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谨以此文献给为英埭头篮球运动作出杰出贡献的李振南先生!</h3><h3> 献给为英埭头篮球运动作出贡献的运动员和所有球迷!</h3> <h3>一一老照片找不到,新照片不真实。只好写上"图文无关"。</h3> <h3><br></h3><h3> 一个人对篮球运动有兴趣,很正常。</h3><h3> 一些人对篮球运动有兴趣,也合理。</h3><h3> 一群人,一大群人,几乎全村的人都突然对篮球运动产生强烈的兴趣,只有那个时代才能出现!</h3><h3> 十年文革,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原有的南音、芗剧、布袋(木偶)戏,作为封资修的东西,几乎全打倒了,没人再敢触碰。</h3> <h3>当时,全国只有少数几部革命样板戏。</h3><h3> 当时有人调侃说"七亿人民七部戏"。</h3><h3> 人们的文体活动,贫乏得几近空白。无聊的青少年们,无所事事。</h3><h3> 当年的广大农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特别是英埭头这种相对"富裕"的村庄,基本衣食无忧。</h3><h3> 而生产队除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外,不准搞副业,农闲时到处是没事干的人。</h3><h3> 打篮球看球赛,成了人们最向往的活动。</h3><h3> 不过,正象京剧《龙江颂》里的台词说的"堤内损失堤外补",文艺不行体育上!</h3><h3> 英埭头郎又一次走在这股潮流的前列!</h3><h3> 说是又一次,是英埭头不管在生产、经济收入、民兵工作一直是走在全大队甚至全公社的前头。</h3><h3> 尽管这种先进官方并不怎么认可!</h3><h3> </h3><h3> 但是,我根本没有想到,篮球运动可以有那么大的魅力,让人这么着迷,可以让整个村庄为之疯狂,可以让人们忘记正在进行的文化革命;让人们忘记艰苦的劳作和经常饿肚子的生活;让全村男女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h3> <h3>记得哪位伟人曾经总结过,经济上的发展必然导致政治上的要求。</h3><h3> </h3><h3> 口袋里有几个钱的英埭头生产队,财务只控制在队委几个人手里,甚至只有队长说了算。如果愿意,偷偷拿出几百块钱花在不是那么"正经"的地方,问题也不是很大。</h3><h3> 在篮球爱好者的鼓动下,决定举办一场郊区范围内的篮球邀请赛娱乐一下。</h3><h3> 筹委会很快就成立了。主要成员有大队生产队领导、民兵连领导、有篮球队代表、还有篮球爱好者代表等等。</h3><h3> 筹委会还骋请本村外出工作的篮球行家和懂行的外村女婿担任顾问。</h3> <h3>我作为民兵连的代表参与筹备组工作。</h3><h3> 准备工作有几大块:</h3><h3> 一是确定比赛名称。当时文革如火如荼,不能用锦标赛之类的名称,本身钱也不多,又可以避锦标主义、金钱挂帅的嫌疑。最后确定为"英埭头篮球邀请赛"。前面没有冠以市、区、公社、大队名称。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我们还有点狂。</h3><h3> 二是大会秘书工作。任务是布置会场标语口号,在生产队的仓库二楼走廊上画上巨幅的闪着光芒的毛主席头像,下书"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这是政治掛帅的表现;</h3><h3> 书写邀请函,制定书写秩序册,运动员报名造册登记;</h3><h3> 运动会期间的宣传工作等等。</h3><h3> 三是向各篮球队发出邀请函。</h3><h3> 当时厦门市郊区共有六个公社加一个集美镇,每个社镇拟请两队参加。大家对海沧公社不太熟悉,听说篮球运动开展不是很热,没有邀请。</h3><h3> 给听说篮球运动发展较差的东孚公社一个名额。</h3><h3> 集美镇邀请一个队参加,另一个名额给了集美侨校。</h3><h3> 考虑到军民鱼水情、拥军爱民的示范性,特邀驻军31军派队参加。</h3><h3> 灌口、前线及杏林公社各给两个名额。</h3><h3> 本公社邀请珩山代表队和英村代表队参加。</h3><h3> 四是比赛场地设备问题。这是所有问题中最严竣的问题。</h3><h3> 当时的篮球架子已经腐烂,如果要买一副标准的水泥篮架需二百多元。</h3><h3> 大家发挥艰苦朴素的精神,跑到坂头生产厂家,偷偷把篮球架的尺寸量下来。没有模具,就在平地上放样,挖沟建造。标准的篮球架子是圆柱型的,我们没那种技术设备就做成方型的。最后把四个角一倒,抹上细灰,照样美观实用!钢筋就利用向供电局讨要的废旧电杆,一共就花了几包水泥二十多元搞定!</h3><h3> 篮板自己动手做,自己上漆,装上篮筐,一副崭新的篮球架就造了出来。</h3><h3> 几十个年轻人,砍来四棵十来米的大树,立在球场两端,拉上八号铁丝固定,挂上8个500瓦罩灯,一个灯光球场完成!</h3><h3> 另一个场地就在旁边,用七寸砖铺就的砖埕(场)上,画上石灰线,向华侨农场借来移动木质球架。