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塔的传说

任振国

<h3>  我的家乡古城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界处的长城角下。古城初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后经三拓一缩,始成规模。素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之称。北台是指位于古城北边的长城上最大的一座烽火台——镇北台。这南塔就是今天要说的位于古城南边的凌霄塔!</h3><h3></h3> <p>  榆林古称榆阳,在榆林城的南城外,离城墙近百米处有一条小河自东向西流过,这就是榆林人民的母亲河之一——榆阳河。凌霄塔就坐落于和南城门隔河相对的土山之上。</p><p> 凌霄塔又名文笔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原为榆阳寺中之塔,后榆阳寺毁于回民起义,唯宝塔独存。据有关资料显示,凌霄塔高43米, 底边周长33.6米,为楼阁式八角形砖塔,通体为空心结构,共13层,上覆琉璃莲花宝顶。</p> <p class="ql-block"> 一层设拱形门洞,8面镶嵌匾额:乾清、坎日、艮止、震发、巽顺、离明、坤宁、兑说,代表天、地、山、雷、风、火、水和泽。在佛教文化中融入道家理念,这在全国佛塔中实属罕见。二层以上,每层有4个窗口。各层飞檐之上挂有8个风铃,随风摇荡,悠然成韵。凌霄塔内原有砖阶和木梯,游人可拾级上至顶层,一览古城景色,“南塔凌霄” 也因此成为“榆林八景” 之一。</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在榆林发生的例次战争中,双方都为争夺凌霄塔高地付出很大的代价。明末,李自成和李过攻打榆林城,都是先攻占凌霄塔。1947年,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两次攻打榆林城,也曾在凌霄塔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p> <p class="ql-block">  凌霄塔因为年久失修,加之战争创伤,损毁严重。2004年,榆林市出资34万元,更换塔基条石,修补塔体弹坑,恢复檐角风铃,重修塔内木梯,再建塔顶,新做海墁,使凌霄宝塔重现昔日巍巍雄姿,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在四百多年前贫穷落后的陕北地区,以当时的建筑技术和人力、物力竟然能建起这样一座高塔,实属不易。因此,几百年来围绕宝塔出现了各种传说,下面辑录几例,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塔身颜色浅的新砖为修补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传说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炭毛子泄气</b></p><p class="ql-block"> 有关凌霄塔的传说,我依稀记得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过一些,时间久远,记得不一定完整。</p><p class="ql-block"> 话说当年盖凌霄塔的时候设计比现在还要高,本地的工匠们尽其所能盖到现在的高度后,以当时的技术再盖不上去了。人们很着急,纷纷到庙里求神拜佛,希望神佛保佑,使塔能盖得更高一些。此时一位路过此地的神仙看到这一情况,被工匠们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那一夜子时过后,榆林城月朗星稀,万赖俱静,神仙来到塔边打坐入定,开始发功,嘴里念念有词:“长,长,长……”凌霄塔身在神力的作用下,正欲拔节上长。