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八月回望,精彩继续……</h3> <h3>闫庚卉:</h3><h3>《夏日札》是夏日的一湾碧水,我看见,盛开的荷打开,绿色的莲蓬里生长着苦的子;看见黑色蜻蜓,因为一场雨,张开翅膀低徊;看见红色的鲤,在水面上吐出,圆圆的圈;看见我自己,身的影子,灵魂的影子,在水里微波荡漾。——非常动人的一首诗,人生旅途里拨动心弦的音,让我时而忧伤时而感慨万千。</h3> <h3>范廷伟老师评论:</h3><h3>作家冈察洛夫曾说:我只能写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成娜和我邻近老乡,我们比较熟悉,得知她的娘家原是我们当地的大户人家。人到中年以后,容易感怀忆旧,镌刻在日光深处的童年记忆便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她经常回望过去,而且擅长用文字抒发感情。很多作品,文字温和,极具内涵,富有诗意,耐人回味。在她的这篇《我的青花瓷》之中,青花瓷,老物件;老奶奶,旧时光,两条主线相携并行,相辅相成。这些意象,这些温情,漫漶着光阴里的故事,流淌着岁月间的散淡,读来令人感觉到了一种悠远、空旷,当然也感受到了一种悠长的反刍与享受的美好!</h3><h3><br></h3><h3>风沙鸣:</h3><h3>青花瓷,纹理色彩均给人厚重清新之美,作者从以青花瓷盘为主线,让亲人乡愁特别是老奶奶溶入其中,过年,招待等一应琐杂事,青花瓷也便派上了用场,也便似有了生命,和乡愁一并令人缠绕于心。青花瓷的岀卖,又令人遗憾叹息,一如乡愁里的牵挂,留下的是永恒的思恋。但是,该文结构开始对青花瓷着墨太多,如将部分描写串插中间,似乎更耐看耐读。欣赏。</h3> <h3><br></h3><h3><h3>周老师评论:</h3><h3>老憨老憨一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名字,正如一粒沙、一滴水、一把土,当他融入群体后,你再也认不出他来。刘老憨正是一个如此的人,他从旧社会走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忠厚、老实、善良、勤劳,但也略有小聪明的他,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善良始终是他的本性,也从没因为地位的改变,忽而善良忽而钻营,这也正是亿万中国老百姓的本质。作为“闪小说”,能在如此短的章节中,把人物勾勒的如些饱满已相当不易,可见作者之文学功力。但也略有不足,就像文章开头,如此普通的人去世,正如一片秋后飘落的树叶,不该上报刊,也不会走入大众的视听,但瑕不掩瑜,本文仍不失一篇佳作。</h3></h3><h3>赵兴国:</h3><h3>小小说不好写,写好,更难。你想啊,千把字的逼仄空间,使人物跃然纸上,难。正因为难,写作的路大致分成两条,一,大写意,二,小素描,本文应属前者。用几个关键拐点,勾勒出人物的一生,作者的笔力之雄,不可小觑,书写小人物在大背景下的人性之美,作者之用心良苦,令人敬佩。 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第一,节奏的轻重缓急,起伏错落。第二,大写意,并不是说和素描势同水火,可否用简短的词句点一点主人公的肖像语言。</h3> <h3>雨后的晴朗</h3><h3>文章以纪实的手法,写了中国的“叶卡捷琳娜大 帝”和实际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二条线索平行展开,让读者饱食了一顿历史大餐。文章一扫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哗众取宠的写法,忠实地将中俄二位女帝的成长历 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有条不紊地再现于笔端,写作功底可见一斑。