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下的记忆 ——初中生活回想

天涯孤旅

<h3>  位于围场县城西29公里的半截塔镇,因镇上一座元代白塔而得名。我的初中母校半截塔中学就在塔下。古塔是学校的标志,印在历届毕业生的合影上,刻在每一名学子的记忆中。</h3> <h3>  1979年秋,我考入半截塔中学,在学校住宿,从此生活就是教室宿舍两点一线。开始每周末回家,后来因为搬家离得远了,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宿舍都是平房土炕,四年间(初三补习一年)我换过六栋房子七间宿舍。每间宿舍一般六七人,最多时一铺炕挤十个人。大家在教室规规矩矩,回到宿舍后无拘无束,说笑逗闹,其乐融融,入学时间不长就渐渐淡化了想家的思绪,开始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有一次放假只有我一个人没回家,宿舍里失去了往日的喧闹,让我顿感孤独,不过很快老鼠就闹了起来。到了冬天,住宿生轮流值日,早晨负责生着教室烧煤球的炉子,晚饭后领取柴火烧宿舍的火炕,柴火是秋天全校学生刨的玉米根。生炉子烧炕,付出劳动同时也得到一些便利。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手脚生冻疮后,我就在晚上别人离开教室后,烧热水把手脚烫一烫,反复几次冻疮就消了。我掌握了生炉子小窍门,后来上高中、在连队、直到住进团机关家属院,都派上了用场。</h3><h3> 那时的伙食很单一。早饭为玉米面窝头和玉米面粥,加上自带的咸菜,中午和晚上为窝头和菜汤。早操结束及上下午最后一节课下课,住宿生便拿起铝饭盒,在勺子和饭盒的碰撞声中,奔向伙房窗口排队打饭。如果排在前面,经常会目睹饭菜出锅的场景。一口大锅上扣着一个高高的铝制笼屉盖,若是中午,笼屉盖上方会摆满了饭盒,这是路远的走读生带的午饭。把饭盒取下来后,只见大师傅一拉绳子将笼屉盖吊起,随着一团热气升腾,露出一屉屉窝头;把笼屉抬下来,向锅里撒上盐和切碎的菜叶,就做成了汤,再盛到大盆里,就开始卖饭了。"一个窝头二两粥!"、"两个窝头一分钱汤!",这是我向大师傅重复报了四年的食谱。没有餐厅,吃饭回宿舍或教室。我曾多次用心思,故意晚一点去打饭,以期捞到汤盆底部的"干货",然而常常失算,遇到汤巳"售磬",只好干啃窝头。伙房有时也进行"升级",在窝头里加上糖精,或在汤里放点土豆丝,加一分钱;偶尔把玉米面粥换成小米粥,让大家体验一下新口味新感觉。晚饭煮过几次棒子米粥,这时伙房窗口就会早早排起长龙,出现"挤油"起哄、人倒粥撒的场面,每次都要限量和维持秩序。每周吃一顿馒头,叫改善伙食,由生活委员统一领发,每人五个。后来条件稍好,每周改善两次,还炸过两次油条。</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伙房前有一口用辘轳打水的露天井,原来是全校唯一的水源。后来又有了一间使用压力井的水房,由专人管理,主要是保障教职工开水;冬天的早晨,住宿女生可以去领一瓢热水洗漱。这口水井为全校师生源源不断地提供用水,从伙房做饭到班级搞卫生,从早晨洗漱到饭后洗饭盒,辘轳每天都在反复转动。打水的皮桶可以说是男生公用的"水杯"。有时渴了就跑到井上摇动辘轳打上半桶水,斜放水桶,嘴挨桶沿,看着泛细沙的水,大口大口地喝起来。</span><br></h3><h3> 校园中部挂着用一截铁轨做的钟。敲钟的师傅用不同节奏的钟声,发出每天作息的号令。随着清晨第一次长时间的钟声响起,住宿生起床,随即急促的钟声响起,开始出操跑步。这时旭日东升,操场西墙外的塔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经过一天紧张的学习,晚饭后同学们开始自由活动。尤其是夏天,大家在操场上做各种运动,追逐打闹,尽情地玩耍。如果体育队或老师组织篮球比赛,大家就会围在场边观看。镇上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经常来学校进行蓝球比赛,这时观看的人就更多。看着他们穿着印字的背心或秋衣,格外羡慕。最高兴的是在观看时,常有上场的队员把手表交给我保管,有时会拿好几块。我尽情地欣赏这稀罕物,引来周围的同学一起欣赏。随着日落西山,塔的背影出现,操场上的人才渐渐散去。</h3> <h3>  上<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初中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街上私家商铺、饭店兴起,商业气息渐浓。闲暇时去逛逛街,也只是过过眼瘾。好不容易下决心拿出一毛钱去买个烧饼,却又为选择芝麻的还是糖的而纠结。学校大门外、塔的正前方是一个大戏台和广场,经常有戏剧团和杂技团在这里围上场子售票演出。这时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商贩抓住机会摆摊叫卖,学校院墙上和墙边的树上挤满了不买票的观众。同学们一有机会就到外面看看热闹。校园内也有了新气象。初一时还用煤油灯,后来有了发电房,用上了电灯。学校买了第一台电视机,老师们聚在一起看女排比赛时,不时发出喝彩声。晚饭后,邮递员有时来校内卖报纸杂志,手头不紧时会花几分钱买一张报纸,个别"富户"能花几毛钱买一份杂志,大家如饥似渴地轮流看。</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上完初中后,我去外县上高中,之后考上军校,在部队工作30年。回想起来,初中是生活最艰苦的时期,但那时头脑中并没有苦的想法,一切都能自然适应。这四年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生活能力,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span></h3><h3> 36年过去了,古塔还时时矗立在眼前,塔下的生活历历在目。难忘那铁轨敲出的钟声,难忘玉米面窝头,难忘打水的辘轳……。最难忘的,是辛勤培育我的老师和同窗共读的同学。</h3><h3> 2019年9月1日</h3> <h3><i>  <b>后记</b>:值此开学季,作此文与同学们共享,回忆40年前我们上初中的那段美好时光。主要写的是住宿生活,个别地方记得不清楚、写得不准确,敬请同学们指正。</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