恰在此时,一位秦庄梁炭窑刚掏完炭下夜班回家的炭毛子路经此地,又累又饿,听到声音后没好气地说:“饭都没吃,长啥长!”他这一说立马破了神仙的气口,功力发不出来,塔身纹丝未动。神仙一看神力被破,只能草草收场,从此离开榆林。工匠们就此收顶,凌霄塔也就只有现在的高度了。</p><p class="ql-block"> 据说,如果当时神仙功力发出,使凌霄塔再能高一些,投影最长的时候就能到玉砚桥上,那可是大吉之象。塔作金笔桥作砚,蘸着河水写巨篇,榆林城将会出皇帝和大官。只可惜,掏炭哥无意的一句气话,坏了我榆林文脉。结果榆林城出的最大官就是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再没有出过更大的官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说之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一夜成塔</b></p><p> 话说古代一对兄妹经过多年潜心修炼,双双得道成仙。兄妹相伴,云游四方,一路遍游名山大川,拜访各路神仙。一日路过榆林城外卧虎台(秦庄梁原名卧虎台),此处溪水长流,柳树成荫,风水极佳。为兄者仙目微眯,一看此处为卧虎藏龙之地,精神为之一振,兴奋地说:“此处若建一塔,则更显风水,定能为当地人增添福祉。”仙妹定睛一看,果然风水宝地,但想到此次行程,便回曰:“建一座塔,谈何容易,那得多少工料时日,岂不误我兄妹云游天下。”仙兄说:“我只需一夜工夫即可建塔十三层,既会造福一方,也不耽误我们云游。”仙妹说:“别吹牛,你若一夜能建塔十三层,我一夜就可纳出十三双大底来(指男人布鞋底)。”仙兄说:“那咱俩不妨一试。”仙妹表示赞同。于是,二人各自开始行动。仙妹本勤劳家庭出身,加之经织女指点得道成仙,修行时以其勤劳和手快曾惊动天庭。此时仙妹想到天庭众仙女,在日头落山后上达天庭,特邀七仙女下凡,一是帮纳鞋底,二是观榆林美景,并看其兄如何施工。</p> <p>  说话间众仙女飘落凡尘动作起来,即刻鞋底已经完工。子时,众仙女来看其兄施工状况,不看则已,一看大惊。只见工地上火把照亮半边天,成千上万名能工巧匠汗流浃背,干得热火朝天。原来仙兄是鲁班化身,一时间动用全国的能工巧匠,砌塔身的砌塔身,运木头的运木头,仙兄亦是忙得不亦乐乎。仙妹想:若此干到天明,一是把哥哥累病了不好,二是哥哥将赌胜亦不好。心机一动,便学出了一声报晓的鸡鸣:“喔,喔,喔……”,一时间,普天之下的公鸡闻而共鸣。仙兄听到鸡鸣,只得草草收顶,致使塔身比原计划低了许多。收完顶后众人呼了口气,收拾停当,正欲离开。此时又闻鸡鸣之声,天还未亮,仙兄掐指一算,方知妹妹作了手脚,也只好作罢。至今民间仍有遗憾,若此塔按原计划修成,榆林城将出三斗三升菜籽(数)的清官,福泽后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说之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宝塔镇妖</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传说明朝武宗皇帝朱厚照一日忽作一梦,梦见西北处有一异物似龙,口吐红光,啸声震天,日夜朝着北京嘶吼。此梦频频,搅得他夜夜惊醒,日日不安,便招了护国天师来解。这天师一解一掐,原来是在陕西榆林地界上,有一混龙已渐成气侯,不日将出,要来夺这朱家的天下。关乎朱家万年基业的事,这还了得,皇帝立马派天师赶赴榆林,他要护国天师速速查明此龙现在何处,并予以处置,如果查不到便杀头问罪。天师岂敢怠慢,领着一干人等,立马赶赴榆林城。</p><p> 来到城外一看,这榆林城天高气朗,城墙高大厚实,城内一股紫气直冲霄汉,果然是个不凡之地。见到当地总兵,天师亮出御批圣旨,只说来此地视察。住下后天师手拿法器城里城外到处转悠,不几日就有了收获,原来这条混龙就藏身在榆林城底下正当中。这头呢,就翘在现在的鸳鸯湖那块儿,那两汪湖水就是混龙的大眼睛珠子。那尾呢,甩在南门外,就是现在的榆阳桥那里,正作势北飞呢。</p><p> 按说这榆林乃边关之地,何来龙气?