鉴于文中的是二项内容并列平行的,因此题目如果是“芈月与叶卡捷琳娜”,可能还要贴切一些。班门弄斧,纯属个见,敬请海涵!</h3> <h3>卞毓方老师的留言:</h3><h3>一,我读过赵丰先生的文章,只一篇,仅读几句,就了然他的造诣。他已经成熟,文章已在文学之外,别的不多说。二,承编者美意,我有几篇写日本小文在群内露脸,读议论,觉有一种误会,我写的是日本论,不是关于日本的散文集,虽然我用的是散文体。一本书,它有整体考虑,所有的篇什,都围着我想说的"真面目”服务,因此,不读全书,仅读一两篇,而且从散文角度去考量,是不适宜的。三,《日本人的"真面目"》之一,花了一年半时间,三次赴日,二十多万字,分六十篇,包罗日本的各个层面。之二,和人合作,我只去了两个礼拜,按要求,用纪实的手法,完成十万字。写书重点在学识,否则,为吃一碗面条来一篇,去一次徐福公园来一篇,形如流水账,有什么意思呢?四,我只写过五年散文,从51至55岁,然后转向,一个人长期写散文,路子会越走越窄,这时他需要提高。我内事考古,外事国际问题,沉寂5年,然后写了五六本传记,为搞一项基金工程,摸家底,写了《寻找大师》,然后,写日本,两册。今年,转向美东和加勒比海,形式上是跑了一趟,来回半月,完成十八万字,仍是散文体,因为比叙述体生动,每篇相对独立,归入散文,也无不可,但它要承上启下,补缺拾遗,所以重点不在"文",而在"识"。谨此,祝早安!</h3> <h3>浩晗:</h3><h3>作者笔下的祖父写的很倔犟,较真,本色描写,性格特点鲜明,真的很有嚼头耐人回味,时代造就人的性格,你的小说更具鲜明特色了,文笔通透流畅,文眼交待的很明确!好文章是值得人阅读惴磨的!中国人的传统,特色让你而写活了!刻画人物准确到位!我们的祖父会含笑九泉!好有文彩!!!</h3> <h3>雨后的晴朗:</h3><h3>冯老师的《忠告》一文,具有大家风范。其高昂的格调,深刻的立 意,与秦牧散文风格颇为相似。文章在天马行空的联想与想象中,进行了由近及远纵横古今的描述,阐述了深刻的主题。 作品从奶奶爱惜蚂蚁的生命,这件身边的事情荡开笔去,写了盘古开天地时,人不如蚁;写了游离太空中的探测器,回望地球只不过一个小点,而生活其中的芸芸众生,只不过一粒悬浮的微尘;佛曰世上万物皆有缘,生生不灭。作品还联想到浩瀚宇宙犹如人身,每一寸皮肤血管都不可缺,敬畏生命,就要保护环境;又折笔眼前,写了到处的饭馆屠狗杀羊的景象,围观杀戮现场的人们,像极了鲁迅先生笔下的“血馒头”。最后,又转回来,写了奶奶那些老一辈的人,对蛇,刺猬等生命的敬畏。结尾特写了一对夫妇为刺猬医治病虫害的镜头,在许多意冷失望之后,又充满了温暖,充满了希望,整个文章因此充满了一股昂扬的力量。佩服作者巨笔如椽,却能挥洒自如;筝 飞万里,线握手中。</h3> <h3>禾源:</h3><h3>文字功底深,行文节奏好。景在人在,但感觉景依然是景,人依然是这些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关键还是悟出一些道。</h3><h3><br></h3><h3>周泽邦</h3><h3>读赫老师的《晋祠游记》,忽然想起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衡于一九八二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名篇《晋祠》来了。晋祠,是为纪念周武王之子唐叔虞而建的。始建于北魏(公元386—-534),经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有各式建筑,于今自唐宋以来的文物古迹繁杂甚多,仅殿宇、亭台、楼阁,桥榭多达一百多座,最老的周柏的树龄达三千年之九。就其百座古建筑的构建和布局,集中体现了中国宗庙祭祀的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又见证了中国西周初期封侯而建国,封地而建国的社会沿革和宗法制度的这一文明。