清爽,顺滑,醇厚,令人愉悦的回甘尾韵。喝过多年的速溶,几曾有这样的口感记忆?不独如此,杯中的汤汁,还呈现出相当好看的红亮色彩。</h3><h3>唔,非常不错的结果!</h3> <h3>第一杯汁液,漂亮极了!</h3> <h3>给自己确定评价准则:莫问如何,只要觉得好喝,就意味着不失败。品尝属于极其私人的体验,自己的嗅觉,舌头、味蕾,怎会欺骗我?</h3> <h3>逐一开启铁皮卡,小圆豆的品尝,铁皮卡和波旁同属阿拉比卡变种,祖籍都是美洲,小圆豆在云南孕育,土生土长的杂交豆卡蒂姆……虽然三种号称不同,在我唇舌之间却品不出差别,暂时未能领略咖啡师们笔下精致的风味描述(他们写得可是很详尽很细腻哟!)无庸遗憾,这方面的能力,天分以外,得历经长时间的训练,方能提高。</h3><h3>不安分的因子再度蠢蠢欲动,不是说“手冲”的最具魅力,在于有机会让爱好者们品尝各种豆子的差异吗?我本就冲这个而来(也包括它的操作简单),既然是训练,何不就从这步入手?准备,践行!</h3> <h3>然则,从关注精品始?!</h3> <h3>咖啡精品,据说“猫屎”和牙买加蓝山为最,价格也是最高踞其上的。“猫屎”属难得一见的奇货,有钱也买不到,后者因只能生长在“蓝山”这一小块地域,产量极低,绝对无法满足全世界咖啡虫的需求,而且据说百分之九十多为日本购去,市场上赝品横流。听一名曾在顶级咖啡厅做了十五年的咖啡师说,全中国大概只一两家五星级酒店的啡厅,能喝到真正纯品的蓝山,一杯大约需两百多元。市面售卖者算有自知之明,通常只敢在“蓝山”的后面添加“风味”两字,价格倒也不贵,然而质素之异,何啻云泥?这趟浑水,不淌也罢。</h3><h3>早年朋友提过“曼特宁”,误认是意大利品牌,因心都放在速溶了,只作过耳云烟。忽然想起,希望弄个明白。</h3><h3>原来我搞错了,它是印尼的著名产品,生长在苏门答腊一带,其中黄金曼特宁算是精品,价格却较为亲民。我是怕酸的人,拒绝接受咖啡的酸,“宁苦勿酸”是我的底线。</h3><h3>恰好,黄金曼特宁基本不酸,也不怎么苦,喝过觉得颇对口味。</h3> <h3>渴望尝试新品的念头持续发酵。</h3><h3>认识了两种精品豆:瑰夏,耶加雪菲。它们未必比得上猫屎、蓝山矜贵,可是也荣登咖啡极品殿堂,足见其地位的不同凡响。瑰夏在精品咖啡协会(SCA)的评分获超90分,而咖啡在SCA能达80分的,即可评为“精品”。</h3><h3>除看产地外(瑰夏的最佳产地,是巴拿马翡翠庄园),瑰夏分级,计蓝、绿、红标几种,红标最贵,蓝标最平,中间的价差不小。若买一百克蓝标,约莫百元上下吧,诚然价格不菲,偶一尝之大概还可以承受,红标则太贵了,不予考虑。</h3><h3>广州有家著名咖啡电商的实体店,闻提供的手冲瑰夏每杯七十元,网友仍夸它为“良心价”。若证实是翡翠庄园红标,倒有意品尝一次,毕竟红标价太高,自己购买不容易,终极目标旨在通过品尝,了解自己和大师冲泡水准差距有多远。</h3><h3>耶加雪菲产自埃塞俄比亚,生产地是它的品名。价格略低于瑰夏,瞅准商家搞活动时买,有时几乎能与非精品咖啡持平。</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瑰夏和耶加,尤其耶加雪菲,口感都偏酸,又通常只作浅度烘焙,而浅烘酸度感往往高于中烘深烘。极夸张的网友甚至形容耶加雪菲,“像醋似的!”