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摄影:天驴行摄 品味 细雨蒙蒙</h3><h3> 编辑/撰文/后期:桉朵</h3><h3> 出镜:细雨蒙蒙 (大小)桉朵 </h3><h3><br></h3><h3> 怀旧的情愫缠绵不断,它牵扯着思绪游走在旧时光的美好里。那些记忆虽然被岁月模糊,不会说话的旧物,却能将时光掩埋的故事娓娓道来。生长在那个物资匮乏和动乱的年代,没有80-90后的优越感,有的只是在那个年代不断前进的步伐,不懈奋斗的生命历程。 </h3><h3> —— 此篇谨以纪念回顾逝去的青春年华</h3><h3><br></h3><h3> 旧时光,宛如一张张的老照片,泛着黄却又记录着曾经。它们在成长的生命中扮演着快乐、单纯、天真、无邪,它们又在回忆中让我们一遍遍重温着幸福的味道。</h3><h3> 七十年代初期,楼房很少,人们住的多半是平房。很多人家都是十几口挤在一个几平米的房子里,虽小,但很温馨。路上车也很少,交通工具基本是步行,自行车都是很宝贵的物件。夏天没有空调,工人、农民一样热火朝天的生产。晚上,大人们摇着蒲扇开会、纳凉,孩子们则三五成群跳房子、打沙包,抓棋子、捉蛐蛐,各自嘻戏玩耍。冬天,一家人围着煤炉取暖,一样的其乐融融。那时也没有超市,买东西都要在柜台外排队,由售货员拿取货物,粮油肉等基本要靠票据供应。那个年代服装样式颜色都很单调,材料主要是的确良,化纤,粗棉布。家境稍好点的,春节也会添置新衣,家里孩子多的,通常是捡姐姐们穿小的衣服。当时的人们生活水平虽然不如现在,物质也是极度缺乏。但人们精神生活确实十分的丰富,民风淳朴,学习雷锋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传达到了大街小巷,集体主义思想非常明确。人们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十分简单,邻里街坊相串门,逢年过节十分的热闹。年味、人情味极其的浓郁。当时的贫富差距并不大,农村的生活和城市“大院”的生活有些相似,日子过得悠然自得,不会为生活的压力产生苦恼。</h3><h3> 进入八十年代初,各方面有了一些改变。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青春岁月啊!第一次听邓丽君的歌,如痴如醉,拨动了心里最柔软的情感,深情溢于言表。对于大陆根红苗正的教育,印象中读过《南京路上好八连》《新来的小石柱》《刘胡兰》《青松岭》等。第一次读琼瑶的《窗外》,人生初识的懵懂,少女的婉约情怀,一下子被离奇的情节震惊。 这样的师生恋情,在岁月的长河里曾暖了多少相聚,又惆怅了多少别离。</h3><h3> 如今的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质量也越来越精致。网络的便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也让邻里之间越来越疏远,有些人甚至连对门的邻居都不认识。伴随而来的是“家”越来不像“家”,忙碌的生活,工作的压力,使得“家”成为了每天回来睡觉的“酒店”。“家”的味道逐渐消失,而“年”的味道也在淡去。身在如此发达的21世纪,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之前并不发达的70、80年代。</h3><h3> 回忆常常残留着昨日的余香,那些年,那些旧时光,那些幸福的味道,其实都和物质无关,它来于内心深处的满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当你对物质的需求远远超过能力范围之内,当你被房贷、孩子学费、医疗费压得喘不过气时,你是否能够回忆起那些年简单无忧的幸福时光? 如果来生再有一次选择,我依然选择那个清贫、纯真、朴素的快乐年代。如果你也有同感,期待与感受同深的你不期而遇。</h3> <h3> 感谢天驴行摄, 品味, 细雨蒙蒙三位老师辛苦拍摄,让我重温了那个年代的味道。去走过去上学时常走的路,去看以往住过的老屋,去体验老屋房前屋后的阳光。</h3><h3>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