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在最近接踵而至的师德讲座洗礼下,对照自己以往的工作行为,做得好的方面,诸如执行力啊,爱心啊,坚持学习啊,就不再费神费笔墨叙述了。对于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借这次写学习师德总结的机会,做一次自我梳理和自我提升。</span><br></h3><h3> 首先,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h3><h3> 以前授课,只注意到自己把一个内容讲透讲深讲完整,就算是负责任的极致的教学了。通过孔子的这句话的启发,我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令我惭愧的是我也没给他们时间思考,体验,反复咀嚼课堂内容,没给他们迸发学习主动性的源泉。我讲得再完整再详尽,他们没有亲自尝过,体验过,那也是空白的感受,何来学习欲望呢?由此,以后上课,我要把授课内容,分成若干个小部分,让学生尝试咀嚼出一点味道,有所思,有所悟后,再逐渐加大学习容量,加大练习难度,让学生的主动性顺着难度的递进,一点点增大加强。就像传统武术中的‘借力发力’,很好地借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力量’,达到自身更高地课堂功力。</h3><h3> 其次,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批评水平。课堂管理包括建立规矩,奖罚制度,还有就是批评教育。我的批评教育受低情商局限,向来缺乏艺术性,确实是要改进的一个重中之重的方面。学生学习辛苦,犯了错误,大概又比较紧张局促,我再批得他一脸晦气,于心不忍。学生无论聪明还是愚笨,都有权利在学校获得尊重和快乐。</h3><h3> 批评学生,我努力做到尊重他,好好讲。尤其要避免公开批评,尽量运用眼看,走近,示意,小声提醒,课后留下单独对话等多种方式。据说李叔同老师对待上课吐痰,看小说之类犯错误的学生就是采取课后留下的方式:对学生提出今后不允许随地吐痰,不允许看小说的要求,然后向学生鞠一躬,告诉学生可以走了。几次下来,他的课堂的学生,比那些上文化课的还认真自觉。他的教育方法完全是靠自身人格感化的。这种人格的力量是可以摧枯拉朽的。</h3><h3> 关于以上两方面,在今后的教学生涯里,我当认真提醒督促自己践行,完善自己的人格。上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个学生,不辜负此生最后几年的教学机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