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照相机“亲密”之间的40年

曹辉

<p>  说到“40”年,不能避免的要说到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媒体上公开的时间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正是这次会议吹响了中国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号角,全国正式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作为“60后”的我是经历者,亦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并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伟大祖国取得的“天翻覆地”的变化。</p> <p>【1979年用简易照相机拍的“自拍照”】</p><p>  我真正接触照相机也正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2月,我己上高中二年级,那时候借过同学的海鸥双镜头照相机用过,拍过同学春游。六个月后的1979年7月份我就开始参加了工作,那时还属于待业期间。过了几个月有了一点工资收入则购买了一台简易的照相机,价格非常便宜,说简易那真叫简易,连牌子都不知道是啥。</p> <p>  现在看那个“土”得掉渣的照相机简易得不能变焦,只能简单的拍照,于是便从田家庵淮河路的“国光”照相馆买来了冲胶卷的塑料罐,又买来了显影粉、定影粉和放大纸,弄了一个白炽灯用红纸包着,利用晚上的时间开始学着洗照片。那会儿没有艺术的概念,就是好奇,拍过后自己冲洗觉得相当好玩。上图为那台简易照相机拍的龙湖公园一角。</p> <h3>【1984年夏季我在焦化食堂用“傻瓜型”照相机留影,背景水粉画是我“20露头”不知“天高地厚”花了近一个星期的业余时间画的,竟然放到食堂内部小餐厅里】</h3><h3> 后期还购买了从南方“走私”过来的傻瓜型“福兰卡”照相机,并购买了“柯达”和“富士”胶卷,那时候工资比较低,买一卷“柯达”要十几元,加上冲洗照片近半个月工资就没有了。那时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都是遇到外出旅游或结婚以及过生日等重要活动才拍彩照。</h3> <h3>【八十年代用珠江牌照相机拍的焦炉员工徐敬堂】</h3> <h3>【当年自己冲洗扩印的个人肖像哈】</h3><h3>  4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40年,不夸张的说可以造就一片森林,40年也可以成就改变一座城市,比如深圳市从当初的一个宝安县,已成为副省级超大城市,并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享有“设计之都”、“时尚之城”、“创客之城”、“志愿者之城”等美誉。</h3> <h3>【早期在淮化206国道上偶遇抓拍到的“816”碰撞现场】</h3><h3> 安徽天长县在短短的时间里,经济效益和“GDP”超过许多地市级城市。总而言之,作为淮南发展步伐相比其它城市来说,发展的十分缓慢,想当年在安徽八个较大的地级市中,一度落后到垫底,许多知名企业面临倒闭破产。纵观全国,40年来,我亲眼目睹和感受到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各行各业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h3> <h3>【1980年左右用简易照相机在大通铁工厂家属区门前主干道上拍的老门邻发小齐永明,虽然他英年早逝,还是很怀念他的。现在看照片,那时拍摄水平还是很有限的】</h3><h3> 改革开放的变化,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身边的变化。1979年待业那期间,许多南方人经常到我所在的服装厂推销物品,那可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据了解,后来那些依靠推销物品做生意的人,通过他们的人生“第一桶金”,几乎个个成为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h3> <h3>【拍于80年代的淮化焦化厂焦炉炉顶生产现场,操作工杨阜那时候30多岁,转眼他现在已接近70岁了】</h3><h3>  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向大江南北,亦吹向了淮南城乡各地,我亲眼目睹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个世纪1978年至2018年的这四十年,同样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四十年。