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防线建设奖章与格隆斯威克海岸要塞遗址陈列馆

一碟子腌白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西部防线建设奖章 </b><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9年8月纳粹德国颁行。正面带有交叉的剑和铲,卍字和鹰,以及防御堡垒。背面写着“劳动保护德国土地”(FÜR ARBEIT ZUM SCHUTZE DEUTSCH LANDS)。奖章授予参加德国防御工事建设,曾经为大西洋墙或西墙工作的国防军士兵和男性工人,大多数情况下,那些工人是一个叫托德的劳动服务组织成员,参与格隆斯威克要塞建设挪威人,许多是这个组织的成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格隆斯威克要塞(Grønsvik Army Coastal Fort)遗址,是展示挪威土地上德国军事堡垒历史的陈列馆。在6月中旬到8月中旬,每天8:45-17:00开放,免费参观游览。陈列馆在北挪威海尔格兰地区,濒临大西洋的Rv17号滨海公路旁。原址是德国人修筑大西洋壁垒中一处重要阵地,用于保障德国军火工业能够稳定地获得瑞典铁矿砂。1988年,吕略市政局和当地狂热者清理诺尔兰郡沿海要塞中,挪威人作为历史纪念地开发修复这个要塞,利用旧有坑道、炮台、掩蔽部等作为陈列展示场所,成为该地区16所博物馆中的一座遗址纪念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放置在格隆斯威克海岸军事要塞大门外的德国LeFH16 105mm榴弹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1940-1945年间,德国海军、陆军开始沿大西洋建造军事要塞,历史上称为大西洋墙或大西洋壁垒。这是一道从佛朗哥统治的西班牙边境延伸到芬兰北极海岸的防线。其中,在挪威沿岸兴建了350多个沿海炮台。中立的挪威被占领之后,德国面临两个主要的军事任务,建立巩固占领区根据地,集中军事力量进攻摩尔曼斯克,同时防止英国进攻。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执行“巴巴萨罗”计划对苏联进攻。7月,斯大林发出“开辟第二战场”请求,英、法联军开始策划粉碎德国将挪威作为根据地企图的跨海攻击。1941年圣诞节当天,他们分别对罗弗敦的Reiner和Nordfjord的Maloy进行了突袭。这使希特勒坚信,挪威是命中注定的战场,下令对挪威海陆空进行格外的增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德国北挪威防御策略让挪威成了战争据点。1942年,格隆斯威克海岸炮台建成。炮台工事建设工作由战时囚犯完成,大约近200人的波兰、苏联战俘,是堡垒工程的主要劳力。另外,一些不知名的挪威工人负责监工。12月份,炮台防务完成部署,主要任务是保卫从Sjona到Ranfjorden海上运输线安全。德国人通过已经签定的协议,可以持续获得瑞典基律纳的铁矿石,德军希望在此保卫深入内陆的中心莫伊罗纳。炮台的作用不仅有保障海上通道的作用,同时也阻断海湾到莫伊罗纳(Mo i Rana)陆上通道(现在的E6),并企图制止抵御强大敌人的第一波进攻。即使守军受到包围,也要尽可能坚持战斗去破坏敌军物资和军队的再供给。就是这个原因,驻军储备60多天物资,保障在堡垒上不被饿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格隆斯威克海岸防御起先隶属于德国海军,由司令部设在桑内舍恩(Sandnessjoen)的海军司令官Seekommandant负责。堡垒防务由司令部下属10个炮兵团中的第974海岸炮兵团负责。1942年开始属于步兵第196师管理。从1943年3月到战争结束,炮台属于德军14师。整个战争期间,实际驻防德军士兵数量非常有限。资料介绍,通常这里保持只有150到200名军人。1944年10月的情报显示堡垒有兵员235名。这个数目包括周边警戒部队和一小部分当时负责信号器等装备的德国空军分遣部队。一般情况下,挪威海岸类似军事设施中,力量配置很少会超过100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格隆斯威克现在成为挪威海岸线上诸多要塞中一个典型纪念地。战争结束后,炮台遭遇了多舛的命运。营房最终被拆毁,火炮成为为废铁。炮台指挥中心在连接道路计划建设中,被炸毁成铺路的碎石。今天海岸防御工事部分恢复,重建了食堂和指挥碉堡,增加了夜间照明、指示标牌,使得它更加吸引游客,适合游览参观。尽管这是在一所战争博物馆内,我们惊讶地发现,在壮美风光背景中,遗址辟出专门区域,利用工事为家庭渡假营地,炮台台基辟为烧烤区域。 格隆斯威克军事堡垒靠近滨海公路。出于安全的考虑,孩子不允许在附近随便乱跑,必须确保走在安全的道路上。在堡垒附近,参观着被要求不要随便移动岩石等东西。火只能生在被许可火的地方,溜狗得需要系上皮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列遗址在占地约400米×300米的海岸高地上。