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9月8日,阿里南线第四天</h3> <h3>之所以选择阿里南线,吸引我的一个是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另一个是存在了700多年一夜之间突然消失的古格王朝。珠峰大本营自不必说,是普通人能到达的地球上最高的地方,对那些喜欢挑战自己的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而古格王朝,却因为它的神奇神秘。</h3><h3><br></h3><h3><br></h3><h3></h3><h3>“古格王朝遗址位于今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象泉河南岸扎布让区的一座小山上,总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物沿着逶迤的山势,层层而上,直抵山顶,布局严格,气势雄伟。整个城堡,从地面到顶端高300多米,由房屋、洞穴和佛塔以及雕堡、工事、地道组成。”</h3><h3>“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是吐蕃王室后裔所建,偏居此地700余年,传承20余代国王,于十七世纪灭亡,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br></h3><h3>“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于,十多万人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h3><h3><br></h3><h3>以上内容来自百度。</h3><h3><br></h3><h3>阿里地区标志性的景观众多,除了自然景观,比如说冈仁波齐、札达土林、玛旁雍措,最能代表阿里地区的,就是古格王朝。</h3><h3>如果说那些自然景观代表的是阿里的广度,古格王朝代表的,则是阿里的深度。</h3><h3>可以说,没有古格王朝,就没有阿里,古格王朝,是阿里之魂,是了解阿里最直接最深刻的地方。</h3><h3><br></h3><h3>带着好奇,带着神秘,2017年9月8日下午,“越野越阿里”一行十六人走进了古格王朝遗址。</h3><h3><br></h3><h3><br></h3> <h3>花100元买完门票后,我们十六个人又花了100元钱请个导游,就是工作人员。</h3><h3>遗址里有很多寺庙,平时是锁着的,美其名曰为了保护里面的壁画。如果花了钱,就可以看到,中国的景点大多如此,敦煌莫高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h3><h3><br></h3><h3>导游带着我们先后参观了红庙、白庙、度母庙和轮回殿。里面有很多雕塑和壁画,都是佛教题材。人物造型丰满华丽,多是长眉细目。我不懂佛教,看不懂什么密宗显宗,还有什么男女双修,反正就是好看。尤其是颜色,虽历经千年,仍是十分艳丽。有些氧化脱落了,用现代方法修复,没过几年,都褪色了。不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用什么配方能让颜色经久不衰。</h3> <h3>据导游说,古格壁画是与敦煌莫高窟壁画、洛阳龙门石窟壁画齐名的三大壁画之一,堪称国宝。</h3><h3>这些保存完好的壁画和雕塑皆出自当时的工匠,可以感受到古格当时的文化是很发达的。</h3><h3>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堪称国宝的壁画,庙里不允许拍照。</h3> <h3>网上盗了一张图,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一千年前古格人高超的绘画技艺。</h3> <h3>寺庙的门都是用整块的木头做的,刻着精美的图案。导游说这是西藏最古老的木门。</h3><h3>摸着一千多年前的东西,恍惚间好像穿越了。</h3> <h3>看完寺庙后,导游走了,我们沿着台阶往上爬。</h3><h3>台阶不高,但是这是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每走一步台阶都要大口喘气,走几步就要歇一歇。</h3><h3>古格遗址现残存879孔洞窑、445座房屋、58座碉楼、28座各类佛塔。这数百间房屋依山叠砌、层层相连,直至山顶,上下层之间有密道相通,可以说易守难攻。</h3><h3>贵族住在山上,奴隶住在山下的窑洞里。</h3><h3>我一边往上爬一边想,贵族下一次山该有多不容易。后来恍然大悟,那些贵族肯定是由奴隶背着或用什么工具抬下山的。</h3> <h3>所到之处都是触目惊心的断壁残垣,从这些断壁残垣中,能看出古格人高超的建筑和设计水平。王国布局合理,甚至有排水设施。就是这样有着高度文明灿烂文化的王国,在十七世纪中期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徒留下一座空城和众多的文物,却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文字记载。</h3> <h3>古格遗址被发现后,国家和当地政府进行了大量的考察研究,根据有限的资料和出土文物,得出了古格王国毁于叛乱的结论。</h3> <h3>古格王国达到鼎盛时期时,佛教势力也日渐壮大,于是在佛教和政府之间产生了矛盾。佛教为了统治阿里地区,和古格王国内外勾结,发动叛乱,危急时刻,国王为了保护人民不受伤害只好投降,没想到叛军背信弃义,屠杀了全城的人,然后弃城而走,所以遗址保留着当时毁灭的样子。</h3> <h3>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古格王国并不大,仅有几万人,因为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养活不了十几万人。