“个体户”不再畏畏缩缩,辞职“下海”经商现象越来越多……</h3><h3></h3> <h3>  40年的跨度是很漫长的,但对人生来说又是很快的,“弹指一挥间”,人生又有多少40年!洽洽这张照片正是1979年初春在南京长江大桥旁边的一个角度拍摄的,那年我只有17岁,长得有些急哈!跟着几位当兵的在一起,“近水楼台”从军械所到长江大桥,一路穿着军装,让我也当一回兵,至今正好40年了。那时候哪有什么“单反”,就是拥有一个国产海鸥双镜头照相机都是很“牛”的了。</h3> <h3>  那时候的海鸥、珠江品牌照相机也多是配的“50”标准镜头,后来市场上又多是“傻瓜型”的各种照相机,当然走私的要普遍多一些。哪有现在要“变焦”有变焦,要“长焦”有长焦,要“打鸟”的利器有“超长焦”,以及“超广角”、“微距”等,专业的摄影师出去采风携带的“长枪短炮”等几十斤重是毫不夸张。上图也是用简易照相机于1981年在龙湖公园拍的个人肖像照。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自己的体重只有108斤。 </h3> <h3>  40年来承载着多少光荣和梦想,流淌着多少青春与汗水,作为我们这一代从风华正茂走向两鬓白发,从青涩走向了成熟,我们的国家也从当年的一穷二白,经济落后到如今开始扬眉吐气,并逐步走向繁荣富强。感受最深的是“吃、穿、住、行”方面的变化。上图为八十年代末我拍的焦化团总支组织团员青年走进乡村开展为民服务活动的一个画面。</h3> <h3>【1984年初在上海用简易照相机拍的照片】</h3> <h3>【当年的宋宇穆、孙杰、杨成勇都是20多岁,杨成勇头发还是蛮多的,哈哈,现在因头发少了多是光头示人了】</h3> <h3>【1984年初在上海豫园用简易照相机拍的留影照】</h3><h3> 当年计划经济许多都是凭票供应,穿的是花色品种单一,吃的方面只能说达到温饱就不错了。大多数人都住在矮小的红砖瓦平房子里,十几平方挤着好几口人。如今有的住上了几十层高的楼房,甚至住上了别墅,过去哪敢想呀?当年在我们的印象中,记忆深刻的是中国最高的建筑应属上海24层百货大楼了。</h3> <h3>【1987年元月在四川都江堰用“傻瓜型”照相机拍的个人留影照】</h3><h3>  市场经济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具体来说生活用品肉类、豆类、粮食、煤球以及家用电器名牌自行车、电视机、缝纫机,甚至名牌香烟等多是凭票供应。那时候对每个人来说,世俗民风都是无比的真实、淳朴,但老百姓大多也是单纯地生活着,那会儿物质匮乏,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比较单一,人们的想法也是简单,没有现在文化娱乐和物质条件更加丰富,当然照片也大多是黑白的单一色。</h3> <h3>  回首改革开放之前,那时候的淮南许多风景、建筑未有多大的变化,交通道路哪有现在方便,旅行还不像如今这样的普及和便捷。从一些老照片中我们不难看到,那时候的城乡面貌与老百姓的穿着当时还没有多大的变化,颜色也比较单一,普遍都是深蓝色或黄颜色,明显没有现在丰富多彩。如今70岁年龄的心态是越来越年轻,哪样颜色鲜艳穿什么,大红大绿已属普遍现象。</h3> <h3>【图为九十年代淮化员工排队踴跃购买企业债券时的场面】</h3><h3>  改革开放使百姓的衣食住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过去是大多过年有条件的添件新衣服,现在是随时想买衣服随时就买,“我们不是缺衣服,我们要买的是喜欢、时尚、应季的衣服。”现在住的是高楼,而且出行时有公用共享单车,甚至有私家车。家用电器更是应有尽有并逐年升级,文化生活如今也是丰富多彩,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得益于物质生活的提高。</h3> <h3>【图为九十年代初拍于田家庵“华联”门前,当年这种简单的游戏非常盛行】</h3><h3> 如今吃完饭,晚上不到户外走走,总觉得会发胖。现在好了,出门走走还能找到健身器材,过去家里有个哑铃就算不错了,如果家里有个“拉力器”,算相当不错了。我记得没有举重杠铃,就举门邻的架车轮子,肌肉也练得“杠杠”的!在饮食方面,过去若干年就为了能吃饱,现在是要吃好,讲得是营养合理搭配。</h3><h3></h3> <h3>  比如在吃的方面,几十年过去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早就解决了,如今,变化最大的是淮南市区的大小饭店至少有几千上万家,不能说全国各地的风味菜馆应有尽有,最起码能够满足大众的口味。如果在家自己做饭,可以说想吃什么做什么,不用担心没钱买柴米油盐了。上饭店,考虑更多是饭菜的色香味形和服务水平以及硬件条件。温饱已经不成问题,更多关心的是食品安全,吃得尽量清淡一些,别吃出来“三高”和脂肪肝。