其实榆林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时始皇就修秦直道经此直通塞外,秦太子镇守于斯,埋葬于斯。再者古榆林虽地处塞上,可山高林密,水草丰美,人杰地灵,天长日久,众脉合一,才成就了这条混龙。</p> <p>  天师施法一算,此龙尚未成气候,只须将两眼湖水填一眼,叫他变成个独眼妖龙即可大功告成。于是天师叫总兵点齐一干人等随他摆阵势、填湖水。这总兵一头雾水,不知天师葫芦里装的啥药,心想这湖水招谁惹谁了,干嘛要填呢?可想归想,人家是钦差大臣啊,只能跟在天师屁股后头颠来颠去,总算把个罗天大阵给布起来了。</p><p> 天师这么一闹腾,把这混龙给搞糊涂了,想着这帮子人咋老是在我脑袋旁边晃悠,干吗呢?是不是嫌我碍事要撵我走啊?不能啊,我在这儿也没给他们添乱呀?不光没添乱,我没事还给他们布布云、施施雨、挡挡风什么的,嘿,奇了怪了!他这么一想,决定好好看看。也就这一看,可救了他一命,眼看着罗天大阵就要布好了,这混龙也看明白了,看这阵势,这帮人合着不是要赶他走,是要困住他。再看湖边一队人马扬锨填土,这是要往他眼里填沙子呀。这下混龙急了,此时阵法已经占了先机,他就是空有法力也无法施展出来了,可要跑还是有能力的,瞅了南边有空子钻,便一下蹿出奔南边去了。</p><p> 这混龙一跑,天师急了,赶紧发了急急律令,召了五雷正神,照准了那混龙的龙脊就给了一下子。这下给的叫那个狠呐,直接就在山中间给劈开了一道沟,这就是现在的五雷沟。混龙正蹿着,没防住这天上会抽冷子给他这么一下,龙鳞震散了一地,魂魄也给震飞了七八,直接就震趴下晕过去了。</p> <p>  天师这下可是得意了,立刻叫总兵把事先招来的民工劳夫带来,砖木横飞,瓦刀上下,就在龙头上建起了这座凌霄塔,意在一塔镇妖,使其永世不得翻身。这条混龙也不一般,到底是个灵物,不几日便魂聚三花,醒了过来,一看,心下叫苦。可是依他现在的情形,想来个咸鱼翻身,那机会是微乎其微,看来,只有一逃了。</p><p> 天师正在高兴呢,一大意,就没有亲自去监督,打发了几个徒弟在那儿照看着,给了这混龙最后的机会,他悄悄地顺着榆阳河向西边溜过去,然后沿着榆溪河一路奔南边山里去了。</p><p> 不久宝塔建成,但见此塔敦实沉稳,巍峨挺拔,直插云霄,内里通体砖砌空心结构,外呈八角柱体形,有如那武侯八卦阵图再现,明八暗八循环运转,暗合生死。端得是:驼峰见处现高塔,欲镇妖龙使王法,古来已定生死数,倒叫榆阳添光华。</p><p> 天师万万没有想到,这条混龙还是投胎到榆林城南横山与米脂交界地的李姓家,名鸿基,小名黄来儿,后改名自成。这李自成自幼顽劣,成年后聚众起兵,直杀到北京城里,夺了大明天下。只可惜,这条混龙只适于在荒野中生活,不能离开土地,一旦出土就没有了能耐,只在北京做了四十天皇帝,便被赶了出来,死在湖北九宫山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说之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文碧和玉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相传很久以前,榆林城里住着一位张总督,他跟当朝娘娘还有点瓜葛亲。张总督有一个独生子名叫张小官,年已22岁,长得鼻斜嘴歪、相貌丑陋,而且还左腿瘸、右眼瞎,因此没有人愿意将女儿嫁他为妻。但是,这个张小官认为自己是总督公子,皇上远戚,不但要娶个门当户对的,而且还要美貌的淑女。总督到处访求,后来打听到李将军有一爱女,名叫玉燕,年方十八,有沉鱼落雁之姿,闭月羞花之貌,就用重金请媒婆前去说亲。王媒婆到了李将军家,经过一番花言巧语,骗得李将军和夫人的同意,两家选定吉日良辰,准备成亲。</p><p> 张总督给儿子订了这么好的媳妇,心里十分高兴,但是又害怕拜堂之时儿子的丑相一旦露了馅,两家必然要打闹一场,儿子的婚事也要成为泡影,因此,他坐卧不安。王媒婆对张总督说:“总督爷,怕什么,咱们给他来个李代桃僵,移花接木。”张总督说:“什么意思?”王媒婆在张总督耳边说,只要如此这般,定万无一失。张总督连连说:“好计,好计。”