这是晋祠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正因为如此,早在一九六一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赫老师以时间为顺序,以空间转移为描写对象,写了晋祠的历史渊源和建筑及风景之美,总体不错,给人以清晰的印象,是篇游记佳作。但写游记性散文,大家总有一个通病,就是只有风光描写,没有心灵的感悟和对厚重历史的思考,而这些恰恰是文章的灵魂。试想一下,没有灵魂的文章,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吗?此外,晋词地处山西,何来江南风光?</h3> <h3>往后余生:</h3><h3>《高僧》这篇文章语言朴素简淡,意境深远,揭示了文艺界重虚名,轻才华的普遍弊病,引人深思。文章以弘寂法师下山为开头,又以高僧再次上山收束全文。弘寂法师本意是不要太注重名声,名家的作品也不一定是每一个都是精品,有能耐的艺人也应该受到尊崇。哪知人们又把它举为名家,抬高作品的市场价,奉为神作,原有的弊病依旧存在,因此高僧心灰意冷。文章的讽刺意味和现实意义可见一斑。但作品的主题又与渤海文学尊重名家,不薄新人的宗旨不谋而合,这才是艺术界应有的气象。</h3><h3>08-09 14:10</h3> <h3>土留香:</h3><h3>极好的一篇评论,行文中透露出稳健、清澈、精细、老道,足见郑先生扎实的叙事能力和文字功底。通过对孙先生作品的通篇熟读,寻找思想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理性评论,中肯褒奖,没有拔高作品的刻意,也没有附庸风雅的牵强,只有实事求是的对作品的真情流露。本文不失为一篇极好的评论,鸡汤般养心的文字,给这个夏天增添了一丝柔情和一抹靓丽。</h3> <h3>曹广平老师评论:《天下黄河贵德清》读后印象中,黄河一直以她浑浊,雄伟奔腾不绝称雄于世的,因此她称为我们的——母亲河!今读了《天下黄河贵德清》一文,似对黄河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她不但浑浊还很清澈。她不但胸怀博大而不骄,而且还很怀柔。也正是有这样的姿态,千百年来她一直被人们所称颂。我到过黄河,但我见到的黄河不是作者所说的,贵德的,似长江一样清澈的黄河。而是近乎干涸的一条黄的河。即便这样,她泛滥了几公里宽的河面,依旧能显示出她的大气磅礴。能想象出她曾有过怎样的雄伟与壮观。我想汛期来临,黄河一定会以她优美多姿的神态,来向世人证明她的魅力所在的。作者很谙散文之道,把途径贵德的黄河描写的惟妙惟肖,楚楚动人,正像作者所说,站在贵德黄河吊桥之上,举目远眺,但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景象,倒让我都有了去贵德一观黄河的冲动了。感谢作者![强][抱拳][握手]</h3> <h3>扈老师评论:</h3><h3>七分幽默,八分悠闲,九分文学,十分爱心。这是我对《悠闲时光慢生活》的总体看法。这篇文章前后共读了近一天,因为是慢生活。这篇文章作者用了多长时间完成?估计超过两天,因为是慢生活。文章写了不少人不事不少景不少不少……,请耐心读,不读也无妨,可以慢慢放下,因这是写慢生活,节奏要慢,应多带你去看几个地方,包括你可能不喜欢的地方,以杀杀你的急性子。<div>多年前曾看到一种说法是"慢慢来不要急"是一句最好的劝人话语,那么今天我觉得《悠闲时光慢生活》是一种好活法。那不用说《悠闲时光慢生活》是好文章!但有一种现象不认同,发文章都需要关系吗?</h3><h3>自由自在</h3><h3>前几天,在某公众号有一文《不写也罢》。许多人都人云亦云地附和,写不出好文不如不写。但有一人说该写还得写,否则怎么提高水平。很令人耳目一新。今天的慢生活也是如此,以前也看过持这种说法的文,说人家欧洲人搞建筑,一搞若干年,质量可靠。但我觉得,慢慢地不能说错,也应该有个度。打个比方,打扫卫生,明面没障碍物干得快。有障碍物有劲使不上,也不能无限制地延长时间。人家五分钟,你十分钟十五分钟总可以吧?半个小时也干不完,就说不过去了。