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 按:本文引用的部分史料,来自于东北工学院院志办公室编辑的1990版《东北工学院大事记》。</font></h3> <h3> 1922年春,北洋奉系首领张作霖宣布东三省独立后,着奉天省公署筹办东北大学。1923年4月,东北大学成立,省长王永江为首任校长。皇姑屯事件过后的1928年8月,张学良将军兼任第三任校长,捐巨款扩建校舍、聘请名士、购置先进设备。著名学者章士钊、梁思成等都曾在东北大学执教过。</h3> <h3> 1949年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接回流浪至北平和天津的东北大学工学院和长春大学工学院师生,成立沈阳工学院。</h3><h3> 1950年,社会主义新中国急需发展工业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重工业方面的人才,而中国最发达的工业基地就在东北,因此,在原东北大学的家乡-东北重镇沈阳办一所工学院就是顺理成章之事。</h3><h3> 上图红底珐琅校徽为五十年代初,是东北工学院教师所佩戴。</h3> <h3> 1950年8月23日,按照东北人民政府命令,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专门部、鞍山工专专门部组合为东北工学院,著名冶金专家靳树梁为首任东北工学院院长。</h3> <h3> 1950年9月10日,东北工学院(简称:东工)召开了成立大会,举行首次开学典礼,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长车向忱应邀出席大会并讲话。</h3> <h3> 1960年10月22日,东北工学院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h3> <h3> 1978年,东北大学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h3> <h3> 1985年9月10日,为庆祝“东工”成立35周年,返校校友千余名,沈阳军区首长、冶金部、省市党政领导出席了庆祝大会。</h3> <h3> 上图为八十年代的“东工”航拍照片。1986年5月17日,国务院批准东北工学院试办研究生院。</h3> <h3> 五十年代初的东北工学院,是按照苏联莫斯科大学的建筑风格修建的。因此现今的东北大学校园,看上去依旧方方正正,棱角分明,整体上拥有苏联建筑所包含的厚重氛围。</h3> <h3> 1993年3月8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四字使用了张学良先生1992年11月30日的亲笔题词,同时,张学良先生出任了名誉校长、校董会名誉会长。</h3><h3> 1996年~1998年,东北大学相继进入国家首批“211工程”以及“985”重点建设行列。</h3><h3> 2017年,东北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h3> 后记 <h3> 从民国时期的东北大学到新中国的东北工学院,再到1993年祖国新时期的东北大学,历史车轮可谓滚滚向前,但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凝聚四十三年“东工”人青春年华的东北工学院不应该被忘记。</h3>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