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抗战时发给中国军人的“英国突击学校毕业证章”</b></h3> <p> 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造南京孝陵卫旧营房时,出土一枚抗战时期的徽章——“英国突击学校毕业证章”。这是枚中国军队在东南亚对日作战的遗物,章体呈圆形,银质,别针方式佩戴。直径22.5mm,厚度1mm,包括别针固定环厚3.2mm。本章别针缺失,环状固定钮留存。基材多呈裸露,徽章编号“№89”。正面阳刻有“B.T.S”、“1944”、“毕业”和“证章”字样,中文为繁体字。上下左右字样环绕之间,衬托以蓝色漆面背景,端坐一狮首翼身的黄色神兽,象一只欲飞的獾子。神兽眼睛、嘴部为红色,脚下饰有波纹线。正前方是台基上竖有长长尖顶的塔肚式佛塔。</p><p> 考证显示,徽章正面图案表现的是缅甸人信奉的万能神兽——“钦迪特(Chindits)”。这个水陆空三栖的神秘生物,翱翔蓝天主宰众禽,驰骋原野威服群兽,潜行江河统驭水族,兼及秉性伸张正义,惯于除暴护良,传说总是蹲坐在佛塔前防卫幽灵,缅甸民众普遍视之为保护神。如今,仰光市政厅前场上就矗立这样一尊神兽,民间也多在房屋门楣上雕刻“钦迪特”以示崇敬。</p><p> “钦迪特”通常以动物形象出现,但有时也会发现是人的面孔。第二次世界大战缅甸战役期间,英国有一支专门渗透敌后方作战的特种部队。英军奥德·查尔斯·温盖特准将效仿早先在南斯拉夫一种效果不甚明显的敌后袭击战术,通过综合运用“二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逐渐发展成为的一种所谓“远程突击战术(shockaction)”。1942年夏天,英军被日本人赶出缅甸后,总司令阿奇博尔德·韦维尔在占西(Jhansi)将印度步兵第77旅编为远程突击队,同时接受缅军上尉昂薄建议,将部队命名为“钦迪特”。从此,这个传说中一半狮子,一半飞翔的格里芬式怪兽,就一直是突击队的图腾。</p><p> 那么徽章上的B.T.S.又代表什么呢?从徽章背面分上下两排居中阳刻的“英国”“突击学校”字样看,应该是学校英文的缩写字母。从毕业证章上的中文看,显然是发放给中国学员的徽章。那么,钦迪特”是怎么与中国联系起来,1944年“英国突击学校”出现的中国人又是咋回事儿呢?</p><p> “英国突击学校”又称“英国皇家远程突击学校”。1941~1944年,学校设在印度新德里以南约400公里的占西,是一所培养包括白种人、黑种人以及印度、缅甸、尼泊尔等国人员,渗透到战线后方,以袭击的方式,破坏交通补给线,摧毁兵站基地,扰乱敌方系统的“远程突击”训练营地。学校不仅训练英联邦的军队,也培训过美国“加拉哈德-劫掠者”团的三千多名志愿突击队员。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1942年初中国派军队深入缅甸与日军作战。此次战事不利,中英军队均退出缅甸。1943年2月,中美英等国在加尔各答开会商议准备反攻缅甸,其中决议组建一个英制旅级的“中英联合突击兵团”。但前次国军入缅参战,被英国人放了鸽子,蒋介石对中英军队合编动议,中方一直行动不甚积极。直到“开罗会议”之后,才开始着手“学习英国成功的崭新战法”,为编组新式特种作战部队培训骨干。1944年1月,国军选调军事骨干昆明集中,经美军医院严格体检筛选,最终编成一支“中国远程突击队”基干队。</p><p><br></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突击学校校长兼英军突击司令龙登</b></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W.D.Leatuigne)少将</b></font></h3> <p> 基干队员搭美军运输机飞越驼峰,降落在印度东北一个小镇汀江 ( DoomDooma印度东北角喜马拉雅山脚下一个小镇。民国时期一直译作汀江,但那里根本没有江。现在地名译作杜姆杜马,在镇的东南方1.5公里,仍然保留着一个2000米跑道的飞机场),在此换乘火车前往占西,接受英国远程突击学校训练。