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见戴

文朝

<p>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在某个雪夜醒来,披衣出门酌酒赏月,微醺,突然想念一个叫戴逵的朋友,便连夜乘船前往。天亮时分,船抵达朋友家门口,徽之却叫人掉头回去。仆人不解,问,好不容易来了,为何不进?徽之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br><br> 见与不见,是执念与觉悟 ,是对自己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内省。不像我,昨天上午经过一朋友楼下,见与不见,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没见。我在想,这是病,得治。<br><br> 见与不见,体现在摄影上,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举个栗子,我有一朋友,向往远方那片红树林已久,心系之,遂前往。抵达现场却大失所望。垃圾遍地,枯树兀立。朋友不死心,千里迢迢,好不容易来一回,不拍几张“大片”,说不过去。于是在后期上狠狠处理了一把,一张张象征胡杨精神的“大片”总算出炉,也赢得不少好评。这样的摄影,就像一个饭店师傅把一块变质的食材,用重火猛料炒出来,应付顾客,太功利了。<br><br> 这便是执念,心里想要的那个景占据着脑海,而对身边的美,熟视无睹。试想,奔赴胡杨林的火车上,那一缕夕阳透过车窗照射在对面小女孩脸上,是否值得你按下一次快门呢? <br></p><p><br></p><p>2015.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