</h3><h3></h3> <h3>【图为1991年初拍于潘集镇高皇曹尹村】</h3> <h3>【这幅照片拍于八十年代末的焦化厂炼焦车间焦炉生产现场,分别是王家海、马永祥、陈广书等,此照片作为新闻图片上过《安徽工人报》】</h3> <h3>【图为九十年代初淮化员工排队登记分房时的场面】</h3> <h3>【图为九十年代初淮化员工在查看福利分房时房管部门公布的打分结果】</h3><h3> 印象深刻的是淮化从92年开始实施房改,94年的预售房价格每平米516元,其中负担价每平米316元,抵交价每平米200元。记得八十年代淮化实行的住宅分配打分也是有“时代感”的,参加工作连续工龄每年0.5分,有效人口每人1分,有独生子女光荣证加1.5分,拥有职称不同加分不同,连续倒班每年加0.2分……</h3> <h3>  这是我九十年代初期用国产海鸥照相机拍的千金照片,她手里拿的是当年电视广告上经常播出的“高乐高”,背景是田家庵淮河坝上,那会儿“小岛”还在那个老地方,照片非常具有“时代感”。每逢发大水,我都几乎要去淮河看一下,骑着自行车遛达东到田家庵电厂,西至姚家湾,偶尔坐轮渡到对面也看一下。</h3> <h3>  看照片还能记得吧,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田家庵“胜发”、“恒发”等繁华地方到处都盛行一种有奖销售和摸彩的流行项目,那时候满地都是废弃的摸奖空奖卡片。还有摇奖的也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尤其是春节期间,那抽奖、摇奖队伍排得长长的,前来摸奖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好不热闹。这几幅图片就是我当年在现场抓拍的。</h3> <h3>【图为田家庵华联商厦门前】</h3><h3> 40年,从使用过的照相机感到变化确实不小,“海鸥”、“珠江”、“福兰卡”、“索尼707”、“索尼717”、“尼康D200”、“尼康D80”、“佳能40D”、“佳能60D”、“佳能5D3”、“尼康D1”、“尼康D3”、“徕卡微单”、“尼康7000”、“尼康7100”等。所有照相机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用来摄影的,但是功能强大了,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了……</h3> <h3>【奖品有小汽车和家用电器物品】</h3> <h3>【现场参加刮奖的有两元一张】</h3> <h3>  还记得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全市经常组织各单位和部门进行“花车巡游”活动吧,那时候各单位都非常重视,每年都推陈出新,创新不断,一年比一年新鲜,一年也比一年热闹,各种花车吸引不少群众前来观看。后期有一年游完后又移到龙湖公园固定展示,给前来淮南参加“中国豆腐文化节”活动的各位嘉宾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图为淮化的花车在田家庵繁华道路上展示】</h3> <h3>  40年时光荏苒,40年风云巨变,厉害了我的国!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从为吃穿犯愁到奔小康、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世界领先。继往开来,中国的发展永不止步。当然,40年来,我的“摄影之梦”也从未泯灭,一直在路上努力着,这也必将是我追求的“终身事业”。</h3> <h3>  我与照相机“亲密”的40年,也正是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的40年,我们这代人也是幸运的,可以说,我们见证的是“改革开放”的历经岁月,我们也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成果”,如今,“改革开放”还在继续前行,我们要感谢“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让我们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变迁。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向往。看过去,蓦然回首,面对未来我仍激情满怀,在以后的人生的道路上,我将会继续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并且还会继续与照相机“亲密”下去,我会不断地努力前行……【文/图 曹辉】</h3> <h3>【附:部分早期作品】</h3> <h3>【这是“改革开放”后模特走秀在淮南最早时期】</h3> <h3>【附:近些年部分作品】</h3> <h3>【文/图 曹辉】</h3>

照相机

改革开放

简易

淮化

九十年代

田家

尼康

照片

八十年代

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