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漂亮院子赏心悦目</h3> <h3>漂亮院子的主人右一,老房东老鲁的小儿子。</h3> <h3>遇见老房东的二儿子鲁守枝。</h3> <p>老鲁家的两个儿子与男生合影</p> <h3>由于我们返乡之事,事先与万宝联系好的,所以还能碰见不少人,但还是有人不在家。</h3> <p>或者在家的是不认识的年轻女主人</p> <p>挺拔的树</p> <h3>看看庄稼,乡道也觉得亲切</h3> <h3>我们回到万宝家,老乡邀我们7人吃饭,圆台面不大,主食放在炕边上,全是第二家乡饭菜,小米粥,玉米棒子,玉米馒头,白馒头 ,女主人“背小”忙了一上午,看着我们吃饭,不断添菜,等我们吃完饭她才吃饭,这是东北乡俗,但看着“背小”疲惫的样子心疼。</h3> <h3>“背小”给我们翻看老照片</h3> <h3>集体户有同学早几年前来访平安堡时所拍照片,现在照片中有些人已经不在了。</h3> <h3>这是“背小”万宝的家庭照,照片里的“背小”才是插队时看到的“背小”,在我进入她家时,她立刻认出了我,但我认她实际上是有点难度的,因为变化很大。</h3> <h3>刘玉福——我的入团介绍人</h3> <h3>现在他有时思维不清楚。</h3> <h3>“记工员”畅贵新也是我的入团介绍人,在返回梨树县参观四平保卫战纪念馆时,我和畅贵新合影留念。</h3> <h3>来到原2队生产队副队长——窦福荣家</h3> <h3>进屋一看,有曾经熟悉的气息</h3> <h3>屋内建筑和装饰保留了原貌,但很干净利落。</h3> <h3>我们东张西望,细细回味过去时光。</h3> <h3>老旧的墙上挂着历史,连墙纸也是报纸糊成,与我们在时一样。</h3><h3>不同的是有了玻璃窗和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h3> <h3>窦队长本分,聪明,能干,是队里劳动“打头的”,他不知道我们来,显得非常惊奇,激动。</h3> <h3>畅贵新对窦队长说,“青年这次来是来找你算账的,谁叫你当年打头干得那么狠,把青年都整趴下了……”</h3><h3>一席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们中有人继续增加笑料调侃。</h3> <h3>窦队长一定要我们进屋吃西瓜,我们因为时间关系还要探访其他人,婉言谢绝了。</h3> <h3>感情深,就差“一口闷”。</h3> <h3>在窦队长家门前集体合影</h3> <h3>窦队长家的院子里满是庄稼与蔬菜,郁郁葱葱</h3> <h3>窦队长还在劝说我们进屋吃西瓜,难舍难分。</h3> <h3>离开窦队长家</h3> <h3>继续前行</h3> <h3>我一路上打听过当年的防风林带,那是我们在烈日当空的盛夏干农活时田间休息的阴凉福地,也是通往其它生产队,大队,公社,榆台镇的马车道和人行道,据说现在都没有了(被砍伐),不由的感到失望,间或存疑,不知春天里在平原上肆虐的大风沙如何应对?</h3><h3>幸好村头,路边,院落,自家农田旁有留有婆娑高大的树木遮阴挡风 ,几十年了,美如画卷。</h3> <h3>这条土路像过去的村道</h3> <h3>穿过庄稼地里的小路,如果没有人带我们走,会晕头转向的 。</h3> <h3>秋天这片林子肯定漂亮</h3> <h3>在原大队书记苗生(已过世)的二女儿家中</h3> <h3>我们女生和二丫合影留念</h3> <h3>二丫把我们送到后院的路上</h3> <h3>后面的乡道干净漂亮,以前村里到处闻得到马粪味,现在都从空气中消失了。</h3> <h3>路上遇见孙凤柱的儿子,聊了一会</h3> <h3>小孩感觉很奇怪这不奇怪,要对后代解释清楚很费力,这段历史只是深刻的留在了经历者和见证者的记忆里,在时间的长河中缓缓远去。</h3> <h3>路遇孙凤柱的另一个儿子,当年他是小孩,他姐姐“领小”——孙淑贤和常和我们一起在大地里劳动,我们称呼那些在大地里干农活的姑娘们为“小妇女”,已婚的妇女一般在家当主妇,当地人称之为“老娘儿们“。</h3> <h3>有些人家主人不在,就外观一下</h3> <h3>孙凤林——“毛驴司令”,因常赶着毛驴下地干活而得此号。</h3> <h3>郭万龙的儿子,非常像他父亲,当年下乡对冬季一天只吃两顿饭,总觉得饿,郭万龙晚上用手电筒照麻雀的眼睛,抓了几只麻雀来,去毛,解剖,洗净,用油煎好麻雀,送来集体户,那点麻雀肉虽然不够塞牙缝的,但情谊深厚,郭万龙已不在人世,我将这段故事告诉给他的儿子。