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清水河》

肥饼蚁

<h3>  盛夏的一天晚上,清风蝉鸣相和,明月星辰当空。漫步在古风旧韵、垂柳轻摇的云龙湖边,我的耳旁忽尔飘来一首京味十足的小曲,那一段段落索连绵的旋律及唱腔,是那样的哀婉凄恻,声声让我揪心。听罢,我的反应竟如风起湖面使波澜,搅扰得心房无法安宁,多好的一曲民谣小调哇!难以抑制的我马上就百度搜、酷歌寻,词曲影像一股脑地看过来,有如被一种魔力牵拽着,非要去细致地品嚼不可。</h3> <h3>民国初年的印刷唱本</h3> <h3>  这首曲便是《探清水河》,源自清末民初老北京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后来被佚名改编成了小曲,是一首民间叙事歌,采用的是北京小调。先前的唱词旧本很多,民国初年民间印社印刷的小本也多有流传。这个故事里共有四个人物,大莲、小六、松老三夫妻,地点在京西蓝靛厂的火器营。这首歌的歌词通俗简洁、很接地气,曲调魔性十足,叙事性强,跌宕起伏、节奏自然。有情景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腻入微,故事一步步进展畅顺,在高潮处打动人心,让我听罢情绪久久不能平复。</h3> <h3>  鉴于这首歌的浓郁韵味、句词描绘又富有画面感,我尝试着用我的风格演唱,求一种藏悲于淡白、寓情于平泛的感觉,但功夫有限,兴许心到嘴没到。还想像着故事发生的此情此景,意欲抓住感染我的定格瞬间,随笔几幅拙字糙画,也不知能不能表现时光的素净无情与天意的宏巨不抗。我认为就最民间的《探清水河》而言,俗也即雅,悲也即美,大俗可以进化到大雅,大悲更可缔造出大美,闲暇时对它有个细慎的品鉴,是逍遥自得的享受过程,也是一种荣幸。</h3> <h3>桃叶尖上尖</h3> <h3>荷花万字叫大莲</h3> <h3>秋虫闹声喧</h3> <h3>小女年长一十六</h3> <h3>秋雨下连绵 霜降清水河</h3> <h3>  据了解,《探清水河》这个曲子目前流行的有几个版本,赵俊良、郭德纲、张云雷、摩登兄弟等等都很热,另外还有二人转版。其它表现形式,诸如插画、动画、沙画等等也具有相当的艺术含金量,有传,同名电视剧正在筹备中。坊间有评此曲低俗者,而我不会与其苟同。试看,如此能唱出两性纯粹美好的,能唱出酸楚人心、肝肠寸断的,能编出朗朗上口、词句达意、地域味浓烈的曲子,且又能流传百年的,不是凤毛麟角吗!而根植于世俗土壤里的这首曲子具备这样的神力,它可以唱得听者随情入戏,先让你有丰沛的美妙想象,再有让你如鲠在喉的憋屈,最后你会怅然长啸、一抒胸襟里的悲愤冲动!</h3><h3> 《探清水河》是一个大悲剧,带有很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痕迹,格格不入的理念习俗与新世纪冲撞激烈,造成了我们情感上的巨大波动,这也是《探清水河》的艺术高明之处。如果不是悲剧,如果没有伦理冲突,它也成活不到现在。个人觉得,尽管都是男女殉情,其展现的悲情美不宜同《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国内外历史经典做比同。纵然如此,其风土情俗的内在孕育还是结结实实地在今天爆发了,进而感动了无数人。很佩服原作者和后来的改编者,以及不同艺术形式的演绎者。</h3><h3> 纵观起来,歌曲中赵俊良的一版可谓原汁原味的经籍,请收藏于国家宝库吧;郭德纲的一版从方方面面看算是最佳的,其唱腔高亢流畅,韵味优致,只是我觉得节奏稍快了点,似没有留给听者引发共鸣的足够时间;张云雷和摩登兄弟的演唱抒情绵绵,他们把北京小调与民谣结合,再揉进流行元素,说唱起来朗朗上口,有当代特色,迷倒一片众生不是稀罕之事;二人转版的服装和形体表现给作品提色不少,不足的是夹杂了些嬉闹而冲淡了悲情主题,请谅解它,这是该戏种的特点。那个动画片做的够精美,但疑有移花接木之嫌,江南水乡的氛围无法合辙老北京的土特风味,算是硬伤。只有素色的沙画效果可谓匠心独创,留给我很好的印象,蒙太奇切换自如惟美,被破坏的残缺沙影也化作了烘托主题的巧妙手法,让我对这种艺术刮目相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