意味着针对我的怕酸,是个不小的挑战。</h3> <h3>我正告自己: 咖啡本质是水果,酸就是水果的属性,怎么可能强求物质扭曲它的自然属性?上乘的咖啡天然携带果香、果酸,如果接受不了这个本源的“酸”,证明自己不是喝咖啡的料,不如放弃罢了。</h3> <h3>瑰夏果实。</h3> <h3>耶加雪菲飘拂柠檬和柑橘的清香。</h3> <h3>依据萃取参数,分别给自己冲泡一杯巴拿马翡翠庄园蓝标瑰夏,一杯埃塞俄比亚科契尔G1耶加雪菲,都是级别高的精品。</h3><h3>极其难得的一次精彩体验!</h3><h3>欣慰啊,谢谢自己几个月来的历练,多多少少品出了咖啡师们的描述!请听:“干香上扬明亮,有玫瑰和茉莉花的特质,湿香带出蜜柚、柑橘的芬芳,清冽绵长”,“瑰夏入口,百花盛开”,写的是瑰夏;而对耶加雪菲呢,则是:“邂逅柠檬,柑橘,莓果独特的果酸花香,咽一口像啜入新鲜的水果茶……”</h3><h3>概括得真好!特别喜欢这一句,“像啜入口新鲜的水果茶”。没有品尝以前,不敢承认咖啡是水果的事实,陶醉花香,果酸,丝滑,甘甜联袂丰富层次之余,理解了这精辟的比喻,止不住要赞叹: 太对得起“咖啡队伍贵族”的称谓了!<br></h3> <h3>有点奇怪,一个“闻酸即躲”的人,初次品尝就无可救药地爱上耶加雪菲,居然还特别特别回味——那种独特的别致的,荡漾在齿颊舌根间,水果香、黑巧克力香,浓郁交错地缠绵的酸,我的天!莫非咖啡有神助之功,把我的口味都能更易?<br></h3><h3>这酸难道似网友所言,“如醋一般”吗?我,务必负责任地站出来,严肃地告诉诸君,NO! 此“酸”,绝非彼“酸”!</h3><h3>耶加雪菲的“酸”,是层次多元,清新脱俗的专属果味,是尾韵悠然的甜香。</h3><h3>瑰夏的价格明摆在那, 长期饮用不现实。决定拿耶加雪菲作咖啡口粮,认定一两家可信的店铺,专门瞄准搞活动做特价时段买。</h3><h3>相信吗?算过细账,和喝速溶相差无几。<br></h3> <h3>岁月似未磨损我求新求变的热情,寻找没听过的,追逐听过没看过没用过的。</h3> <h3>聪明杯,一种大致相同而略别于手冲的器皿,我用了。是潜意识的差错吗?总觉得比起手冲的口感,稍为逊色了那么一点,但好用、简便是确凿的;同理的挂耳包,口感风味又是不及手冲,然而更加方便,它甚至可以携带着去旅行,对因旅行无法享用手冲而抓狂的啡虫,如我,可谓极大的福音。</h3> <h3>聪明杯。</h3> <h3>挂耳。</h3> <h3>一一试做了拿铁,卡布奇诺,玛其朵,冷萃,就差号称星巴克镇店之宝的 Flat White “馥芮白”了,其实也不存在太大难度,如果用不专业的叙述,可以说成是咖啡味略厚重的拿铁,奶味稍浓郁的卡布奇诺,想喝的话,随时动动两手即可。<br></h3><h3>还有呢?还有拉花尚未攻克,也许会比较困难,我的“咖啡之路”还长,我会试试。</h3> <h3>玛其朵,拿铁,卡布奇诺的试验品。</h3><h3>安利一下吧,若是在意大利,拿铁不能算“咖啡”,因为Latte在意大利文中是“牛奶”的意思。事实上每杯拿铁,牛奶比例是占三分之二的。</h3> <h3>星巴克的 Flat White 馥芮白。大概它也应排除在咖啡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