</h3> <h3>静静的院落。</h3><h3><br></h3> <h3>二队人口比较多,姓氏有:孙,雷,李,窦,焦,畅,孟,苗,郭等家族,本次没有见到李姓,和孟姓成员,青壮年和儿童也少见,其中,有人不在本地生活,或过着城镇与乡村两地生活,或在下大地干农活……,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分人……。</h3> <h3>途中看到接送儿童的车,好生惊奇</h3> <h3>我们乘车向11队进发,11队是我们的另一故乡,大约在1972年,相关管理部门对集体户普遍人数减少后采取了“并户”集中管理的措施,我们所到的一个新的生产队就是11队,由一个熟悉的生产队到一个陌生的生产队,由一个相对温饱的地方到一个穷地方,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我们几位二队仅有的成员跟在装满行李的马车后,走到11队,虽然疑惑不解,但服从是唯一的选择。</h3> <h3>2队到11队的路上景,以前是乘坐马车,慢生活,现在是乘汽车,快节奏,你看,地上车辙都没有,土道变成了水泥道,砖道,我都嫌时间过得太快,蜻蜓点水,没有与老乡好好聊聊。</h3> <h3>路口偶遇11队社员</h3> <h3>看似面熟,是老郭家的人,郭宝贵。</h3> <h3>“亚萍路”——这是平安堡11队原知青生产队长回馈第二故乡,捐资修路,因而以她的名字命名。</h3> <h3>“亚萍路”是砖铺成人字形,据说质量好。</h3> <h3>“人”字形红砖铺成的路通向11队。</h3> <h3>从房子外观看,11队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h3> <h3>11队老乡的生活水平</h3> <h3>有自己的房产,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车,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新农村的小康生活。</h3> <h3>11队原来是平安堡大队最穷的生产队,然而这个情况在后来被“旧貌换新颜”了,粮食产量翻数倍……,在这里,知青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与集体户成员在努力改变穷队面貌上的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在当时条件下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方式的认识作为内因;生产队的社员们对知青的信任,还有主持知青工作的负责人的尽职,党政机构的重视作为外因促成。</h3> <h3>当年记者拍摄的11队集体户的照片,清一色女生:生产队长,团支部书记,会计,大队卫生员……,漏了男生。</h3> <h3>到了11队,正好碰到了当年的出纳韩乃清(离世)的遗孀——劳桂芬,她当我们的向导。</h3> <h3>曾经的漂亮媳妇,现在除了胖了,老了些,性格没有变,乐观,直爽,什么话都能说。</h3> <h3>我们三位并户成员与11队社员劳贵芬合影留念。</h3> <p>记录美好时刻</p> <h3>不知道我们何人何故来此的小朋友和她们的妈妈,记得我们的人的年龄应该是53岁以上。</h3> <h3>与社员刘凤合影</h3> <h3>这老乡记忆力真好,一出门就叫出我名字,我很激动,我却记不得他们的姓名,经户友点拨,是陈万学夫妇。</h3> <h3>我现在才在照片里看到他们家是“共产党员户”,上面刻着“牢记党的宗旨,争做先锋表率”,很不错的家庭!很遗憾没能到屋里好好聊一聊。</h3> <h3>与陈万学夫妇合影时,劳桂芬不知讲了什么话,我们都笑了。</h3> <h3>老会计周祯不在了,一个认真,仔细,内敛,温和的人,我们看见的是他的大儿子——印子。</h3> <h3>老户长周福也不在了,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我们见到了老户长的遗孀周大婶,80多岁了。</h3> <p>“社员都是向阳花”</p> <h3>原11队集体户房子被青纱帐包围,无法看见。</h3> <h3>我就在这青纱帐前拍照留念</h3> <p>周大婶老远的来送我们,我停下脚步等她。