个见,仅供参考</h3> <h3>芦苇泉老师评论:</h3><h3>卞先生老辣。这是一篇既写了富士山文化,又写了自己灵魂的大散文。写出这样的文章,是需要有岁月的积累,有探索美的激情,有权衡和分辨世间真假的独到目光。他写出了人间之美。没有媚日,他媚的是天下。卞先生是当代散文大师,这篇散文能代表他的创作水平。认真拜读了。好文</h3><h3><br></h3><h3>卞毓方老师指教:</h3><h3>写散文的私人体会之一:千字文最难写,难在冲击力。三千字内最容易写,易在起承转合,有头有尾。五千字难度又增大,难在腹笥充盈,下笔扎实。万字散文相当难,难在胸中那股气,要让读者一口气读完,欲罢不能。我试过用意识流写万字散文,一逗到底,不分段,不用句号。但编辑总给我分段,用句号,因为读者喘不过气。所以我散文至多写到一万两千字,中间必须分五六段,照顾读者阅读。也就是说,作者的气息要和读者的气息相适,否则难引共鸣。<</h3><div><h3></h3></div> <h3>最初:</h3><h3>执念是因执着而产生的不可动摇的念头。执念也许是一种悲剧,执着于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觉, 不曾放弃,不曾改变,如果最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也失去了沿途的其他风景,就会得不偿失。执念也是一种坚守,等过了黑头才发,熬过了几世轮回,内心深处的那个人,依旧不变的坚守,所以请不要放下你心里那阳光的执念,尽管可能那是痛苦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毫无遗憾的,或许在不经意间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h3> <h3>李皓老师读《父亲进城》感赋:</h3><h3>时光荏苒不可追,</h3><h3>父母年迈需人陪。</h3><h3>为子当有反哺心,</h3><h3>寸草应报三春晖。</h3><h3>愿天下父母都安好!</h3> <h3>淡月疏影</h3><h3>最喜欢《轮回》。这组诗歌有鲜明的诗歌地域特征,就像在诗行旅行。诗人想象绮丽,貌似在追求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方面在某一首中有点过,个见。</h3><h3>08-16 09:26</h3> <h3>自由自在:</h3><h3>一只被贪官污吏豢养的金丝鸟,稀里糊涂地走问不归路。靠色相换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毕竟风险很大。明显的德不配位,故事对世人很有教育意义。关于役苗,宋小江一层一层地往上找,还不如聊斋上的席方平幸运呢。在我看来,罪魁祸首应该是质检监督部门。若非这些人默许纵容,怎么会有这么多假疫苗流向市场?</h3><h3><br></h3><h3>笑对人生:</h3><h3>疯固然让人有可怜之处,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靠颜值、靠身体换来自己所要,其实不要也罢,青春是短暂的,你却无福享受了! 狂的不只是这一个人,狂的是扭曲的人性和人心,扪心的钱你装在兜里,踏实吗?天不会一直阴的,待到阳光明媚时,你还会如此“灿烂”吗?</h3> <h3>雷霆万钧:</h3><h3>人生海海,岁月悠悠。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一篇动人的故事。陈老师文中的人物就各自有着一番不同的经历,姥爷的两次婚姻,姥姥的过早离世,后娃的坎坷婚姻,母亲的家庭负累,小舅的苦难童年和生长经历,小姨的不凡经历和恩恩怨怨…人生就是这样,有苦有难,有乐有甜,“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伏”。陈老师的文章选材平凡接地气,语言朴素不花梢,情感真挚不造作,支持点赞!