</h3><h3> 这样就有了两个比赛场地,虽然不是很标准,场地也不是很平整,但基本能满足当时的比赛要求。</h3> <h3>一一当时的厦门市区很小,而厦门市郊区幅员辽阔。</h3> <h3>五是后勤保障。主要工作是准备奖品和运动员两天午餐。</h3><h3> 奖品设置是:</h3><h3> 冠军队篮球一个,锦旗一面,印字圆领衬衫12件;</h3><h3> 亚军队锦旗一面,印字背心12件;</h3><h3> 殿军队锦旗一面。</h3><h3> 奖品预算150元左右。</h3><h3> 各球队运动员的中餐由大会提供,每人须交两角钱,不收粮票。伙食费不足部分由大会垫支。</h3><h3> 筹划就绪,分头行动。没有工分,没有报酬,全村男女老少,热火朝天干起来。</h3> <h3>我自告奋勇,与另一位筹委会成员到前线公社(现厦门岛)去邀请球队。几经转车到江头,分别步行到后埔、后坑两个大队去送邀请书,据事前探听,这两个大队的篮球运动水平较高。但又怕人家推辞不来参加,没想到人家满口应承,任务得以圆满完成。</h3><h3> 下午顺便到厦门糖厂,找仓库保管员开后门,买了八个防水防爆灯罩做灯光球场。</h3><h3> 紧张的筹备工作全部完成。</h3><h3>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h3><h3> 一场纷繁复杂的大赛筹备工作,不到一百天全部完成。</h3><h3> 当时的英埭头郎,没有领导与群众之分;没有专业与外行区别;没有白天黑夜,随时加班加点;不讲究出身成份,没有报酬,不计得失。</h3><h3> 篮球两个字,将全村的人紧紧团结在一起。篮球的凝聚力,达到了让现代人无法想象的程度!</h3><h3> 这辈子参与的无数活动中,这次筹备工作是最突出、最让人难忘的。那种发自每个人内心的积极性、主动性、协调性、大局观,一生都很少再碰上。</h3><h3> 真是人心齐,泰山移!</h3> <p class="ql-block">1969年2月17日,己酉(鸡)年正月初一,星期一。这是全村人重大的节日,最值得记住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十几支球队,准时准点前来报到。</p><p class="ql-block"> 比赛顺利举行,有两件事情值得写写。</p><p class="ql-block"> 第一件事就是,我们大队第三生产队篮球队,代替东道主名额参赛,抽签对上集美侨校。英村大队球队的主力队员几乎全部是英埭头人,由于举办赛事无法参赛,三队球队的水平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集美侨校是大会确定的一号种子队,技术过硬,配合娴熟,是厦门市的强队之一。</p><p class="ql-block"> 比赛结果没有悬念。但农民球队不畏强手、奋力拼搏的精神,以及五花八门的穿戴;悬殊的比分,成了赛后人们饭后茶余津津乐道的谈资。</p><p class="ql-block"> 另外,大赛举行期间,我们发现各球队的主力队员,都很熟悉,甚至亲热。后来经我们了解,全厦门市篮球代表队的现役主力队员,几乎都被各球队邀请参加比赛,有个球队最多邀请到三个市队主力队员,各队球员才会如此熟络。当时诸如大名鼎鼎的市队主力队员国基、阿良、布袋、宽章等几乎全部出席。</p><p class="ql-block"> 这些市队球员,带来了精湛的篮球技战术,使整个赛事水平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 无心插柳柳成行!</p> <p class="ql-block">一次普通的邀请赛,变成一场高水平的表演!让附近几千百姓和农村球迷享受到史无前例的高水平的篮球盛宴!</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英埭头村又在春节期间办理了第二届邀请赛,照样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此后别的村庄再举办赛事,以及整个公社乃至全郊区风起云涌的篮球运动的蓬勃发展,都与此次邀请赛有莫大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英埭头,没想到起了个好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后,冠军实至名归,集美侨校;亚军由31军电群队夺得。</p><p class="ql-block"> 参赛的12支球队鏖战两天半,大会所有花费不过两三百元!</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人,在乎的不是什么奖品,也不是什么金钱物质。几千人聚在一起,图的是热闹,图的是排遣寂寞!</p><p class="ql-block"> 这应该是厦门市有史以来,费用最省水平最高的大型民间赛事。</p><p class="ql-block">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一老郭</p><p class="ql-block"> 2019.8.29</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