</p> <h3>周大婶一路送我们</h3> <h3>最后在司机的催促声中,我与送我到道口的乡亲合影,并挥手告别,他们一直在目送,我几乎要掉下眼泪了,控制……</h3><h3>再见!乡亲们,我会记住你们的!</h3><h3>照片由自左开始:杨素珍,陈万学,印子,(周祯的大儿子),周大婶,我,印子的弟弟(周祯的二儿子)。</h3> <p>离开平安堡</p> <h3>最后来到金山公社原址,现在是金山乡。</h3> <p>金山乡政府大院是这样式的,老式,传统。</p> <p>传统的矮平房办公,加上现代化的轿车交通工具。</p> <h3>金山公社旧址合影,中间拄拐棍的老人是曾经的公社知青办助理任占先。</h3> <p>离开原“公社”,现在的金山乡,返回梨树镇,时间匆忙,一路惜别,拍了路景几张。</p> <h3>天色已晚,我们赶到梨树县的四季宾馆住下。</h3> <h3>住在梨树县的畅贵新晚上请我们一行七人吃晚餐,东北风味,情深意长。</h3> <p>在“返乡计划”中包括参观梨树的“东野”的“四平保卫战指挥部遗址”,位于四平的“四平战役纪念馆”,还受邀去长春与四平插队的朋友见面。</p> <h3>在梨树县参观了“四平保卫战指挥部遗址”,</h3><h3>内有十分祥细的影像资料片放映。</h3> <h3>本次返乡活动的全体成员</h3> <h3>在四平参观“四平解放烈士纪念塔”</h3> <p>再次来到四平英烈纪念碑,为了告别。</p> <h3>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主要介绍四战四平战役,分别为:四平解放战,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四平收复战。</h3> <p>林彪任东北联军总司令</p> <p>林彪任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兼任政委</p> <p>“四战四平”,我军取得最终胜利,但在对刘明仁部队作战过程中则有深刻的挫折及教训,刘明仁将军于1949年8月4日在长沙率部起义,成为一名解放军将领。</p> <p>四平解放战</p> <p>四平保卫战</p> <p>四平攻坚战</p> <p>四平收复战</p> <p>林彪在梨树的作战指挥部,这是寝室,另一间房间是作战指挥室,炕桌上只有一盏油灯和一碗黄豆,黄豆是林彪最喜欢的零食。</p> <p>在四平参观四战四平纪念馆,这是馆内,历史展开详实,值得一看。</p> <h3>“四平战役纪念馆”展厅里的塑像群,拍摄视角为:让历史告诉未来</h3> <p>在去长春的当天,一早抓紧时间赶去四平植物园。</p> <p>晨光斜射</p> <p>远望此塔数次,此次不甘错过。</p><p><br></p><p><br></p> <p>此塔名为“清风阁”</p> <p>塔台走一圈,四平景观浏览眼底。</p> <p>遥望园中湿地,没有时间了。</p> <p>匆匆下山回望,未登塔楼而遗憾,必须按时回宾馆,问路时偶遇的一位晨练路人,带我出园,还让我乘坐他的车,送我回宾馆,感慨东北到处有“活雷锋”,分手前经聊,我们是同行。</p><p><br></p><p>当我在宾馆吃完早餐,拖着行李箱到路上问一路人去四平火车站的公交车站时,那位男青年热情的指路并帮我拖着行李箱过马路,送我到站点,反复叮嘱我几个车次比较,这举动真暖心,东北人豪爽,幽默,乐观,助人为乐!</p> <p>这是路过的吉林师范大学</p> <p>吉林师范大学的图书馆局部,我不喜欢台阶那么多,注意力全在台阶上。</p> <p>去四平火车站途中</p> <p>到长春看望同在平安堡插队的四平知青,是一位朝鲜族的朋友,我们同游长春“净月潭”。</p> <p>净月潭环湖公路17公里,徒步很难在半天内绕湖一周,我们乘坐游览车,绕湖一周,完全是受制于时间,看了左边的景看不了右边的,这是跑马观花。</p> <p>湿地很美</p> <p>长春“净月潭”湿地一角</p> <p>美中不足,阴天,时间短,我要赶下午的动车回上海。</p> <p>同学来一张背影照片</p> <p>热情的吉林四平“插友”明子邀请我到长春,我在她家住了一晚,会餐,她陪我们游净月潭。</p> <p>在湿地合影留念</p> <p>在林中步道留念</p> <p>后记:为减负,我只身带手机拍摄 ,其中集体照全部是集体户成员张青所拍摄,凡是有我本人在内的照片都是同行者拍摄,在此谢谢他们的拍摄使本次活动得以完整的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