</h3><h3>笑对人生</h3><h3>普实的文笔道尽岁月苍桑,不平凡的构思畅想伟大祖国的光辉历程。老一辈留下的不只是让卜刻骨铭心的记忆,留下更多的是良好的传承和美好。不要只是感恩什么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h3> <h3>闫庚卉:</h3><h3>《记忆是乡愁行走的根》更像一篇心灵的絮语,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母亲在灶台前守着一篮子青菜,一边摘菜一边絮叨,院子里的菜又要老了,赶明给你婶送一土篮子去;在铁路边的花花草草里寻找马兰花,一边找一边唱,马兰花马兰花……;一只大狸猫站在杖子上,仰着脸抽鼻子。虽然每个人对故乡的记忆不一样,但是,正如作者所言,记忆是根。就算我们生长的地方沧海桑田 ,记忆在,故乡就在。非常喜欢这篇《记忆是乡愁行走的根》,特别是开篇,让我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一直读下去。</h3> <h3>互联网+:</h3><h3>《千纸鹤》写了一个凄凉的故事。晓晓的妈妈因杀死了丈夫而坐牢。他们的女儿晓晓只好寄住伯父家,这是很无奈的事情。而且这个事情的结局也令人不快:不仅学校的同学冷遇了晓晓,就连伯父的小孩也疏远她。这使晓晓幼小的心灵遭受创伤。令孤单寂寞的晓晓更加思念妈妈。她以折千纸鹤的方式寄托对妈妈的思念。妈妈关了两年,她去看了两次,每次都给妈妈送了一个千纸鹤。但这一次的探望给她带来了好消息:妈妈看着两只千纸鹤一大一小,母女俩的情感波涛彻底汹涌,估计眼泪都来了;妈妈要减刑了;学校的同学对她也改变了看法.同学们主动向她道歉,接纳她,这是学校的正能量,好气象。大人的事本不该连累到小孩的。这也说明,人世间,不管生活多么的变化无常,但终归会好起来的。故事虽说简单,置身其中,一样的会让人感动,让人落泪。为渤海文学,为这位农民作家给大家呈现了这样一份精神大餐,说声感谢!</h3> <h3>风沙鸣</h3><h3>前些时日去老家,池塘依然犹在,水波粼粼,衬托出一份优雅的安祥,令心稍许的安顿,我在想,身处明争暗斗的繁杂中,不争者或许失却了张力而无力参与,或者真的顿悟笑看云卷云舒。于我而言,尽量如眼前之水好了,驻于心的一份安静,不随波逐流,以水之柔顺和世界和谐共处吧。米沃什如是说;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也不屑。文中池塘,相信生活于农村的人,均將其童年于池塘里洗涤过,身体里,骨髓里种下池水,散发故土特别是味道,行走于异乡,究竟是忘不掉的,那曾经的池塘。欣赏。</h3><h3><br></h3><h3>李皓老师:《池塘春秋》读后</h3><h3>池塘垂钓乐悠悠,</h3><h3>抚今追昔情趣稠。</h3><h3>夏冬景色各不同,</h3><h3>一支健笔写春秋。</h3> <h3>青溪</h3><h3>小说的前部分和后部分看似不搭,但,这就是人生,不是吗? 生而为人,我们不得不现实地活着,要有追求,要对社会对家庭尽义务尽责任。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蓦然回首,才发现心底还有一辈子也成全不了的罗曼蒂克,一个闪耀着遥远的光芒的梦。 河的这边是活生生的生活,河的那边是人之初的罗曼蒂克,这就是生活,生活被一条河无情地切割。矛盾,冲突,无奈,希翼……</h3><h3><br></h3><h3>勇敢的心</h3><h3>这是一篇成功的小说。情节细节和心理描写结合得自然紧密,人物性格鲜明,语言表达正适合人物和小说的情绪。但是,小说对于内容或者材料的剪裁取舍存在问题。小说前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很一致。前半部分是对于工作的感情不舍,后半部分才是河那边有啥。把前后内容分成两篇,都能独立成篇,而且会很精彩。一孔之见,贻笑大方!</h3><h3>土留香:</h3><h3>从刘师傅坚守岗位四十年光荣退休,矿上召开欢送会入笔展开叙事。