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徽州的古村落--奇岭村

荷香沁盈

<h3>&nbsp;&nbsp; 早听说祁门县有一个徽文化积淀深厚、古朴幽静,至今尚未被商业化开发的千年古村落--奇岭村,这里民风淳朴,生态优美。盛夏的一天,有幸和市摄影家协会朋友一同去探访她,揭开这传统古村落的面纱。</h3> <h3>  "半山秋色杂烟芜,水阁灯青入夜孤;鱼跃方塘惊短梦,月留圆影挂高梧;一天暮霭横奇岭,十里溪声下倒湖;寂寂亭台疏静影,五更风冷听雅雏。”这首咏颂溶口奇岭的诗歌,作者系明代祁门县令吴嘉善,见诗如见奇岭。</h3> <h3>  奇岭村委会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据介绍,奇岭建村于唐末明初,唐检校司徒、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将军郑传二子郑延辛,由闪里营前迁芦溪奇口,其后人分迁奇岭定居。村子始名“奇溪”,又称“奇源”,因进出村子道路,都要翻山越岭,遂更名“奇岭”。</h3> <h3>  走进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会源桥。这是奇岭村的标志性建筑。传说明代村人郑维诚的得意门生邹应龙来奇岭时,师生二人就相会于村口此桥,因二人曾中得解元,故会源桥又称会元桥。</h3> <h3>  "会源桥"始建于明隆庆初,是奇岭六座桥中规模最大的,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是祁门境内水口亭中,桥亭合一模式唯一保存完好的优美建筑,是不可多得的明朝古文物。古建筑“会源桥”、“文阊阁”、“三官殿”和“社公庙”,共同构成了奇岭村气势雄伟的地标性建筑群,明朝进士郑维诚亲笔书写的“会源桥”三个大字镶嵌在桥石牌上。</h3> <h3>  我们一一参观了“会源桥”、“文阊阁”、“三官殿”和“社公庙”。亭内有些宣传画,其中六月下雪奇岭村吸引了我。祁门有句歇后语,说的正是奇岭,“六月下雪——奇岭(冷)”。因为在祁门南乡方言中,“冷”“岭”同音,玩的是文字游戏。同行的摄影朋友还饶有兴致地上了二楼,虽是盛夏,楼顶山风习习,放眼望去,白云朵朵,满目皆绿,一幅静谧古朴的村庄呈现在我们目前。</h3> <h3>  奇岭村徽派古建筑很多、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辈出、村风民俗质朴,是一颗镶嵌在皖南山区的明珠。我们撑着伞走在古桥上,弄堂里,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戴望舒笔下那个撑着油纸伞像丁香花一样结着愁怨的徽州姑娘的感觉。</h3> <h3>  村中一条山溪穿村而过,把两岸房屋依次排开。村子以桥梁为界,分里、中、外三门。据载明末清初,奇岭村先后建起六座石拱桥,名曰:“汇源桥”“会元桥”“奇源桥”“聚秀桥”“永济桥”“永佳桥”。六座石桥虽然规模不一,但造型基本一致。每座桥上都建有亭台楼阁,设计建造十分精细,从村头到村尾遥相呼应。山风吹来,亭阁翘角上的风铃叮叮咚咚,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曾经的“六桥拱秀”,如今只剩下会元、聚秀、奇源、永济四座,另两座古桥早已消失在岁月风尘之中。</h3> <h3>  奇岭村史馆</h3> <h3>  人民食堂</h3> <h3>  奇岭的那一束神奇的光</h3> <h3>  这里民风淳朴,小店的店主看着我们来,盛情地邀请我们喝茶,甜美的山泉水泡着祁门红茶,滋味确实是在县城难以体会到的,同行的朋友干脆把矿泉水瓶里的水倒掉了,倒上了一瓶原汁原味的奇岭祁门红茶。</h3> <h3>  好客的村民</h3> <h3>  奇岭除了古建筑众多,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鱼儿美,大。在奇岭村沿河而过,随处都可见欢乐畅游的大鱼儿。听老一辈人说,很久以前,村中房屋经常无缘无故着火,为了消灾避祸,村中请来一个风水先生,在门前做一个水塘,后来在此放生乞求子孙平安。</h3> <h3>  古鱼塘位于一座老祠堂前面,呈正方形,约50平方,鱼塘里的水长年都是活水。鱼塘四周由青石栏杆围成,石条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栏杆与栏板间由榫卯相接,十分牢固,双面都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金钱纹、卷云纹或寓富、祝福的牡丹花纹、蝙蝠纹等精美图案,历时五百多年,仍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在养生鱼池观鱼、赏鱼,感觉是最美的事。大大的鱼儿也不知道有多少岁了,我把它称为了“鱼仙”,我想它们应该是奇岭的精灵。在这里它们与村民们一起世代相传,相生相伴,富意年年有余。</h3><h3> 奇岭,至古以来便是文人骚客竞相游览的佳境,梅湾白雪、淡竹青峰、六桥竞秀、五岭通衢、养生鱼池、麒麟送子、玉竹屏风、犀牛望月八大景观名扬皖南赣北。</h3> <h3> 奇岭鱼塘里的"仙人鱼"</h3> <h3>  看千年古村,呼天然氧吧,赏生态风光,观百年鱼塘,听人文典故,住旧房木屋,走石板古道,学祖传篾艺,品原味佳肴,享养生之村,这就是古色古香的奇岭村。</h3><h3> 走出奇岭村,正是夕阳西下,不禁想起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想奇岭村就像一本极静极静的书,寂静寂寞孤独,它有着沧桑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内涵,等待着你去安静地去读它……</h3> <h3> 作者 陈云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