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曾经,未来无期;曾经,方向未明;曾经,心无所归。</h3><h3> 我想,可能有一天,能够走出大山;我想,可能有一天,不再为学费发愁;我想,可能有一天,我也能够在书声朗朗的教室朝着自己的未来前行。兴许,再也不需要兄弟姐妹的辍学换来一个人学习的书费。也许,再也不需要父母用一年又一年的外出打工来让孩子获得温饱。或许,再也不会因为贫穷而丧失活着的希望自甘堕落。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其实对于绝大部分的贫困家庭而言,不是他们不够上进,也不是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或许仅仅是因为地理的偏僻,又或许仅仅是由于缺乏技术的指导,也许是因为天灾人祸。就是因为这样,人和人,才会与众不同。太多太多的贫困家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生存的边缘挣扎。活着,怎样活着?怎样于幸与不幸中活着。见惯了太多太多,学龄的孩子过早的辍学;疾病缠身的家庭没能再为孩子提供读书的花销;勤奋的工人仅仅是因为文化的原因,而缺失了劳动的技能,不能获得充足的报酬;刻苦的学生仅仅是因为钱的原因而放弃学习。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而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又是如此的迫切,对未来的向往又是如此的真挚。</h3><h3> 让每一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星辰大海,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而精准扶贫,就是让他们的生活充满希望。当远在深山的贫苦人家住进了安置房;当寒门学子减免了书学费;当医药费得到了更大比例的报销;当没有技能的劳动群众接受了新的技能教育;当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的人,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一条条新修的硬化马路,打开的是眼界,打通的是经济效益;一排排新修的安置房,建立的是住房,带来的是新的开始;一个个扶贫项目的展开,带来了资源,也留住了劳动力。一个个扶贫干部,在荆棘与贫穷中拓荒。每一个献身扶贫事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青春投入到认为他们伟大的事业之中去、投入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之中。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绝不抛弃任何一个贫困户”是党对脱贫事业的庄重承诺。在这条战线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贡献着他们自己的努力。大学生下乡支教、党员干部驻村扶贫、优秀人才深入基层,它们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一个个闪烁着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他人,迎接朝阳,迎接希望。</h3><h3> 活着,让更多的人更好的活着。就像电影《十八洞村》中的主人公那样,不为命运所屈服,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恰如大道之行中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h3><h3> 活着,让更多的人更好的活着,带着上天赐予我们的裂痕去生活,用残缺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的迎向幸福,竭尽全力去追求幸福,拥抱当下的阳光,振奋昂扬。于绿水青山中拓荒,在风雨兼程中脱贫。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上,感谢那些个扎根贫困一线为我们负重前行的扶贫干部,是他们的付出让我们得以继续前进。</h3><h3> </h3><h3> 石梁乡革善村在校大学生 王沿松</h3><h3> 2019年暑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