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徽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h3>徽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h3><h3>章其祥、李龙斌、谷化民、王丹红</h3><h3><br></h3><h3>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演出,轰动京师。乾隆、嘉庆年间进京的还有四庆徽、五庆徽、四喜、春台、和春、三和等徽班。其中,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最为有名,人称“四大徽班”。</h3><h3><br></h3><h3>200余年来,徽剧经历了清末鼎盛期、民国衰落期、解放初抢救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的健康发展期。鼎盛时期,徽剧与徽商共荣,入紫禁皇城为御剧;衰落时期,与兄弟剧种兼收并蓄、融汇创新促生京剧,徽剧成为京剧重要源头之一。</h3> <p>徽剧艺术朴实、粗犷、重排场、擅武功、表演讲究技术全面、阵容整齐、色艺兼优,歌、舞、乐、白高度综合,即重视排场,又讲究舞台艺术完美,如以“三十六顶网子会面,十蟒十靠,八大红袍”来显示班社阵容强大和行当齐全,再配以唢呐、锣鼓,表现出千军万马的声势。<br>徽剧演员能文能武,唱念做打具佳,动作强烈、技术性强。既讲究人物亮相和舞台画面的雕塑美,又重视平台、高台的武功表演,如《水淹七军》中关羽、周仓、关平三人表演的一系列身段亮相。<br>徽剧中其他角色的表演也各有特色,吸收民间武术成为武打中具有特色的招式。又如旦角的表演,因无水袖,故有许多指法,净角亮相时双手过顶,似举千斤,五指岔开,形如虎爪。<br><br></p><p>用通俗的语言形容徽剧舞台表演特点就是“大红大绿、大喊大叫、大蹦大跳、大锣大号、”<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徽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龙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家一级演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玉兰”表演艺术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戏剧“梅花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电影“华表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徽剧《马嵬情》扮演唐明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徽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章其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家一级演员<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徽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谷化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家一级演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徽剧《水淹七军》扮演关羽、周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徽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丹红</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家一级演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戏剧“梅花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徽剧《贵妃醉酒》扮演杨玉环</div> <h3>2013年安徽省徽京剧院成功将莎士比亚名著《麦克白》改编为徽剧《惊魂记》</h3><h3>主演:汪育殊</h3><h3>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h3><h3><br></h3> <h3>《惊魂记》在《麦克白》故事情节基础上,以中国传统的徽剧的形式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改编和再创作,使《麦克白》得到了中国徽剧化的完美演绎。</h3><h3>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卫国,赵国前来侵犯,卫国江山不保,子胤将军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得胜归来的途中遇到三位神仙,他们告诉了子胤将军三个预言。第三个预言称,子胤将成为卫国的君王。子胤当时全然不信,可是随着前两个预言成为现实,他犹豫了、彷徨了,最后在夫人的再三怂恿下,子胤将军杀死国王,自己称王。当国王的日子并不快乐,他每天都沉浸在欲望与道义的痛苦挣扎之中。几年后,被他赶走的前朝忠臣良将兴师复仇,子胤大王也在战败身亡的结局中得到了解脱。</h3> <h3>中国剧协常务副主席季国平对《惊魂记》的改编和演出给予高度评价:</h3><h3>我非常看重《惊魂记》,是因为它在创作过程中坚持了中国戏曲以及徽剧自身最核心的东西——本体和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巧妙地演绎莎士比亚的经典,而且就目前情况看,舞台呈现也非常到位。要感谢该剧的主创人员、感谢安徽省徽京剧院的领导,谢谢他们有这样的眼光和魄力。</h3> <h3>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研究院龚和德品论徽剧《惊魂记》:</h3><h3>《惊魂记》非常有质量、有前景。可以说,该剧是运用徽剧艺术手段对莎士比亚经典悲剧《麦克白》进行了一次创造性的演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br></h3><h3> 第一,时空关联继承了戏曲的自由时空,同时又对自由时空做了精神性的处理。第二,编导贯穿的思想是追求中国戏曲的情、理、技的统一。中国戏曲是无理不服人、无情不动人、无技不惊人,有的剧种没有这个手段,而徽剧不仅敢用,且用得很多很精致,所以这出戏给我的感觉是在情与技的统一当中,突出了技的重要性,也凸显了演员的功力。<br> 这出戏推出了两位主演和走矮子步的女演员,这是全剧一大亮点。<br></h3>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术顾问孙重亮谈看过《惊魂记》感受:<br><br>看过《惊魂记》后非常兴奋,棒极了,真是满台生辉,演员在台上那么霸气,不论唱、念、做、打都非常精彩,也让我对民族戏曲更加有信心。<br>徽剧是京剧母体的剧种之一,真的是有很多玩意儿。从该剧的二度呈现看,导演组与技导组对民族戏曲舞台语汇掌握得极其熟练。 之前,我在上海京剧院也做了些探索,我总不服气的一点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习惯用西方舞台的模式来演绎我们的故事,而我们只能演自己的这些东西,好像你走出去了就不正统了。我认为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我们民族戏曲的舞台语汇是最丰富的。凭什么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舞台语汇去演绎世界人民所熟悉的故事?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惊魂记》探索的这条路是非常对的。 <h3>原安徽省徽京剧院副院长、徽剧国家级非传承人、《惊魂记》制剧人李龙斌说:“《惊魂记》用中国化的改编方式,使观众在徽剧表演中去读世界名著,别有一番新意。” “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艺术演绎方式,让古老的徽剧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让观众不仅感受到徽剧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还有创新发展的内容与形式。</h3><h3><br></h3><h3>徽剧,有光辉的历史,<br>徽剧,有光明的未来。<br></h3>