回顾了刘师傅四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每一天。一个平凡的人,干的也是一些平凡的事,在乱泥路上帮人推车,在烈火中救人……。正是有了刘师傅一样千千万万普通的矿工的默默奉献,从公民层面认真践行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了家庭的富裕,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退休后的刘师傅,因为性格的原因,陷入了老年生活的误区。没能走出自我封闭的怪圈,与心仪的人未能走到一起而最终郁郁而终。一篇接地气的好小说,触摸到了平凡人的内心,值得点赞!</h3> <h3>闫庚卉:</h3><h3>看罢《大师力拙 白壁生瑕》一文,心中颇多疑问:一,《水浒传》是命题作文吗?对于塑造一个什么性格的宋江有限制和要求吗?二,作者如何论断,施耐庵是想写一个忠孝义三全的宋江?施耐庵描写宋江时有这么一句“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实乃隐喻宋江为虎狼之辈;三,朝代、思想的局限性是否同样困惑着施耐庵,所以他才会写出一个处处矛盾的宋江,这是故意为之还是如文题《大师力拙 白壁生瑕》?从结尾处看,宋江临死拉上李逵,是大忠还是大义,还是个人主义极度自私?显然,这个结局有点小“坏”,我仿佛看见施老先生摇着羽扇,捋着胡须,哈哈大笑——是非功过留后人,谁愿咋说就咋说。可见,大师不拙,塑造了一个处处矛盾的宋江,留给后人一个争议的热点。</h3> <h3>互联网+评论:</h3><h3>《徜徉在音乐的芬芳里》所展现的是奥地利维也纳街市的音乐元素,那是作者亲历过而且非常熟悉的场景。才有如此深切的感受。几个画面的描写都很细腻,入情入理。除了作者具丰富的乐器知识外也深谙乐理之道,描写的才会栩栩如生。维也纳本是世界级音乐之都。维也纳音乐大厅更是各国音乐家的梦中殿堂。可想那里的音乐氛围是何其美妙…原来我们没到过维也纳的人只能在梦中揣摩着,现在维也纳的音乐画面似乎被带到了眼前,让你看个够。文学就是文学,大师不愧是大师。本是平常的生活细节在他的笔下演绎出不寻常的感人一幕。写人状物非常得体,语言也与音乐一样优美,真是享受。</h3> <h3><h3>麦芽糖</h3><h3>平铺直叙地叙述一件事容易,一波三折地设置悬念很难。平缓的叙述中是情节的跌宕起伏,像读侦探小说一样总让你有出乎意料的感觉。</h3><h3><br></h3></h3><h3>风沙鸣:</h3><h3>风波,一波三折。记得有人讲,如今谁如果能把脉好城市,写好城市小说,一定会占有一席之地。小说主人,一个落魄的青年,从找工作到报社工作至辞职,彰显了现实中的一面,偷窃、讲情、离婚、外遇及至不孕,情节简笔画充满悬念,是一篇下错的城市题材的小说。欣赏。</h3><h3><br></h3><h3>宴子:</h3><h3>文章写的精彩,从“我”与所谓的朋友,妻子,情人等依次展开情节内容,起初以为一个简单的小人物,原来也是有故事的,前后衔接,情节充实,叹服作者文笔,真的是有点鲁迅风格的味道,为作者用心之作点赞留言鼓掌,拜读学习!</h3> <h3><br></h3><h3>林小鹿🚶:</h3><h3>《雷雨》故事集中在一个小小的考场里,而这场风波却一唱三叹。描摹人物穷形尽相,又用雷雨隐喻着人物的心理活动,细微处的动作心理描写使人提心吊胆,如临其境。</h3><h3>风沙鸣:</h3><h3>小说集中于考场,紧紧围绕一个老师的心里描述铺展,老师的心理,紧张、矛盾、浮躁、联想等,使小说充满悬念,一部分社会丑态,于心理描写中揭露,是一篇可读且令人思考的文章。作者为学生,写岀这样的作品已很不易。欣赏。</h3> <h3>卞毓方老师留言:</h3><h3>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善哉!我面对的是一位法律工作者,甫一出手,却是如此灵性十足。这是千百年前就种下的因,虽历经大劫,依然果实累累,绵延不絕。