在学校,中国学员首先熟悉适应新的战斗编制。英式远程突击队是一种特殊编制的战术单位,编成八个分队。</p><p> 指挥设前方司令部和后方司令部。除指挥、参谋军官外,配备从空军军官到随军牧师的各色专业军人,通信兵、医生和救护兵也编入司令部。</p><p> 行动单位分为A组、F组、E组、L组和T组,每组(或称分队)大致编制如下:</p><ul><li> 一个步枪连。步兵除配置步枪外,还有.303 布伦轻机枪9挺,2英吋迫击炮2门;</li><li> 一个重武器火力支援组。配置博伊斯反坦克枪4支,轻型防空炮2门和维克斯重机枪2挺;</li><li> 一个缅甸人组成的步枪侦察排;</li><li> 一个142人组成的专门从事破坏的行动组;</li><li>一个负责地空联络的英国皇家空军分遣队。</li></ul><p> 这样一个英式突击作战单位,白种人的编制是306人,如果是廓尔喀人则为369人。考虑远距离奔袭、游击作战和东南亚自然地理特点,一般每个单位还配置57个驭手,用于管理驮载武器、弹药、给养的骡子、毛驴之类牲畜。中国派往“英国突击学校”的学员总数为300人,大致也相当于这样一个战术单位偏制。</p><p> 远程突击学校主要培训破坏日军运输线,扰乱敌后,袭击敌方心脏地区为目的的战法和战术技能。中国学员学习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训练。训练熟练掌握兵器装备,包括使用砍刀、火焰喷射器、火箭炮等兵器;锻炼人员意志力、强壮体魄;培养战术思想,适应新编制体制。第二阶段分科实战训练。针对具体破坏目标和行动,熟悉无线电、舟艇、空降等技能,按兵种分别编队,以兵种专业为单位实兵分训袭击、无线电及信号联络、操舟渡河、排雷炸桥等战斗。第三阶段是战场合训。包括各种野战军粮进食,食物耗尽后的应急技能;布置空投场,获得补给;重武器、电台、弹药、给养等携带与驮运;运用地空联络使用空中火力支援等。</p><p> 中国选调的军人1944年初入校,在突击学校接受了约半年训练。受训者单兵武器配备李-恩费尔德式步枪或者司登式冲锋枪。除了枪械,每个士兵还要携带弹药、一把砍刀或廓尔喀弯刀、手榴弹、7天的口粮、防潮布、替换衣物和其他用品,全部装在“珠穆朗玛峰”——一个没有金属框架的帆布背包里携带。从突击队武器弹药、装具给养、战术协同保障水准看,均高于当时从事敌后游击作战的国军部队。</p><p> 中国学员毕业典礼上,突击学校校长兼英军突击司令龙登(W.D.Leatuigne)少将说:中国抗战已届八年,尚受缺乏武器及装备的限制,但以忠心与精神为国家民族服务,终将能克敌致胜。现在形势好转,兵器及器材将陆续运至中国,需要干部指导运用这些武器,否则就不能发挥其功用。以此地所受训练及最新式武器,必将比敌人更优越,希望我能与大家共享打败日本的最后胜利。显然,中国学员这时获得了特制的“英国突击学校毕业证章”。</p><p> 1942~1944年缅甸战役对日本军队作战,突击学校训练的部队和士兵发挥了作用。在反攻缅北的密支那战役,英第六廓尔喀步枪营受命攻击孟拱铁桥,尼泊尔士兵图鲁·巴哈卢·厐,因战绩和国际政治平衡,获得英国维多利亚十字勋章。</p><p> 由于中国动作缓延和缅甸战局迅速发展,“中英联合突击兵团”编建虽然无果。但1945年4月,新六军从印缅战场上的回国,在湘西会战中曾尝试了“远程突击”战术。据说编组的 突击队也叫“钦迪特”2。这支队伍穿越战线,依靠空军支援以及本队多兵种协同,活动在湖南邵阳以西,正面宽约80公里,距战线80~100公里纵深的区域,攻击日军小部队、辎重、兵站、运输队等,前后作战40余天,收取了较为理想的战果。资料显示这支部队骨干是“英国突击学校”的毕业生。</p><p> 在印度“英国突击学校”参训的中国人仅“军官百余人,军士两百人”。本章从编号№89看,很可能为“军官百余人”之属。其章质材尚佳,反映历史事件存续时间短暂,发放数量和获颁人数少,经历时代洗礼能够留存至今不易。而且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与盟国在东南亚联合对日特种作战的证据,其史料物证价值不可小觑。</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