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城墙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和名片,这块名片用规制统一的城砖砌就。每块城砖的砖缝都有用石灰和糯米汁紧密粘接的痕迹,墙体灰白杂陈,却依旧坚固如初,稳如泰山。人们在城墙上漫步时,那些城砖上留下的铭文会很自然地映入眼帘,让人感到好奇,也让人产生疑问,为何有些城市也有城墙,但都没见到城砖上有铭文,独南京的城墙会留有如此丰富的铭文呢?这个暑假,我与小伙伴们踏上了南京城墙的探访之旅。 我们分别查阅了明城墙及墙砖铭文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了明城墙的知识,制定了研究计划。 之后,我们就来到解放门进行实地探访,这里有明城垣史博物馆,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并定都南京,其时,朱元璋采纳了学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耗时21年之久,修筑了蜿蜒盘桓达35.3公里,南京历史上最具规模的城墙,史称明城墙。明城墙高14,21米,上宽4—9米,下宽14.5米。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河,北带玄武湖,城周33.67千米,现存23.74千米,为世界第一大城垣。据不完全统计,明初征调各地民夫在百万以上,以及20万军人,近10万工匠,数万囚犯。建城的死亡率很高,同万里长城一样,砌成这巍峨城池的每一块墙砖,都浸透着千万人的汗水和生命。每一项伟大的辉煌背后都是白骨累累。 为修筑南京城墙,朱元璋号令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5省各府、州、县,以及军队卫、所等近200个单位的百万余军民承担和组织人力制坯烧造城砖,将烧造好的城砖统一运往南京用于修筑城墙。当年烧制的城砖是有严格规定的,要求每块城砖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重为10至20公斤,以确保城墙的坚固和美观。 为确保建造南京都城城墙坚不可摧,明朝实行了严格的责任制,除制定了城砖的大小尺寸外,还要求各地在城砖上烧制出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和制砖人夫、窑匠等至少5至6级责任人,最多达9级责任人的名字,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可追究制砖人的责任,重者甚至可杀头。正是这种严酷的“责任制”,才保证了南京明城墙在建造过程中的高质量。 也正是因为这种制度,我们才能在城砖上看到各种铭文,明城墙上留下的铭文字体基本以楷书为主,同时也有魏碑、行书、小篆等,另外还有一些铭刻了数字和符号,几乎集中国传统民间书法艺术之大成,可以说,城砖上的这些铭文虽没有登大雅之堂,却也是民间书法艺术的一朵奇葩。<br> <p> 再根据查找的资料,我们了解到城墙铭文一共分成十多类,分别是:1、长江中下游五省城砖;2、工部;3、军队系统砖;4、各级责任人砖;5、模印砖、戳印砖、刻画砖;6、书体砖;7、纪年砖;8、错版砖;9、简化体砖;10、反文砖;11、寺庙砖;12、正面砖;13、吉语砖等等。</p><p> 下面来看其中一些砖文实例。<br></p><p> 1、五省城砖</p><p> 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是南京城墙砖烧制的主力军。为了保证城砖质量,明朝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责任制,从府、州、县各级官吏充任的提调官,到基层的总甲、甲首、小甲直至窑匠、造砖人夫,体现了层层负责,责任到人的制砖责任制。烧制后的南京城墙砖,沿长江水系运抵南京。<br></p> 2、工部砖 <p> 3、军队系统砖</p><p> 南京明城墙砖,除了各地府、州、县和工部烧制之外,当时的军队卫所也参与了南京城墙砖的烧制任务。如“水军右卫中所”、“广洋前所”、“广洋右所”等。<br></p> 4、各极责任人砖<br> 标准的城砖铭文,责任人从大到小排列,最多的达11级。一侧是:府级提调官、司吏,州级提调官、司吏,县级提调官、司吏;另一侧是:总甲、甲首、小甲、窑匠、造砖人夫。不同等级的责任人之间,常常降低一至两个字,以示等级上的差别。 5、书体砖<br> 明城墙砖中,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到目前为止发现了四种,隶书还未有发现。<br> 此砖上的字体为篆体,极为罕见。上 书:“吉安府泰和县”<br> 6、错版砖<br> 错版砖指的是城砖铭文由于人为或技术原因,造成生产出来的城砖铭文出现的差错。例如:两侧砖文相同。 7、吉语砖<br> 吉语砖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如“与地无极”、“与天无敌”等。明代城墙吉语砖文有“万万年”、“天下平”、“寿”等。<br> 8、简化字砖<br> 在明代城墙砖文中,我们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简化字。新中国成立后,着手推行简化字。其实,早在600多年前的明代城墙砖上,就已经出现了简化字。此砖上印有简体字“庐”(庐陵县). 600多年的悠悠岁月,今天的我们,默念着城砖上的名字,就像与我们的祖先对话。尽管不少城砖已被风雨侵蚀,砖上的铭文有不少已漫漶不清或残缺,有些留在砖上烧砖人的名字已成为一层字皮,一触即溃。但这些当年烧制城砖的普通百姓是庆幸的,他们的名字留在明城墙上,与日月同在,不仅成为一段人文历史的见证,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