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王旭)</h3> <p style="text-align: left;"> 亳州剪纸艺术美伦绝妙、巧夺天工。来自安徽亳州今年70多岁的王炳华老师是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其剪纸作品,虚实相生,变形适度,刀法苍秀,题材丰富,融古于今,贴近生活,勇于创新,乘北疆苍茫之气,控南国藴秀之韵,气韵生动,而又不失黄淮乡土的芳香,享誉中外。同时作品紧跟时代风格,作为一名老党员的非遗传承人,在新时期创作了许多歌颂新时代和精准扶贫的剪纸作品,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用剪纸这种最具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宣传十九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民间文化艺人,要深刻领会报告精神,传承好亳州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br></p> <p> 王炳华老师是安徽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从事剪纸创作工作近60年,曾被中国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称号,2005年被中国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评为“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称号,一直在剪纸艺术的世界内探索,同时致力于亳州剪纸的创作发展与传承。</p> 亳州剪纸的特色融合了北方剪纸的粗狂及南方剪纸的秀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虚实相生,变形适度,刀法苍秀,题材丰富,融古于今,贴近生活,勇于创新,乘北疆苍茫之气,控南国藴秀之韵,气韵生动,而又不失黄淮乡土的芳香,享誉中外。在中国剪纸艺术的世界里有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中勾画是亳州剪纸重要的一个部分。 亳州剪纸在传统剪纸用剪刀剪的基础上,大部分使用特制蜡盘及刀具进行刻纸。正是这种刻纸的技巧曾经使日本剪纸专家藤井增藏先生发表高度评论文章评价文章说:“王炳华的剪纸,掌握了中国剪纸的传统,具有南北两地融合在一起的风格,王炳华手巧的很。。。。。”。于是声震东瀛!在首都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德国艺术家阿沛列多斯先生说:“欣赏王炳华先生的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构图丰满,装饰性强,打破了纯民间的处理技法!” 一幅剪纸作品的产生是他心无旁鹭,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的以锐利的剪刀,剪刻着他囊括在胸的花卉、翎毛和吉祥如意的各种传统剪纸纹样,他的剪纸之花于是开遍了四邻和遥远的村舍,收到朴实勤劳农民的喜爱!大家都说炳华的剪纸“剪个桃桃有毛,剪个杏杏有酸,剪个石榴咧着嘴,剪个喜鹊喳喳叫”,同时作为一名退休老党员,虽然身不在职,但是这几年国家发生重大变化深深的触动着这位老党员的内心,虽夜已致深,王老师仍不辞辛苦的创作剪纸作品。 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作为传统文化的坚守者王炳华先生也紧跟时代发展学会了上网,并在十九大召开之际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了解我党的时政新闻。 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具有淳朴的民间特色,亳州剪纸融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与北方剪纸的粗狂,是中国剪纸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剪纸表现形式喜庆,用民间剪纸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十九大是作者对党的一份一心。<br> 王炳华先生的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来请老师点评,王老师细心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简介与看法。并指导学生创作。 《十九大精神暖人心》是王炳华先生为这次献礼十九大特意创作的新作品,各族人民群众在党旗国徽的环绕下载歌载舞,一派祥和之气。 从普通农家走出的人,从年轻时代开始王炳华先生就创作了多幅歌颂我们祖国社会和谐进步的作品,作品类型丰富多彩,从农、林、畜、牧、鱼到天宫用剪纸的形式表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作为安徽省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炳华先生的剪纸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为剪纸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做着不懈的努力。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剪纸爱好者。荣誉和奖杯被老艺术家悉心珍藏,摆放在客厅一角。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民间文化艺人,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好亳州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幅作品《祖国颂》是王炳华先生于1984年欢庆共和国建国35周年时候创作而成,当年获得全国剪纸大赛一等奖,并被新四军纪念馆收藏。 在传统剪纸道路的发展上他感觉到剪纸题材的狭窄,应当在传统的上去创新!去反映生活,歌唱时代,以人物为主去创作去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开幕会上再次提出“精准扶贫”后,王炳华老师积极创作了一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剪纸作品。用这种最具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和推广了总书记的号召。 亳州剪纸非遗传承人王炳华老师和他的学生闵霞创作剪纸作品喜庆“十九大”。他们以最具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剪纸形式宣传十九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民间文化艺人,我们要深刻领会报告精神,传承好亳州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