张总督有一个远方外甥名叫文碧,年方二十,人长得如宋玉再世、潘安重生,而且知书识理、满腹经纶,因从小父母双亡,一直寄居在张总督家。文碧听了张总督的一番言语,心觉不妥,但是寄人篱下,也只好遵命照办。到了成亲那天,总督府张灯结彩,鼓乐齐鸣,一派喜庆气象。一对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互拜,入了洞房。众人都称赞说:“郎才女貌,真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p> <p>  夜静客散,洞房里新娘坐在炕沿上偷偷看了一眼新郎,见他生得俊悄,心里甜滋滋的。但是新郎只管对案读书,连新娘瞧也不瞧一眼。玉燕起先还以为新婚之夜读书人都是这样。及至三更已过,新郎还是手不释卷。玉燕心里想,用功也不在这一晚,心里便有些不快,但新婚之夜,要催新郎上炕,总觉得羞答答难以开口,一个人和衣倒卧在炕上慢慢睡着了。这时已经到了五更天,文碧看到玉燕已和衣而睡,怕她着凉,轻轻走过去替她盖好红锻被子。此时已取下红盖头,文碧看到新娘长得这样美貌,不禁摇了摇头,轻轻地叹了口气,慢慢向洞房外走去。</p><p> 外面张小官从三更天等到五更天,早已等得不耐烦了。文碧刚刚迈出房门,他就急匆匆地溜了进去,挨着玉燕身边睡下。次日一早,玉燕醒来,发现一个鼻斜、嘴歪、一眼瞎的丑男人睡在自己身边,大吃一惊,一步跳下了炕,指着张小官骂道:“你是什么人?竟敢如此无礼,我要喊人了!”张小官说道:“娘子,我就是总督公子张小官,我才是你的郎君。昨天和你行拜堂之礼的是我表弟文碧。这就叫李代桃僵,移花接木,请娘子莫怪。”说着,拐着瘸腿又要上来纠缠。玉燕听后怒气冲天,狠狠打了张小官一巴掌,冲出洞房,回家找她父亲去了。李将军听了女儿的哭诉,怒发冲冠,一口气冲进了总督府,和总督吵了一天一夜,也没有结果。李将军受此欺辱,哪里能咽下这口气,便到皇帝面前告御状。这场官司打了一年,张总督毕竟因为有娘娘的面子,最后还是把玉燕判给了张小官为妻,并降旨即日完婚。李将军想自己戎马一生,立功无数,竟连自己女儿也保不住,气得口吐鲜血,不治身亡。</p> <h3>  再说文碧看到李将军气死,玉燕要和丑八怪过一辈子,感到自己实在对不起玉燕,便悄悄找到了玉燕说:“人常说,苍天有眼。既然人间无道,咱们写状到天上告去。”就在他们商量告状的时候,张总督派人抓住了文碧和玉燕,把文碧关在南门外榆阳河南边的小山上。玉燕每天跑到南门外, 站在河北边望着小山头哭,文碧望着玉燕也是以泪洗面。文碧要写状子,身边只有笔而没有砚,只好望着玉燕直叫:“砚!砚!”而玉燕呢,身边只藏有砚而没有笔,只好望着文碧直叫:“笔!笔!”两人相对哭喊了三天三夜,最后文碧变成了一支外形似笔的砖塔,这就是凌霄塔,玉燕则变成了一方又宽又大的砚台,这就是玉砚桥。 从此,二人形影不离,世代相随!<br></h3> <h3>  凌霄塔是榆林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榆林人故乡情愫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旧时人们外出多取道凌霄塔下的南大道(今上郡路),回乡之时往往是未见城先见塔。远远看见凌霄塔,外出的游子就知道榆林到了,故乡近了……</h3> <p class="ql-block">  我从记事起就对眼中破旧的凌霄塔和玉砚桥好奇不已,常听到长辈们讲述几百年来榆林人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为凌霄塔、玉砚桥增添了许多神奇浪漫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每当旭日东升之时,凌霄塔的影子映在玉砚桥上,那塔影恰似一支巨笔,饱蘸浓墨,书写出绵绵不绝的锦绣文章。因此,尽管榆林位于毛乌苏沙漠边缘,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却不时冒出一批批文人雅仕,或固守家乡,或浪迹天涯,也许这正是传说成真、神话再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