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持此,便对中华文化永不绝望。</h3><h3>我请他写评了吗?我肯定说了,但我的原意是,请他找个人动笔,谁知他自己上阵了。此篇在某些词句上尚有待斟酌,但比起某某校长某某专家,还是令人欣慰的。一个有独立思维和人文关怀的法律工作者,总归是社会之幸。</h3><h3>世方大劫。切记因上努力,一味诅咒果,或吹捧果,实本末倒置。</h3><h3><br></h3><h3>扈广拥老师评论:</h3><div>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散文没有规矩,书序以前有没有规矩,读过不少序言,都是对书的内容和作者的介绍,不知这是不是规炬,如果是,这个规矩今天也被冯老师打破了,破得好,别开生面,耳目一新,文贵奇,为冯老师点赞!</div><h3>再说文章文字优美,诗意浓厚,仅这一点也值得精读。</h3><h3>沈俊峰:</h3><h3>这样的评,是品,品读,品评,比长篇大论的理论好读,好记,好忆。对作家和作品印象更深,过目难忘。</h3><h3>王助山</h3><h3>先生随笔式评论语言优美,有理有趣,剖析中肯,品评到位,这样的评最接地气。看过本书的读者对书会有更深的了解,没有接触本书的读者包括本人对此书也产生了欲读的兴趣。</h3> <h3>哲理,</h3><h3>剪影,剪的是乡愁,剪的是果子吃到嘴里的甜酸苦涩,剪的是驻足回望时的那份亲情。作者通过详实的描写果实,灌注个人之体悟情怀,述之笔端,于是这果子便有了生命,文字也便成就了耐看的文章。作为九五后,尚是孩子,能够有这份执念,这便是初心,或许终身不忘曾经的乡愁。欣赏。</h3> <h3>扈广拥老师评论:</h3><h3>再平凡的人也能活成一座丰碑,如哑巴。</h3><h3>有老师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散文,更多老师说没有思想不是好散文,《守住一方蓝天》不知属于哪类,但仔细读了,很受益。</h3> <h3>风沙鸣</h3><h3>作者写生活之旅,没有通常的写景舒情,笔墨着重征服,征服自然,征服身体,最终让眼睛低达于高度而附看世界,在我看来,这是一篇不错的励志文章,人之一生何尝不是如此?不断挑战不可能,终会达到高度的。欣赏。</h3><h3><br></h3><h3>闫庚卉</h3><h3>《身体和眼睛 总有一个在天堂》题目吸睛,随着作者的笔一路前行,没有随处可见的“百度百科”,皆是自己的亲身感受,让人情难自禁地看下去……文章结尾部分,他们不是这山的主人,他们只是这山的一部分。而我们,只是过客,不妄谈征服,我们千辛万苦挑战的只是自己未曾爆发的可能,竭尽全力为的也只是那未曾见过的风景。这一路不算炼狱,但这一眼已是天堂。作者点题,读者点赞。</h3><h3>扈广拥老师留言:</h3><div>我有个习惯,阅读前先前文章题裁。但再看一遍,还是只有题目和作者。 是篇游记还是登高征山记,作者很详细地写了挑战4700米高山的过程、感受、遇到的困难和"天堂"的美。 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有的说过程有的说结果,作者没给答案(个见),但这二者是不能分的,没有过程哪有结果,没结果,过程有价值吗? 十分欣赏作者的文学功底,更赞美其真实专业(不把草甸写成草原),向老师问好,心在天堂,身和眼睛就都会在天堂,加油!</div><h3></h3><h3><br></h3><h3>只有坚持评论:</h3><h3> 《身体和眼睛总有一个在天堂》一场美丽的遇见,总和梦想和坚持有关。雪域高原的景色再美,你没有征服她的勇气,永远看不见她慈祥美丽的面孔。作者把雪域高原之行娓娓道来,贵在不息的信念和坚持,让他们领略了雪域高原的风采。文章虽短,但雪域高原的美景,已让我们尽收眼底。文笔舒缓从容,独具一格,别有一番情趣。学习点赞![强][握手][咖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