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生香,余音绕梁_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

王涓涓

<h3>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徽剧是中国国剧京剧最重要的源头之一。<br></h3><h3>2006年5月20日,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h3><br></h3> <h3></h3><h3>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h3> <h3>"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h3> <h3>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h3> <h3>徽剧的表演讲究群歌齐舞的雄伟气派,高台、平台的武功技巧均注重舞台画面和身段、亮相的雕塑美,奠定了徽剧的基础。</h3> <h3>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徽剧也被称为京剧之母,也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h3> <h3>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值得深入研究。</h3> <h3>但目前徽剧面临着"断种"的危险,演员老化,传承乏人,经费紧张,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现在必须加紧从保护老艺人入手,进行徽剧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否则将会错失良机,造成巨大的遗憾。</h3> <h3>徽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型代表,它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孕育产生了京剧,还直接影响着中国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剧种,今天同样能够将莎士比亚的世界名著《麦克白》演绎成中国徽剧《惊魂记》。为让麦克白的故事和徽剧更好的融合,该剧把故事背景“移植”到我国春秋时期,演绎了一位英雄人物子胤面对权欲的诱惑,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的故事。全剧共分“预言”、“封赏”、“密谋”、“血剑”、“绝杀”、“惊魂”、“血手”、“血债”等八个场次。</h3> <h3>在春秋时期的卫国,赵国前来侵犯,卫国江山不保,子胤将军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得胜归来的途中遇到三位神仙,他们告诉了子胤将军三个预言。第三个预言称,子胤将成为卫国的君王。子胤当时全然不信,可是随着前两个预言成为现实,他犹豫了、彷徨了,最后在夫人的再三怂恿下,子胤将军杀死国王,自己称王。当国王的日子并不快乐,他每天都沉浸在欲望与道义的痛苦挣扎之中。几年后,被他赶走的前朝忠臣良将兴师复仇,子胤大王也在战败身亡的结局中得到了解脱。</h3> <h3>“徽剧版”的《惊魂记》在继承古老徽剧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虚拟、写意的形式表现莎士比亚经典名剧。遵循传统精神但不拘泥于传统规程来制作,音乐唱腔以“皮簧”为主,夹杂着“徽拨”,再用青阳腔点缀,并撷取了话剧、舞剧、雕塑等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为补充。视觉呈现上则融合时尚、唯美、绚丽的当代审美情怀与浪漫、夸张、深刻的古朴徽剧艺术风格。多种艺术手段的融合运用,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原著中麦克白等人物的性格和灵魂。是一次对古老徽剧的传承发展的探索和创新,显示了中华文化底蕴。</h3> <h3>《惊魂记》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安徽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h3> <h3>该剧主演是安徽省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汪育殊,专攻徽剧文武小生。曾荣获首届中国戏曲演唱大赛《红梅奖》的最高奖项“红梅大奖”、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首届安徽省戏剧表演主角奖,被授予安徽省“六个一批”优秀青年拔尖人才称号,省直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7年5月,他凭借在《惊魂记》中的精彩表现,荣登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为安徽戏剧界摘得第17朵“梅花”。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招一式,浸透多少汗水;一唱一念,饱含多少心血。辛勤耕耘三十载,追梦梨园攀高峰,他耐得清贫、受得辛苦,在执著坚守中传承创新,终于练就一身“绝活”,让徽剧的魅力绽放世界。</h3> <h3>“梅花”香自苦寒来,梨园徽韵育殊才。他把一切献给了舞台,舞台,最终回报了他。该剧推出后好评如潮,在戏剧界被誉为“西剧中移的成功范例”。</h3> <h3>主演说到这部戏,汪育殊直言,“一开始把握得确实不够准确,当时导演的很多东西不能理解。后来越演越能感觉到,很多导演设计的表演特色恰到好处。”说到对戏中人物子胤的理解,汪育殊觉得,这是一个私欲吞噬灵魂的英雄式的悲剧,“他内心的纠结恐惧和悔恨,从潇洒的英雄到后来终日度日如年的惶恐。我的理解就是做人还是踏踏实实做人,做事认认真真做事,努力踏实的文化传承做好。</h3> <h3>中华国粹韵悠扬,文化传承不可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