由于连年战乱,王国的人渐渐减少,有的远走他乡,直至人去楼空。如果真是这样,那些远走他乡的古格人呢?那么多的人不可能都消失,他们又去了哪里?不得而知。</h3> <h3>我一边气喘吁吁地往上走,一边想着这些无法理解的地方。于是大胆猜测,古格王国遗址并不是个国家,只是一个大型活动场所。</h3><h3>古格遗址被发现不过三十几年,发现时就是现在的样子,并没有发现锅碗瓢盆等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有的资料说那些洞穴里有用火的痕迹,洞穴又矮又小,不可能一边住人一边生火做饭,我想应该是为了对外传送消息,就像烽火。除了寺庙,房屋都是露天的。资料说当时每个窑洞里住着一个家庭,我专门进去看了,窑洞很矮,只能弯腰进去,遗址旁边都是平地,百姓没有必要住在上下不便的窑洞里。古格当时佛教发达,遗址里寺庙众多,而且保存完好。所以,遗址可能是僧人修行集会的场所,那些洞穴就是僧人打坐修行的地方。</h3><h3>札达地区盛产金银,古格王国精于冶炼和金银器制造,根据遗址的布局和规模,不排除是个冶炼场。</h3><h3>遗址旁边有个无头藏尸洞,相传是叛军杀了百姓后,割下头颅把尸体扔进洞内。叛军首领自知罪孽深重,下令销毁所有文字资料,让那段历史随着无头尸体被埋进了藏尸洞。这个说法让人不解的地方是古格据说有十万人,洞里只有几百具尸体,其他人呢?是被杀了,还是被带走了?如果被带走了,又被带到哪儿去了?时间过去了350年,还没有发现一个古格后裔。</h3> <h3>现在的古格遗址沙漠化非常严重,周围没看到任何植物,自然环境恶劣,时光倒流回一千年前,自然环境也不会有多好,不可能生活着十万人,所以,古格王国确实存在过,古格遗址并不是都城遗址,而是一个大型活动场所,或者是个防御工事,因为在遗址里发现了很多武器。</h3> <h3>我一边走一边设想着当时的场景,走过一个只能容一人通过的暗道,又通过一扇门,眼前豁然开朗。</h3> <h3>遗址对面就是札达土林,外星球一样的地貌衬托着沧桑苍茫的古格遗址,沧海桑田间,千年倏忽而逝。</h3> <h3>古格遗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这300多年里,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即便是全国性的十年浩劫,也没影响到古格。我想是因为阿里地处偏远,交通极不方便,古格又在阿里腹地,所以得以完好地保存到现在,才能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古格。也感谢阿里政府没有过度开发,没有让古格变得商业化,虽然门票不便宜,但是体验却是完美的。不像乔家大院那样为了追求利益没有底线,严重影响了口碑,从而被摘牌。希望阿里政府能尽可能地保持古格原样,不要去修复,哪怕是修旧如旧。</h3> <h3>此时虽已是下午九点,太阳依旧很强烈,我们七个女生冒着黑两个色号的风险,不顾已是气喘吁吁,站在海拔4500米的山顶上,贪婪地拍着看着。<br></h3><h3><br></h3><h3>这里已是阿里地区的深处,连日的奔波劳累,每个人走到这里都是风尘仆仆满面风霜,能支撑我们爬到山顶的,就是那颗不甘不服不老的心。世界那么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看看?我来了</h3><h3>我看了</h3><h3>我走了</h3><h3>我将不再回来<br></h3><h3><br></h3><h3><br></h3> <h3>带着探索后的满足,带着古格王朝的神秘,带着黑了两个色号的脸庞,也带着留恋和不舍,我们往山下走去。</h3><h3>我们一度离真相那么近,最终还是止步于真相。</h3><h3>也罢,就让真相永远留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吧。</h3><h3><br></h3><h3>夕阳下,神秘广袤的阿里大地祥和美好,很多摄影人梦寐以求的日照金山悄然出现。</h3> <h3>今天是整个阿里南线亮点最多的一天,古格遗址做为亮点中的亮点,让我的行程变得丰满而充实。</h3><h3>古格遗址,100块钱的门票,值了。</h3><h3></h3> <h3>很多人都想离开眼前的苟且,去寻找诗和远方的田野,可是也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h3><h3>还有一些人不但想了,还行动了。</h3><h3>当你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到了心中的诗和远方,你会觉得眼前的苟且真的不算什么。</h3><h3>旅行不能洗涤灵魂,也不能增强信仰,但是能让你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眼前的苟且,因为没有眼前的苟且,哪里来的诗和远方?</h3><h3>所以,当你觉得工作生活不如意了,有些事不公平了,有负能量了,觉得全世界都欠你一个道歉了,就去旅行吧。</h3><h3><br></h3><h3>当你走过文化苦旅,当你体验了行者无疆,当你跨过霜冷长河,你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千年一叹:世界那么大,我啥时候能看完!</h3> <h3>这篇文章的内容应该在《阿里归来不旅游》(上),因为可写的东西太多,打算单独写一篇。从西藏回来后,一直就想写。查了大量的资料,也没理出头绪,慢慢就搁下了。两年前的今天,是我进藏的第一天,为了纪念进藏两周年,逼着自己写。开始时是尬写,东一句西一句,毫无逻辑,写着写着就有了感觉,逐渐从众多的资料中理出了头绪,加上自己的理解,终于写完了这篇文章。</h3><h3><br></h3><h3>欠阿里两年的文章,今天终于有了交待。</h3><h3><br></h3><h3>阿里,期待有生之年能再度相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