大门朝南正对停车场,新闻公告板前摆放着2门大炮。大门内设置一个岗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军事要塞遗址风光十分美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大门旁信息中心沿路北行,首先能看到的是锻冶场。要塞地处偏远,必须能够制作工具和修理装备。在锻冶场旁边有一个补鞋工作间和裁缝工作间。除这些之外,这个易货站制作门、窗、家具,修理靴子和制作马具。这3个工作间由德国工匠管理,但是工人大多数是波兰囚徒和托特组织的工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方不远处是马棚。尽管二战时期已经是机械化时代,但是畜力仍是功不可没的。马是用来运输,也用来在被占领的挪威进行建设。德军的拉普兰军队沿北冰洋到波蒂尼亚湾驻扎,一共有超过60000匹马和骡。挪威拥有马匹的农民,要定期在要塞易货站为占领国服务,凡推脱者都受到严厉的处罚。一次爆炸中,一匹马受了惊吓,一只脚受伤。由于受伤相当严重,这匹马根本不能干活,主人未经允许就把它带回家,让它在马棚里休息。第二天,士兵到农场把农民拘捕,押解带到要塞。经过辩解之后,德国人检查了马匹,他才获释,但是这个案子一直等到战争结束才了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食堂建筑为军官和其他军人设有一个厨房和餐厅。地下室有食物储藏室和蒸气浴室。德军士兵食堂外面展示着一枚旧的海军水雷,厨房里有两个烤箱。一些餐厅专门为军官开放,其余的就是由工人使用的,他们通常都是排坐着就餐。食物放在大锅大盘中,大锅中有搁板分开,以便厨师旋转大盘。介绍说:这里主厨是一个60岁左右的德国人,副厨大概45岁,其余的则是被雇工作人员。有许多蟑螂出没于厨房,让工头们都感到绝望,害虫喜欢藏在烤箱中,每每使用烤箱都必须清洗一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整个遗址最主要的是火炮阵地。战争期间,炮台装备大多数是缴获的法国武器。资料显示,格隆斯威克要塞主要装备是4门法国155mm火炮。挪威大西洋壁垒研究显示,1942年-1945年期间配置的4门155mm野战炮,法国名称为Canon de 155mm Long Mle 1917 Schneider。1915年至1917年,火炮由斯奈德公司在前型基础上改进而成,口径155mm,身管长L/32倍口径,炮重8956kg,弹药重43kg,初速可以达到660m/s。火炮射程17000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是法国军队的标准制式火炮。1939年时,法国还有2043门在服役。二战爆发,德国人不知道缴获了多少,但用这些火炮加强大西洋方向防御,装备二线步兵师,其中在法国装备了第331、709、711、716等四个守备师。在德国手中,火炮更名为155mm K 416。要塞炮台建设让每门炮构成独立单元,安置在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的1-4号炮位上,相隔距离80-100米不等。辅助设施一应俱全。炮位布置控制着松纳峡湾(Sjonafjord)到莫伊罗纳的海上航线通道。火炮装置在有控制转盘的炮台上,便于多方向射击,即可以控制进港航道,也可以对付沿海公路。遗址平台中央有生锈钢圈,是赋予火炮瞄准射击方向的轨道,而且刻度标记仍清晰可见。遗留下来的锈蚀火炮躺在圆形的轨道旁。炮台边上是防御堡垒和值勤室。通常值班需要炮台1/4力量处于不断地戒备状态。这意味着,士兵们不得不穿着制服,睡在值勤室一个星期,保证将炮火准备时间缩短到最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火炮阵地的二级装备是1门法国75mm M/97野炮(Canonde 75 modele 1897)。这种火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经过时。战争爆发前,法国还有很多这种火炮。1939年,一下子卖给波兰1300多门,结果大多被德国人缴获。经过改装,用来对付苏联的T-34型和KV型坦克,但结果证明没有什么效果。1942年,德国有了75mm 的Pak 40反坦克炮,这种不具备优势的火炮命运,就只能是运到西线,加强大西洋壁垒防御。在炮台上,75mm M/97法国野炮射程12000米,主要用于警告或制止未经允许而通过要塞前海域的船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其他装备还有:(1)50mm反坦克炮1门。遗址没有资料介绍的50mm KwK火炮,该型号是德国坦克炮,装置在德国Ⅲ号战车上。1941年-1942年,在北非较为有效地对付了英国和美国坦克。但是遇到苏联的T-34坦克和KV坦克,立即显得相形见绌,新的火炮开发出后,它立即失宠,改为二线防御装备。(2)50mm迫击炮4门。资料称是法国50mm Mle1937型迫击炮,为马其诺防线的战利品,拆卸到挪威做防御武器,德国命名为fremdengerätnummer 210(f),意思是外军装备210式。这种发射榴弹的小炮,射程700米,射速每分钟15发,既可攻击也可防御。城堡用它保卫附近新建的码头。但是它的攻击性依赖于自由移动性。而它的防御能力尤其突出。因此,2门固定配置,另外2门游动使用。(3)81mm迫击炮2门。81mm迫击炮分别位于要塞一南一北。(4)20mm 高射炮3门,150cm探照灯2台,60cm探照灯1台。要塞高射兵器是20mm Flak。这种火炮是原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20mm Flak 28型机关炮。战后受凡尔赛条约限制,转移瑞士苏罗通生产,继续为德国海军开发新型。不断变型成为20mm Flak 30型,又回到德国在莱茵—布尔西、毛瑟兵工厂生产,总产量超过144000门。20mm Flak是一种自动高射炮,初速900m/s重量450kg,射速每分钟120-180发,射程2200米,20发弹鼓供弹。抗战前,中国也曾经进口过这种火炮。二战前夕,德国进一步改型成为四联装的20mm Flak 38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外,守军装备7.92mm 机关枪10余挺。1988年,遗址恢复了高射兵器、迫击炮阵地。上述火炮,除高射炮曾经使用过,用以对付盟军空袭。其他火炮在战争期间从来没有开过火。</span></p> <p class="ql-block">德国人在要塞上使用法国的155毫米火炮</p> <p class="ql-block">格隆斯威克海岸军事要塞炮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要塞的观察台、指挥所位于炮阵地西面对大洋一侧。指挥所是该堡行动中心。当警报响起时,作战指令从这里通过电话线传达到堡垒的各种作战部队。堡垒任何时候还必须知道因潮汐变化它与海面的距离。在观察台有军官日夜负责观察。水平测远仪用来衡量距船只的距离。风速,气压,湿度的测量每天两次,在堡垒中探测台进行,并通过测远仪和军备的调整的修正值进行转化。信号碉堡是堡垒的信号中心,建在一个石头窟里,所有内部的信号通过电话线传达到不同的作战分队。炮阵地东侧山腰处是要塞办事处和司令官住宅。</span></p> <h3>进入地下工事的入口</h3> <p class="ql-block">要塞遗址观测所内部</p> <h3>要塞信号兵工事</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战俘营和公墓在要塞南面。战争期间,战俘们住在胶合板帐篷里面,他们穿着原来的旧制服。他们企图用麻袋来抵御风雪和寒冷。苏联的战俘队约有100人,仅穿着一双木屐从事繁重劳动,包括在隧道中搬运爆破的碎石。他们不断被克扣口粮,苏联战俘因营养不良而消瘦。当时,纳粹严禁当地人给战俘们食物和衣物,不过当地人常常无视这一禁令,挪威人对衣衫褴褛饥饿的战俘们有强烈的同情心,私底下给战俘们食物和衣服,而且面带微笑,鼓励和以各种方式向他们表示友好。波兰战俘约有75人,利用隧道爆破得来的石头,从事搅拌砂浆劳动。他们能得到比苏联人更好的食物和医疗,可以获得更大的行动自由,有条件地被允许离开营地。遗址陈列区域以南有一座纪念碑,纪念修造堡垒死去的战俘。二战期间,曾经有7名苏联战俘在建设堡垒时死亡并埋在了这块墓地,后来他们的遗体被移葬到俄罗斯墓地。战后恢复阶段,幸存的战俘为他们已故的同志在墓园竖立了一个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处理炮台遗址陈列和恢复建筑时,挪威人采取的态度没有将德国占领军简单地视为罪犯,也指出了一些积极的方面,如医疗保险的平民和士兵的无害的业余活动。当然,这种处理是十分小心翼翼。另外,他们也提到一些挪威人同德国人有过积极地合作。</span></p> <p class="ql-block">格隆斯威克海岸军事要塞遗址,前面就是要塞火炮封锁的峡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格隆斯威克要塞重炮炮台上没有陈列火炮,或者仅摆放着火炮轮毂等遗留残件。而遗址大门旁就有两门现成火炮。这些火炮为什么不用炮台遗址内陈列,而仅仅搁置在门外充做仪仗。经考察对比,摆放门口的火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制造的105mm leFH 16野战榴弹炮。一战结束充作战争赔偿运送给比利时。1940年,纳粹德国攻陷比利时,俘获火炮再次使用。105mm leFH 16榴弹炮,重量1525kg,炮管长22倍口径,初速395m/s,射程9225米,这种型号火炮在德国分别由克虏伯和莱茵金属公司两家企业生产,根据炮尾的公司标识辨认,这二门火炮都是莱茵金属公司生产,1945年以后,leFH 16火炮装备挪威军队。虽然是二战时期二线火炮,也属于历史原物。但这种型号的火炮,战争期间没有配置在要塞,不符合炮台要塞的史实原貌,因此,挪威人没有用它去替充原型火炮。从维持兵器历史原貌角度,遗址陈列馆态度非常慎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